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海燕的歌剧唱段专辑|器乐部分可以关注

 六零后声乐往事 2022-10-17 发布于北京

本世纪我国“民族女高音”如演唱民族歌剧唱段时有管弦乐队相助,往往由专业作曲以交响思维对原来的唱段进行织体重组,增加厚度、丰富细节,过去器乐的伴奏属性被抬升到与声乐表演辉映的量级上。这方向自然没毛病,本来歌剧就应该是器乐声乐并重的,中国板腔体歌剧话剧+唱的格局有历史条件限定,这都大变局新时代了,没点破圈之举说不过去,《陈海燕 白雪》专辑在这方面就干了点实事儿。

这张专辑发行了有二十多年了吧?现在听来不觉得有什么时代瘢痕。录音本身不错,但是委身在上海声像出版社有点遗憾。这显然不是一家有和世界唱片制作规矩对标对表的单位,这套“ '九五’ 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项目”之“中国歌唱家系列”在我看来也完全不像上海的手笔,那时候又没经历静默大停摆,活儿做成这个low相实不应该。

陈海燕这集,配器的名字,封套和内页能写出俩不一样的名字,而录音信息、编配以及乐队全部略去,导致我想吹这个专辑都没明确赞美的对象。对,我特想赞美这一组歌曲的编配。

上世纪八十年代任桂珍、于淑珍、李元华、陈丽卿、葛军在音像机构录制过中国歌剧唱段的集子(可能还有其他人录过是我不知道的)。这些专辑的器乐部分基本是彼时常见的音乐会小乐队规模,西乐为主加个别民族乐器当点染。引入大型管弦乐队来录制板腔体歌剧唱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丁晓里、方天行、王志信给某女歌唱家做的那部歌剧唱段集是著名套装(太平洋影音公司发行)。那位歌唱家的唱功自然是顶流的,我只是觉得邀约的配乐团队有贪图盛大的倾向,沉溺在管弦乐稠密深重的那部分性能,既没有对作品有得体的表达也没能与歌者的好声音相谐,不算成功。与那一组配器相比,陈海燕的这一组在中西融合上,不光有想法而且针对唱段的音乐性有细分,不躺在交响化一个方向上折腾而是有其他格调的描绘。

陈海燕  白雪
乐队指挥  娄有辙

孩子啊,孩子  自歌剧《江姐》刘湲 编配

《孩子啊孩子》这段唱的俗名叫《孩子啊,快接过红旗打天下》。陈海燕演唱的这曲经由刘湲【注】先生编配,7分40秒长,有声乐交响的意思。前面的器乐部分好长啊,我第一次听的时候怀疑是不是我伴奏音乐,而后人声来了......【注】上海声像出版社中国歌唱家系列这盘CD的内页,把“湲”写成了“緩”,拉分啊。这批制品后来都冲孔贱卖也不是没道理的。

娘的眼泪  自歌剧《洪湖赤卫队》

这歌通常叫《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女主角韩英最长的一个歌段。我在“六零后”老号整理过两篇女歌者演唱此歌的版本。【点击右标题前往↓】

《“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二次排队》 

《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12+1版本| 王玉珍音乐会视频+

洪湖水浪打浪 自歌剧《洪湖赤卫队》


山歌好比春江水 自歌剧《刘三姐》

有人发现长影拍的那部《刘三姐》里并没有它,其实应该明确一个概念,电影《刘三姐》音乐只是各款刘三姐声乐作品中的一枝儿而不是唯一。在没有拍成电影前,舞台上就有歌剧或歌舞剧《刘三姐》了。陈海燕供职的上海歌剧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演过舞台版的刘三姐,不过这张唱片中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并不是上海歌剧院演出那款歌剧的选段,这首歌被如此命名是不是始于斯琴格日乐?后来很多人都这么命名了。

五月的阳光 自《芳草心》

《芳草心》是南京部队歌剧团原创的轻歌剧,最流行的歌段是那支《小草》。这首歌曲入选,我看出了陈海燕对好闺蜜作品的倾斜,《五月的阳光》算不得民族歌剧女高音声部的必练必会唱段,她居然选了进来,还配合原剧的“轻音乐”特色,伴奏用了电声相配(很可能南京部队演出的时候就是这个配器,张卓娅直接提供给了她)。


启明星  自《党的女儿》

《党的女儿》是本世纪民族歌剧的扛把子之作,表演者中有几位拿了戏剧梅花奖。音乐性上较比“十七年”时期的那批歌剧有本质上的增益。这支《启明星》是女主角唱的,当然不是最标志性的那首。

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  自《小二黑结婚》

一道道水一道道山  自《刘胡兰》

海风阵阵  自《红珊瑚》

上面这三首“十七年”时期民族歌剧的典范唱段,室内乐范儿的编配我很喜欢。陈海燕唱“海风阵阵愁煞人”不知是否因器乐部分的变化让她有些收拘束,不够泼辣。

红梅赞  自《江姐》


 春蚕到死丝不断  自《江姐》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歌剧院就排演了歌剧《江姐》,尽管不是自己的原创剧目,但上海歌剧院很注重这部歌剧,换代接力安排得不错。陈海燕上台演过这部剧,她被唤做“第三代”(上海)江姐。

北风吹 扎红头绳  自《白毛女》

发现没?当下很多唱《北风吹》的,即便是歌剧选段,配器也遵从了芭蕾配乐的那段音乐。陈海燕这段“北风吹”唱得很趋向朱逢博。

恨似高山仇似海  自《白毛女》

有知道这盘带取名典故的朋友吗?标题“白雪”是几个意思?借用“阳春白雪”乎?

我有偏私滤镜,是凡民间戏曲底子的歌剧演员在挂味儿的能力上都不会太差,特别是民族女高音。正巧,陈海燕女士是学京剧的。售卖这唱片的某网店卖家宣传这张碟乃中国歌剧女声的发烧音响,有几分道理。高级的棚录在后期制作上的空间自然也大,这张唱片唱、奏方面的优质我从声响综合感觉聊的,并无圣化歌者的意思。

陈海燕女士的这张歌剧碟有多个发行款,时间先后不知。本文开始的签名不一定是首发时令,所以不能辅助判断。我过去在“六零后说声乐往事”聊过陈海燕女士。【请点击下图获取旧文 ↓↓】

备用号使用说明

“六零后说声乐往事”被封禁期间,暂时在这里跟大家聊天。“声乐往事”号没有留言功能。

老号解禁后,依然以那边为主,届时通知大家转场。多谢各位新老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