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岁孩子去工地搬钢筋,1亿人围观后,他的爸爸被“骂”上热搜

 亲子学乐 2022-10-17 发布于河南

最近,一位9岁男孩火了,微博相关话题引发1.3亿次围观。

随后,他的爸爸因为教育专家一句话,瞬间点燃了知乎网友的热情,帖子浏览量达500多万。

那么,这对父子到底做了什么呢?

杨先生,老家在湖南永州,跟许多为了生计背井离乡的青年夫妻一样,他和妻子一直都在广东打工,9岁的儿子则由孩子奶奶在老家照顾。

前段时间,已经上小学4年级的儿子变得比较叛逆,总是调皮捣蛋不想上学,不管是奶奶一遍遍的苦口婆心,还是老师一遍遍的耳提面命,他都无动于衷。

国庆期间,杨先生趁假期回老家,对于孩子的执拗也是一筹莫展,想尽办法劝说都无济于事,孩子整个是“油盐不进”,甚至放话:

“宁愿吃打工的苦,也不想再吃学习的苦。”

既然孩子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不撞南墙不回头”,杨先生准备让他先撞个头破血流,自己感受一下,于是决定让孩子体验一下“打工”生活。

10月3号,父子赶回深圳;

10月4号,身为包工头的杨先生就为儿子找来了工装、安全帽,开始在他的工地搬废钢筋。

一开始,9岁的孩子“跃跃欲试”,但新鲜劲儿很快过去,才发现自己被“坑”了。

工地上,爸爸变成了监工:

现在开始上班,下午还有4个半小时。

“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加油了。”

甚至因为钢筋没拿稳,不小心砸到脚都不能哭:

“我打了你没有?没有你哭什么?”

你砸到脚了关我什么事?上工地谁不砸脚?

“吃读书的苦还是吃社会的苦?吃社会的苦是不是?那就继续。”

最终,自觉经受了一番生活“毒打”的孩子,在苦苦支撑一天半之后,哭着要回去读书。

人教育人很难,但事教育人,一次就会。

类似这样的教育方式,发生过无数次了。

· 四川雅安,冯先生快11岁的儿子不愿意上学,上课开小差、抄作业,他就请假把儿子带去工地挖沟,工资标准:5块钱一天。

结果,仅仅两个多小时,孩子就哭着嚷着要去读书。

· 湖北咸宁,11岁的女孩不想再上学,跟老师顶嘴,从她出生2个月就是一个人带她的单亲爸爸叶先生就决定带她去挖藕尖,在烈日下暴晒4个小时,脸都要晒脱皮了。

后来,自觉吃够“生活”的苦的女孩主动表示要去上学。

· 上海,吕先生的孩子因为不想写作业,炎炎烈日下,被爸爸带去路边捡垃圾,一个小时之后,就忍不住求饶:还是回家写作业吧。

在杨先生把儿子的视频放在网上之后,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发表了反对意见。

他说: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是对孩子进行“恐吓式教育”,而且是在给孩子灌输鄙视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的不健康劳动价值观,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就是那一句“鄙视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彻底激怒了千万网友。

简单两句辩驳,直接获赞2万+:

“我说环卫工、建筑工人、普通农民等职业辛苦还挣得少,这不叫鄙视,这叫陈述事实。

我说环卫工、建筑工人、农民等职业都没素质、活该挣得少,这才叫鄙视和偏见。”

上述事件中的家长,都是被社会、被生活毒打过,且本身就从事普通工种的成年人,他们,就是普通劳动者,但也正因为经历过,才确实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也只能凭借出苦力谋生。

从家长的行为来说,在得知孩子厌学之后,没有动手打骂,也没有假大空、自我感动自我沉浸式的叨叨叨,而是用心良苦地进行了一次“体验式”教育。

相比于说教和打骂,这种方式更符合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瑞克斯 Rudolf Dreikurs所说的:

“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家长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

此外,就像小品《卖拐》里的一句经典台词:

“青春痘长在什么地方不让你担心?”

“长在别人的脸上,不让我担心。”

孩子的问题,也只能让孩子切身体会才有效。

而孩子,不会因为参与了一次这种工作,就会产生歧视的想法。

知乎一博士网友“韩博Spurs”分享了自己小时候被迫陪着爸妈挣钱的经历:

小学的时候,妈妈开出租,他就经常在被妈妈接到时,跳进车的后座就往驾驶员一侧坐,在客人上车前开启终极隐蔽模式。

有些客人会要求他下车,他就会在原地等着妈妈再来接自己。他从未鄙视过妈妈的工作,反而对妈妈充满了心疼和敬佩。

等他再大一些,他爸爸开始给市里的施工单位拉河沙,他陪着爸爸跑大车,才知道工地的伙食到底有多差;才知道连人带车一起陷到河沟里有多吓人;才知道拉着沙子进市里,一路上要给多少人递烟陪笑脸;才知道,大夏天车厢里开着窗户都能把人燥熟了。

而他,鄙视那一行吗?当然不,他只心疼自己的爸爸,为了一车沙子没日没夜地苦干。

长大之后,对于带着孩子谋生的人,他也总是充满善意,没有满满的优越感,没有“何不食肉糜”的上位姿态,因为“如果那样,我还算是个人吗?”

此外,抛开“专家”言论,对于“吃苦”教育,学乐君也有话要说。

首先:要想靠“吃苦”成功让孩子“回头是岸”,一定要对自己的孩子“了解、了解、再了解”。

因为你一旦错估了孩子的承受力和兴趣点,就有可能“翻车”而导致事情走向不受控制的反面:

山东临沂,一位妈妈因为孩子不想上学,还老跟自己吵架,吵着要去搬砖,就把他带去了朋友的工地,想着体验几天就能“回心转意”了。

结果,令她没想到的是孩子在工地上经常被表扬,除了第一天说有点累,此后反而越干越起劲,连同班里其它同学也都想去搬砖了。

湖南一初中生,因为不想读书,一门心思要出去工作,拖着行李去找爸爸。爸爸一狠心,直接给他丢进了工厂,想让压抑沉闷的日子给他上一课。

谁知道,一个月过去,孩子不但没被吓退,反而很是适应新环境,看着到手的4000块工资也是来劲儿,呼朋唤友吃喝去了,反而更不愿意回去上学。

所以,要想策略“立竿见影”,一定要先了解孩子:能听道理的孩子,就给他讲道理;能被事实教育的孩子,可以去体验生活。

其次:“吃苦”教育不是治疗厌学症的“万金油”,若想让孩子愿意主动去学习,还一定要找出厌学根源,激发出孩子真正的学习自驱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以上很多成功案例中,孩子们最终都说出了“想去上学”,“还是读书好”之类的话,但其中,有多少是迫于不想吃苦、不愿再受罪而说的呢?

在那一刻,“生活的苦”要比“读书的苦”重得多。

但到了明天,又会不会因为厌恶学习的辛苦而再次放弃?

而且,即便孩子不是因为逃避而选择学习,全然是因为被震撼到、被刺激到、被影响到,暗暗在心里发愤图强,一次体验的效用又能支撑多久?

还记得《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的一句话吗?

“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所以,要想让孩子真正愿意去学习,再多的外力都没有激发出他们真正的内驱力管用。

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爱上了学习,他才可以所向披靡,不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阻碍,都可以“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