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绍官渡之战失败能够归结为偶然因素吗?

 象棋弈修 2022-10-17 发布于河北

袁绍官渡之战失败能够归结为偶然因素吗?

郭嘉认为袁绍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所以袁绍能够吸引人才聚集人才包括郭嘉这种超级人才。但是“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对于谋士献上的计策不能分析优缺,不能确定那种注意更好更符合事实。因此谋划很多但不能采纳。这个是自身能力不够,也是不能分清谁智谋更高些。

相比何进,“事后他想:“或者只杀几个罪恶昭彰的?”袁绍见何进动摇,又进而对他说:“宦官亲近至尊,传达诏令,如果不一网打尽,必将贻患无穷。况且如今计划已经外露,将军为何不早下决断?事久生变,下手晚了会遭祸殃的。”袁绍比何进强,何进犹豫不决时候,袁绍劝其坚定决心不动摇。何进比袁绍差一个档次,遇到问题时候显得犹豫不决多谋少断。

袁绍进献除宦官策略如何?如果要评选汉末三国史上最馊的主意,袁绍的这个馊主意肯定排行第一。袁绍的主意就是软的不行来硬的,只要下一道命令让天下各路猛将进京兵谏,拿武力来威胁何太后杀掉宦官,不然就集体造反,以此来逼迫太后就范。曹操献策曹操在一边实在听不下去了,他就扑哧一声忍不住就笑了出来。果现在想要铲除宦官。只要把宦官中首要分子逮捕入狱即可,为什么要动用军队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何进与袁绍相比差一个层次,而袁绍和曹操比相差一个层次。何进在袁绍看来是多谋少断,而思虑多是智谋不足的表现,所谓完全过多思虑,拿不定主意就是智慧不足。

而在曹操看来袁绍也是多谋少断,智慧不足!

所以郭嘉说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是以自身做标准的,那么显然认为袁绍水平不足。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可见通过与曹操共论大事,认为曹操比袁绍高明。

从这里可以看出袁绍在与自身能力差的人对仗时候,即使原本兵力不是远超对方但也能获胜的原因。

有的观点认为

“官渡之战持续一年有余(199-200),战况非常胶着,可知袁、曹实力相似。战争的最终结局实际是由“许攸叛变”、“乌巢失守”等偶然因素导致。”个人认为这个有失偏颇,为什么袁绍与其它人对仗时候不产生这种偶然因素呢?与其它对战时候别人是否也产生过偶然因素呢?有时候偶然是必然的一种变现形式!不出这种必然也可能出现另一种偶然。当然这种观点不一定适用所有的事情。

试想如果曹操提前离开官渡退出相持阶段,那么偶然因素就不会发生。这种偶然因素会发生也是因为曹操始终在坚持!荀彧不是说坚持待变!

反向思考,赤壁之战,曹操预料到火攻需要风向,如果不刮东南风,岂不是说曹操就会胜利?东南风只是偶尔刮几天的偶然因素?诸葛武侯火烧上方谷,当天不下雨是不是司马就死在那里了!虽然是偶然,但偶然造就了必然。

因此从火烧赤壁偶尔刮东南风这种偶然因素偶然事件看,并不能简单的袁绍的失败归结为偶然因素。


从郭嘉弃袁而去,从荀彧预测扼其喉使其不能进,以至弱挡至强,坚守待变的预见看袁绍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假设没有许攸献计没有火烧乌巢,那么退一步讲这些偶然因素没有在官渡发生,而曹操以极少兵力抗袁绍大军而不能进就是一种胜利,在实在坚持不下情况下只好全军后退,那时候才是曹操认为的后退诱敌之计实施的时候。曹操原本原本提出的诱敌之计稍微早一些,荀彧来信坚持了其再坚持一段时间的决心。当实在坚持不下去时候曹操自身会决断后撤的,在后面的战场继续寻机歼敌。前面提出退军就是拿不定主意是该退还是继续坚守,因为觉得坚持差不多了后退也可以,但是还能坚持一段时间,到底是坚持再坚持一段时间好还是后退好呢!处在这种模棱两可得阶段,是最难的。

就是说即使没有袁绍的官渡之败,那么曹操会继续后退接着对抗寻找战机,等待对方偶然因素的出现。

不是说曹操官渡之战没有胜利就是输了!官渡不胜,后退相持,继续待机取胜!

——弈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