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静山:我的学医之路,半路改行搞针灸

 中医药方便 2022-10-17 发布于四川

中医书友会第330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彭静山老先生15岁学医,22岁时开业行医,临证近70年,精通内、外、妇、儿、针灸,提倡针药并用,临床经验丰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彭老的名老中医之路-- 

—本文约4000字,预计阅读10分钟—

图片

杏林琐忆
作者/彭静山

图片
彭静山,1909~2003年,针灸专家。奉天(今辽宁)开原人。善于运针灸治疗脑血栓等症,1970年首创眼针疗法。

学术代表著作:《简易针灸疗法》、《针灸秘验与绝招》等。

我少年家贫。15岁丧父,上有老母,家徒四壁,租屋而居。幸有叔父代为筹借学费供我念医书。他劝我说:“好好学,学成了当医生济世活人。”我先后拜过四位老师:开原刘景川先生,启蒙读医书;刘景贤先生,指导临床治病;号称“唐神针”的针灸专业唐云阁先生教的针灸,东北中医前辈著名的马二琴教授是全面教导(包括医学、文学)的最后一位老师,学了六年,1930年我22岁便在药房坐堂行医。

初行医,并不懂得什么叫做“治学”,只是想把读过的书整理一番,如何运用到临床上,治好病就行了。读过《内经》、《难经》、《金鉴》、《伤寒》、《金匮》、《药性赋》、《四百味药性歌括》、《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读的很熟,有的至今还能背诵如流。在半个世纪的行医和学习生涯中,积累了点滴经验,不惴冒味,陈述于后。

一、由浅入深

行医以后,最感到困难的是诊断问题。那时候找中医看病,不说症状,伸出手来让医生摸脉,病人的一切自觉症状要由医生嘴里讲出来。病人以为切脉是神乎其神,只要三个手指头一摸,什么病都会知道。其实病人哪里懂得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道理呢?

初时,病人手放在脉枕上,这时摸到病人的脉在跳,我的心跳得更厉害,什么《濒湖脉学》早已渺渺茫茫,诊完了脉往往张口结舌,病人冲我神秘地一笑,转身而去。我感到手足失措和莫大羞辱。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过去学医的人都是先读《濒湖脉学》,背熟了,老师也讲明白了,为什么看病用不上呢?其实李时珍说过:“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从这里可以看到病人不讲症状,全凭医生摸脉,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四诊之末,我就先学其末,循序渐进吧。重读起来,和实际切脉对照联想,但是遇到了困难。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的话还比较容易理解。接着便是“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素问的文章就不好懂了。微风吹鸟背上毛,榆钱飘落满地,是可见而无法用手去循摸,虽然在厌厌聂聂下面夹注有“轻汛貌”三字,但和摸脉也联系不上。

“如水漂木”(崔氏语),我试取一块小木头,放在水盆里,左摸右摆,和浮脉的形象无法比拟。

最后一句话“如捻葱叶”(黎氏语),把人弄得朦头转向;接着还有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寸、关、尺三部还各有不同的症状,等等,竟有二十八种之多,眼花撩乱,无所适从。

读一读崔嘉彦原著,李言闻删补的《四言举要》:“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感觉变幻不定,气象万千。取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也像《四言举要》差不多。《三指禅》指出缓脉如秤之定平星,是正常脉,拿缓脉作标准,容易分辨浮沉迟数,虽然有些道理,但是缓脉什么样,还是不会摸。

翻了许多脉学书,都不得要领

我到徐灵胎《诊脉论诗》由博返约,他说“微茫指下最难知,条绪寻来悟治丝”,可见诊脉之难。

以后在陈修圆《医学实在易》里看见《四言脉诗》,以浮沉迟数长短细大八脉为纲领,各有兼脉,有纲有目,不用类比的“如水漂木”等的辞句,直捷了当的开门见山说:“浮为主表,属腑属阳。轻手一诊,形象彰彰。浮而有力,洪脉火炀”明白易晓。

轻按明显为浮,重按明显为沉,从轻重按脉,可辨浮沉,而别表里。迟数则以呼吸为准,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一息四至、五至为平脉。四至以下为迟脉,五至以上为数脉;迟数可知寒热。长短从脉的长度,超过本位,下过于寸,上过于尺叫做长脉;两头下不及寸,上不及尺叫做短脉;长短可知平素身体强弱。细大从脉的宽度而区分,细脉细如蛛丝,大脉宽如韭菜,这样用形象说明,细大可查虚实。

主脉了然于心,兼脉就由此类挂,容易辨识。

这样逐渐学会了切脉。日积月累,经验日渐丰富,对学术的领会也与青年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行医几十年后,从人的面色,形态,表情各方面综合起来,对诊脉也就熟悉,从脉上的确能体现出寒热虚实阴阳表里。重读《濒湖脉学》领会也就不同了。对于“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如循榆荚,如水漂木,如捻葱叶”和开“如绵裹砂内刚外柔,如石投水必极其底”等语,是用各种类比来描绘脉象,读来却觉亲切有味。

