分享

同样都是对“王兄”表示感谢,玄奘大师与唐僧的表达有何不同?

 博士论西游 2022-10-16 发布于河南
(博士论西游第八二四讲,选自《〈西游记〉与中国古代社会》(011)第一章――人物篇之“唐僧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御弟,玄奘大师又是谁的御弟?”)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在玄奘大师停留讲经的一个月的时间里,高昌王鞠文泰为大师西行准备了充足的物资,配备了随行劳役和足够的马匹。同时,为了确保西行之路上各国给大师提供便利和帮助,鞠文泰还给每个国王都写了私人书信。
看到“王兄”为自己西行求法准备得如此周全,作为“御弟”的玄奘大师深受感动,他对高昌王鞠文泰的善行深表感谢。在惜墨如金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作者慧立对大师的答谢之辞进行了详细记载,字数竟达六百字之多,可见大师对鞠文泰感念之情极为深厚!
在答谢辞中,玄奘大师首先对佛法进行了介绍,“奘闻江海遐深,济之者必凭舟楫;群生滞惑,导之者寔假圣言。是以如来运一子之大悲生兹秽土,镜三明之慧日朗此幽昏。慈云荫有顶之天,法雨润三千之界。利安已讫,舍应归真。”
接下来,大师说明了自己西行求法的原因,“遗教东流六百余祀,……但远人来译,音训不同。去圣时遥,义类差舛。……纷纭诤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也就是说,在佛法流传到东土的六百年过程中,由于时间久远,翻译不准,义理方面争论不休。
“玄奘宿因有庆早预缁门,负笈从师年将二纪。名贤胜友备悉咨询。大小乘宗略得披览。未尝不执卷踌躇捧经侘傺。……愿一拜临启申宿惑。”大师归佛从师二十余年里,仍然未解决佛法义理方面的差异。他为了解心中的困惑,才打算西行到天竺求法释疑。
然后,大师对高昌王鞠文泰进行了由衷的赞叹,“荏苒遂到伊吾。伏惟大王,禀天地之淳和,资二仪之淑气,垂衣作主,子育苍生。东抵大国之风,西抚百戎之俗。楼兰月氏之地,车师狼望之乡,并被深仁俱沾厚德,加以钦贤爱士好善流慈。”
高昌王鞠文泰如此德行仁厚,爱好贤士,推崇佛法,不仅接他来到高昌,还与他结为了异姓兄弟,并且为他的西行求法做了充足的准备,他因高昌王的义行而深深地感动,“伏对惊惭不知启处。”
玄奘大师认为,高昌王鞠文泰的义行,“决交河之水,比泽非多;举葱岭之山,方恩岂重”。而为了感谢“王兄”的帮助,大师决心“展谒众师禀承正法,归还翻译广布未闻。剪诸见之稠林,绝异端之穿凿,补像化之遗阙,定玄门之指南。庶此微功用答殊泽!”
在《西游记》中,唐僧对于太宗皇帝转赠袈裟、锡杖,以及为其挑选两名长随侍者的行为,他也相当真诚地表示了感谢,但是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重笔浓墨的描写,他所说出的感言较为简单,而他所表达的谢意略显潦草!
在太宗皇帝李世民与唐僧到寺里佛前结为兄弟,太宗皇帝口称“御弟圣僧”之后,唐僧口中感激不尽,“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一个是玄奘大师“学法穷经”,另一个是唐僧的“誓死取经”,二者的差别不言而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