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窗下公园”申园秋游记(作者:钱平雷)

 黄之中 2022-10-17 发布于上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图片

“窗下公园”申园秋游记


钱平雷

图片

申园一景

我如今住在浦东上钢社区的一座高层建筑公寓里,家里的窗子面向南面和西面。后面走廊的窗子就是朝北方向了。以前从西窗和北窗眺望出去的就是上钢三厂和后滩民居,自从举行2010年世博会后,原上钢三厂和后滩民居所在地的沿黄浦江的一线就规划成了上海市中心地区最大的公园——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据《新民晚报》上介绍,它位于浦东滨江核心地区,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结合了已建成的后滩湿地公园,对世博会4个保留场馆进行改造,同时新建申园、双子山、歌剧院、马场等设施,打造成为未来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休闲集中地。于是我在心目中把世博文化公园称为“窗下公园”。意思是它对我来说近在咫尺。

2022年春节前夕,媒体纷纷报道,具有中国江南园林文化风格的申园竣工对外开放了。申园是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中的园中园,总占地达5公顷,园内堆山掘水、建亭筑桥,规划形成北山、南水、东园、西苑的总体空间布局。具体还有醉红映霞、古柯晚渡、玉堂春满、松石泉流、曲韵天香、秋江落照、烟雨蓬莱、荷风鱼乐等命题八景。据说其景色可以与上海豫园媲美,得知这个信息,上海市民尤其是中老年妇女游客,趋之若鹜地前往打卡。于是人们不时在手机上可以看到她们成群结队,浓妆盛装,摆好姿势,摄下倩影,追求着自然人文景色融为一体的幸福美好意境。

得到上述信息,肯定会引起我心里希望前去申园观景的念头。开始听说需要预约,后来觉得天气乍寒,所以一直没有具体行动。到了进入春季了,我就想前往游览一番了。可是没想到随后就遇到了抗疫静默和上海前所未有过的炎热夏天,这就将游园的事情搁置下来了。到了国庆长假,妻子认为总是呆在家里,应该外出游玩一番。然而,政府希望大家尽量不要离开上海,那么去哪里最合适呢?于是到“窗下公园”去的念头又重新浮起。既然是旅游,总希望有合适的旅伴,彼此可以一边并肩漫步观赏美景,一边共同抒发对眼前景色的赞叹,也为我随后撰写游记,提供具有诗情画意创意的素材。我铁路局的几位老同事胡定伦、陈国梁、徐国铭、胡慕兰和他们的配偶一直是我们最理想的旅伴,以往我们总在春节和国庆长假要结伴外出旅游一次的,这次自然也要约请他们一起前往。他们居然也都还没有去过申园,因此都愿意受邀。况且由于疫情原因,我们春节后还没有见过面了。但是由于我联络的时间偏晚,有些人事先已有安排,后来我自己也有小恙,经过胡定伦的多方协调,除了徐国铭夫妇因为特殊原因,无法到场,其他人都约定于10月12日上午前往申园,原来的“春游”也就变成了“秋游”。

既然此事已定,我倒吃不准那申园究竟在世博文化公园的什么部位了。2平方公里的是我在同济大学母校上学时四平路校区面积的一倍。当年我从校门口走到西南一楼的宿舍,还要走上10几分钟呢!也许它的大门还并不一定在我家附近呀?为此,我曾经咨询了我楼里的老邻居黄章华医生。我说,申园入口是否就在正对着我们楼的方向上?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虽然不远,但也要换两趟公共汽车。尽管其中一趟只有一站路,不过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步行体力还是不行的。他还因此陪我驱车去认了一下路径。为此次活动顺利进行,在10月10日下午,我再一次驱车让妻子与我一起到实地走了一趟,弄清去申园的交通状况和合适的集合地点,并以微信方式告诉了我的旅伴们。