二、由博返约

现存的本草古籍,以宋·唐慎微《证类本草》,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最为丰富多采,洋洋大观,但不适于初学。

在本草方面的启蒙书我读过《药性赋》和《四百味药性歌括》。后者仅用十六个字,把一味药的性、气、味和主治功能都说得十分清楚,它有一个缺点,各味药的词句都差不多,在背诵时候容易串笼子,往往张冠李戴。

李东垣《药性赋》最为简捷,例如寒性类,“犀角解乎心热”仅六个字却含义无穷。

《素向·阴阳应象大论》说:“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其液为汗,其荣为色。”凡属喜笑无常,忧愁成疾,舌肿、舌痛、重舌、木舌、舌强不语,经常口苦,无汗或多汗,面色异常等症,如果从四诊得知属于实热,即可用犀角治之。

《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属神志方面的热病如神昏谵语,神识不清,精神恍惚,都属心经生病,凡属热病,均宜犀角。不但此也,心与小肠相表里,凡属小肠经病候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以及心与小肠两经的体外循行部位,肩臂内侧前后至手小指疼痛等症,皆可治之。

由此类推,对药性赋的每一味药,辨证施治,都能起到一定的良好效果。

汪讱庵聘请了许多老名医,编写了《素灵类纂》,《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四种医书。后三种为中医必读书,风行海内,三百余年,远及朝鲜、日本,影响很大。

《汤头歌诀》尤其是学医启蒙处方捷径,共有经方、时方三百多个,分门别类,易读易记。在诊断辨证立法以后,开方时根据有关汤头所提供的药味对症加减,很快就开出了药方。彼时严苍山还没有续编汤头,有些常用药方,由我自己编成歌诀,并附带分量,使用方便。例如养阴清肺汤方歌云:一两生地八元参,六冬二草共相陈,芍贝丹四薄二五,养阴清肺效如神。

其实临床实践越多,经验就愈丰。智慧是经验的积累,经验是无数次重复的结晶。谚语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就说明这一条真理。

三、半路改行搞针灸

“好将迟数浮沉手,改作迎随补泻人。”1951年中国医科大学成立针灸研究委员会,聘我为针灸讲师,授课以外,在第一附属医院添设针灸科,公开对外治病,并开展科学研究。西医医院开展针灸在彼时来说是全国最早的。

二十年来,对针灸已经生疏,只好努力复习,背诵经络,歌记穴位,把分寸歌,经穴歌写在小本上,有时间就念,治病之余,上下班前后,看戏等场,在枕上,车上,一有时间就念。看见人就琢磨骨度法,甚至乘公共汽车也揣磨前座人的头颈付度取穴法。

练针也曾下苦工夫,手不离针,不管遇见什么东西,总是以针刺入提出,稿纸穿坏了不知多少,有时连珍藏的善本书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扎坏。

在临症基础上,整理教学笔记,写了一本《简易针灸疗法》在上海出版。在针灸向全国推广的初期,用白话写针灸书的还没有,因此竟成了畅销书。

工作日久,觉得门诊病人虽多,而主要的是四种病:一种是肺病,包括肺结核和老年慢性气管炎;一种是神志病,通常叫做神经衰弱;一种是风湿症;一种是胃肠病。假如把这四种病都排除,其他的病人,所余无几。医生应该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多想办法。因此,写了《常见四种慢性病中药及针灸疗法》在上海出版。

1958年受辽宁省卫生教育所的委托,为了向全省推广针灸,下乡巡回医疗,结合农村多发病,写了《普及针灸手册》在辽宁出版。

十年动乱,以“反动学术权威”之名,被批斗,毒打成了聋子。劫后余生,身残志不残,仍然读书写作。1981年点评华佗《内照法》在辽宁出版。

由1970年开始,研究十年,创造了眼周眶区十三穴的“眼针疗法”,列入近期出版的摘著《针灸秘验》,这里不赘述。

四、学医经验小结

(一)个人认为治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研究文献,寻章摘句,考伪辨疑,提出问题,把学术推向新的的阶段。一种是总结经验,以平时临症的得失,写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临症医学,有所发挥。

(二)从《黄帝内经》算起,两千多年以来,现存的古医籍浩如烟海,有千百万言的煌煌巨著,有数十页的单行小册。

我认为这两种类型,各有千秋。巨著内容丰富,保存古代精华。例如《外台秘要》一书就收载了唐代以前早已失传的三十七家古方。这些医学知识的渊薮,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医学遗产,应加以保存整理,传之后世造福人类。

其中许多小册子,越是短小的精华居多,对临床实用的价值也大。例如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力主中医应该懂得解剖学。辨证极精,列举了34种脑血管病的前兆。创造了几个逐瘀汤,开活血化瘀之先河。

江涵暾著《笔花医镜》是脏腑辨证的楷模,少而能精。

王洪绪著《外科证治全生集》不但对外科多所发明,如著名的犀黄丸等,所附的内科药方,妇科药方,亦多奇效。此外这类书很多,不一一列举。

(三)读书要作笔记,博览群书,精华见,假如不当时摘录,以后用时再找,往往找不到,这是涉猎医籍的人所周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