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全平 | 寄情沂蒙山

 聚力阅读 2022-10-17 发布于河南

总第1795期





图|汪全平

版权©️归原作者

一场期盼已久的秋雨,滋润着干旱的江淮大地。气温如同过山车,从近四十度猛降到近个位数。在这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总有一些令人难忘的风景,留存在记忆的收藏夹里……

2016年10月及2018年11月,因美术教学需要,我先后两次带学生,到山东的沂蒙山写生。几年过去了,写生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沂蒙山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就发生在这里。一首《沂蒙颂》大伙儿都耳熟能详,沂蒙地区的民风淳朴,生态美好,那里也是书圣王羲之的故里。放眼望去,山脉纵横,高低起伏,那错落有致的山石,曲折沧桑的老树,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历史。那里有茂林修竹,也有崇山峻岭;时有鸡鸣和犬吠,成群的山羊,散落在清泉、树木之间,充满着吉祥和活力。一切都显得厚重而古朴,厚重的历史,厚重的石头,厚重的色彩……

沂蒙山山体多为大小相间的石块,浑圆而坚硬,石块的颜色为淡赭里泛着土黄。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树,顽强地生长在岩石的缝隙里。其中以柿子树、山楂树及板栗树最多见。村民家的房舍,多以山石垒成,就地取材。房子不高,没有砖瓦,墙体是大小不一的石块。房子上面没有瓦,全是薄石片拼接而成。我们惊叹乡民们的聪明才智和韧劲。看得出这些石块,从采集、打磨、搬运,到建成石屋,是全靠人力完成的。应该说那是十分的辛苦和不易,是村民们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这使我想起了万里长城的建造及“天人合一”的思想。

时值秋末及初冬时节,那满山的柿子树,树叶几乎全落了,但红彤彤的柿子却挂满了枝头。柿子呈灯笼状,上大下小,色彩鲜艳,在初冬的灰色调里显得异常醒目。树干苍老,树枝曲虬盘旋,纵横交错,如群龙戏海,众鹤游天,密而不乱,有一种动态的美。由于山石林立,土壤稀薄,常见小溪清流,绕村而过。水流不大,但水质清澈,哺育着大大小小的的生灵。朴素的村民,热情而善良,看似平凡,却透着坚毅和执着。面对此情此景和老区人民,令我们激动和感动。

写生就是写情、写心。我多截取沂蒙小村落的一角,先从情感上走进去。一树一石,一山一屋,进行取舍和剪裁。艺术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构图力求简洁,不求繁复,以表现地域的整体氛围。绘画形式多用枯笔焦墨,有些画面不上色,主要表现山石、屋宇及山水的精神气质。以干裂的笔墨表现不屈的生命,以朴素的画面表现丰富的场景。

自然和人文是我们永远的老师,是所有艺术不竭的源泉。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我们在感悟美景的同时,更有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追求真、善、美是绘画永恒的主题。写生作品还未来得及加工和打磨,全都是现场对景即兴之作,瑕疵难免。却是原汁原味,有感而发。

“巍巍沂蒙山,英名遐迩传。千里来写生,留恋树石间。叶落色更浓,沧桑气弥坚。笔墨绘真意,大美在自然”。

(附图为作者沂蒙山写生作品)

沂蒙小景

沂蒙情

胜似春光

山村小调

老树

节奏

英雄山

沧桑气弥坚

造化为师

黑白之间

沂蒙秋雨


作者简介

汪全平,安徽怀宁人。本科学历,高级讲师。

从事中师美术教育工作三十多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先后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三百余幅,国家级专业报刊发表作品五十余幅,论文二十余篇。1996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中获奖,同年加入安徽省美术家协会。

汪全平 | 少年记事——连环画

汪全平 | 不可一日无此君

汪全平 | 荷 在 我 心 中

汪全平 | 画马杂说

汪全平 | 永远的“白石”精神

汪全平 |  成绩单里忆恩师

汪全平 | 屏山写生杂记

汪全平 | 画里记忆

汪全平 |  说虎   画虎

汪全平 | 蓦然回首芥子园

主编:风雨薇、绿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