10月12日上午8:30 我驱车携妻子天仪,以及由其子将他们专程从家里送到我们小区门口的胡定伦、刘珮瑜老两口一起,前往申园。单程的路程据刘珮瑜在网上查验,只有不到2千米的距离,直接过去确实只要一眨眼的工夫。我沿着长清北路向东行驶,到了博成路左转弯,到济坤路再一次左转弯,然后再沿着济坤路向西往回开一段路,从P2停车场入口下去,整个偌大的车库空空如也,几乎没有一辆车。我往济坤路50号我们约定集合的地方的方向开了很久,才将车停到一个车位上。从车库到了地面,发现已经来到了济坤路50号的东侧。于是我们往回走了一段路,远远看见沈洪波、胡慕兰伉俪已经在集合地点的长条椅子坐着等候我们了。此时只有老大哥陈国梁和大嫂傅守爱老师尚未到达。我们多次与他们联系,说已经离此不远,甚至看见我们了,但久久不见人影,最后方知他们已经到达申园门口了。于是我们赶快前往目的地与他们汇聚。在等候陈大哥的时候,我发现其他游客正在陆续到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老年人。还有一个特征,无论老头儿还是老太,都确实如此前网络上看到一样,都是五彩缤纷的衣着打扮,尤其是有一些中老年妇女,可谓“淡妆浓抹”,甚至“花枝招展”。曾几何时,我国的一片“蓝蚂蚁”服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通向世博文化公园中园一一申园的大门口图片

当我们随着人流向申园方向走去时,大家不约而同有一种从新奇、愉悦到惊喜的感觉油然而生。大片绿油油的草坪和周围的树木、花草,以及棚架、建筑小品,有机地搭配分布,与远处当年世博会遗留下来的卢森堡、俄罗斯的展馆建筑,和谐地组成了远近高低不同的美丽风景。周边清新的空气,让我们忍不住把口罩拉了下来,张开嘴深深地呼吸。路边的广播喇叭不时播放由“我爱你,中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的优美旋律改编的管弦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这一切使人产生一种既对眼前的景色,自己居然会如此的陌生,从而处于不解的困惑,又非常沉浸在享受这种惬意的意境的奇特心情之中。大家连连说,上海有这么好的地方我们怎么会不知道。还有旅伴对我们说,你们家离这里如此的近,你们也不来欣赏和享用,太可惜了!看来从济坤路世博公园从大门口走到申园是一段不近的路程。难怪网络上说,世博文化公园的规划面积相当于8个延中绿地,2.5个上海植物园,将是中心城区最大的公园绿地。因此,就在里面走走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终于看到国梁大哥和守爱大嫂了,守爱大嫂鲜红的外套令人注目,她无疑将为今天旅游的摄影提供了瞩目的标记,如同一幅国画,她将是一枚画龙点睛的印章。

▼在通往申园的大道上行走图片

▼路边的大片草坪图片

▼原世博会的卢森堡馆图片

▼草坪远处的俄罗斯館图片

▼国梁大哥和守爱大嫂在迎接我们。图片

我们一起跨过了一座石拱桥,来到一座大门前,这是申园的南入口,进园林是需要买票的,票价30元/人,我们都是老年人可以享受半价。进了大门,每人先随手拿了一份折叠的导游小册子,上面有以国画形式绘制的鸟瞰全景游览路线示意图。其实大家在此时是不会停下脚步去研究路径的,面对着扑面而来的美景,赶快去赏景才是真正唯一的选择。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堆由太湖石叠堆的假山,山顶上是一座亭子,叫枕瀑亭,假山的另一侧有三叠人造飞瀑自上喷吐而下。

▼申园导游鸟瞰图图片

接着就来到一处叫玉兰馆的景点,根据门口附近有一块命名导游牌介绍,它就是申园中的命题八景中的一景,叫做“玉堂春满”。是一座两进的仿古建筑群,用“玉兰”命名是因为白玉兰花是上海的市花。所谓“两进”就是一个有两个相隔又相通的院落。还都各有名字命名:第一进叫“玉堂富贵”,第二进叫“梅花知春早”。这里一座气势雄伟的建筑应该是该群的主建筑叫“玉兰堂”,据里面的导游指示牌文字介绍,它是申园的正厅,是园林主人社交会客的场所。这就让我想起,上海的另一座代表性园林——豫园了,它的正厅好像叫点春堂,是当年“小刀会”的指挥部。可见正厅在园林中的地位了。该指示牌还承担了园林建筑的科普,它赋予此厅一个更加重要的功能:标题是《整个人都雅致生活——申园文化主题展》,下面文字是:“在这里摆放着盆景、湖石、花器、茶器、香器,全面展示了主人的社会身份、文化艺术及生活旨趣。”看了说明,再观看厅内的设置,游客就会对指示牌的内容同时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玉堂春满导游牌图片

▼玉兰堂内景图片

除了玉兰堂转过一座小桥,看到两位工人在水池边用一种设备制造云雾效果,池塘四周立即烟雾腾腾,随后产生了云蒸霞蔚的奇特景色,周围的飞檐翘角的仿古建筑和树木花草在迷雾之中似隐似现,呈现出“天上宫阙琼楼玉宇”的意境。在人们在惊喜之余,赶快留影,有些人还拍摄下旅伴似乎处于腾云驾雾状态的景象。他们心中大概还在为自己能够碰到这种可遇不可求的良机感到庆幸吧!

▼池塘中制造云雾图片

▼人造天上宮阙琼楼玉宇图片

▼赶快摄下腾云驾雾的镜头图片

依依不舍地离开这里,继续向前,看见一块“竹里轩”的指向牌,我就让大家一起往这个方向走去,这一路,视觉的奇迹发生了。我突然发现文学的一种写作手法“移步换景”这四个字,用在描述此时的感受最为确切不过了。“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描述和记叙下来。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但在此时确实倒了过来,不是作者对景色的文字记录,而是眼前的景致,随着游客的移动,不断呈现出不同的风景来吸引他们的眼球。当我看见白色的院墙上有一道全月形的门,穿过门洞看到外面是一幅由廊柱和围栏组成的方形亭子和四周树木花草一起形成的美景,就立即拍摄下来。当我走到门洞前往里面一望,却是另外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依着白色院墙有一棵绿色挺拔但造型又十分优雅的大颗芭蕉令人瞩目,此景不能错过,我马上邀请四位女士一起在此合影,让美景和“资深美女”们一起编制此游的美篇吧!再向前走了几步,另一处由临水建筑、水榭和水池以及湖石小品、五彩缤纷的树叶等共同造就的秋日景色画面,又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就这样,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景不断涌现,一直伴随着我们的进程。

▼看月洞门是一景图片

▼赶快拍一张'资深美女'的合影吧!图片

▼移步换景,又是另外一景了。图片

游览了以“玉堂春满”为中心的景点,大概如同完成了一席盛宴中的主菜程序。后面的景点就不像这里那样的景致密集了。露香亭屹立在高高的假山上,还是吸引傅守爱和刘珮瑜二位夫人攀登上去,除了远眺,还摆了心形姿势,拍照留念。接着我们又到了一处叫“烟雨楼”的地方。我在想,这座楼的名字的来历可能就是嘉兴南湖的烟雨楼,那是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地点之一。还有一个原因,这座楼面临申园内的人工湖——丹枫湖。进了该楼的底层是一个大厅。厅内也有一块导游指示牌,上面的文字说明:该楼是登临远眺之处,楼上可以眺望申园的全景。楼下这是小憩的地方。楼下宽广石屏风前,放置了一方湖石,意将一园山水,浓缩于此。果然在进门处看到一块形状如同一朵云的奇特湖石处于楼下大厅的中央。上楼有楼梯,但此时关闭。

▼远眺烟雨楼图片

▼二位夫人在高高的亭子里摆心形图片

▼烟雨楼楼上暂不开放。图片

▼镇馆之宝图片

我们出了烟雨楼,随着其他的游客人流继续前行。到了一座名为“一览亭”的地方。顾名思义,这是可以“一览无余”的地方。我猛想起,这申园的世博文化公园的一部分,世博文化公园最大的特点之一,它是中心城区最大的公园绿地,旁边还有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黄浦江水域,公园可与这一广阔水域相融 。那么只要上到了“一览亭”就可以看到黄浦江了。于是我和妻子互相搀扶,与沈洪波、胡慕兰伉俪一起登上了“一览亭”。令人遗憾的是,这“一览亭”的地势还不够高,在这里无法眺望到黄浦江水面。但申园的景色倒可以“一览无余”。毕竟是老年人了,到此时有点累了,于是在亭子里周边设置的椅子,依着栏杆坐下来小憩片刻。其实至此,游览申园的主要内容已经到了尾声。剩下的就是返程了。

▼一览亭上俯瞰风景图片

在喝水补能之间,我以一名土木建筑的科技工作者观察了申园的全景的布局,正如导游小册子所介绍,这是一座典型仿照明清时期江南传统园林风格建造的公园。建设者将江南园林的重要造园特点和手法,应用得淋漓尽致。在江南园林造园中有一种传统的说法:“七分主人,三分匠人”。意思是这座园林的建造,主要需要体现主人的思想,它占到70%的比重,而设计、施工的称为“匠人”,只占30%的重要性。像拙政园、退思园等园名就体现了主人的思想感情。这种说法当然有点片面,但说明造园是有主题思想的,它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江南古典园林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清代文人钱泳曾指出,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他强调了中国古典园林更加注重的是追求诗的意境美。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还把园林与昆曲放在一起,认为它们有异曲同工之美。导游小册子给了我们申园造园思想的答案:“传扬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江南美好生活,共享园林美学盛宴。”具体口号是:“申园,让生活更雅致。”

我知道江南园林有三个特点:叠石理水、花木众多和建筑淡雅朴素。对照眼下的申园,我觉得建设者充分运用了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全面体现了其造园特点。叠石理水:申园在布局元素上多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该园中奇石品种丰富,尤其是太湖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水间,令人赏心悦目。花木众多:申园利用了江南气候土壤适合各类花草树木的生长。申园堪称集植物之大成,园林内有一年四季均可欣赏的树木花草,可惜许多乔木还都处于移植稳固期,树的主干上捆绑着蓝色的纤维布,对摄影效果有点影响。申园的建筑可谓丰富多彩,常见的有亭、榭、廊、阁、轩、楼、台、厅、桥等建筑物几乎一应齐全。而且都属于淡雅朴素,但其所有构件都不失精致细作。尤其是他们在连廊运用方面值得称赞,恰到好处地把各种建筑物有机地联系起来,也帮助游客顺利地选择游览路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一览亭”下来,我们就开始往回走了。尤其在疫情期间,许多时间都要带着口罩在行走,但这么美好的场景,如果没有留念还是怪可惜的。我让沈洪波、胡慕兰伉俪摘了口罩,为他俩拍了两张照片。也让沈洪波为我们老两口拍了几张照。这一路我突然发现这申园的设计者是非常懂艺术的,这园林的建筑和道路的布局,完全如同撰写一幅书法的行书作品。我们在撰写行书时,讲究笔法线条的浓淡、粗细、干枯与湿润,字体的大小、工整与潦草,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等等。让它们不断在书写过程中,制造变化,又求得对立与统一、互为因果关系的艺术效果。我们在这里感受到建筑型式和密度、地势起伏和地貌的造形等,都显露出它的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对比手法,使我们游客不断在在空间上产生变化中得到艺术的享受。这就更加凸显出园林的艺术特征了。

▼沈洪波、胡慕兰伉俪摘口罩拍照留念。图片

▼老伴天仪也拍了一张。图片

在申园里看到许多老年游客都和我们一样,流露出一副幸福的表情,在如此优雅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着秋日阳光和惠风的眷顾,他们品尝着自己带来的饮料和便餐,互相叙谈着久别重逢的家长里短,拍摄下愉悦的笑容。我们中还有人将申园与浦西的豫园作了比较,说申园的景色一点不亚于豫园,只是豫园更具有历史沧桑的经历,相信到了若干年后,当申园有了一定阅历后,也会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的。沈洪波在他的朋友圈里写了一段话,颇有代表性:“你知道申园吗?它仿佛一夜之间突然出现在黄浦江畔,让众多上海人变得'木头木脑’'不领市面’。申园系典型的江南园林,园内……园林元素一应俱全,美轮美奂。……它将成为上海的又一个新地标,新的网红打卡地……” 我们的旅伴都对上海拥有如此精彩的旅游地感到意外,大家也都为自己能够作为一名上海市民,同时拥有豫园和申园而感到多么的幸运。

中午我们在家附近的一家名为“宅里厢”的饭店宴请我的旅伴们,具有浦东农家特色入味的菜肴,令旅伴们颇为赞赏,使我们愉快地度过了一次期待已久的秋游。

▼老年游客在游览图片

▼老年人结伴在湖畔休息用餐图片

▼再见了,申园,下次再来。图片

来源:美篇“qianpinglei”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