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养风水的生活方式,请为自己收藏

 昵称10851117 2022-10-17 发布于江西
有句话说:“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
人活着,就是一个不断与平凡生活打交道的过程。
做个接地气的人,享一日三餐口腹之欲的幸福,赏一年四季心旷神怡的风景,记一生悠长风霜雨雪的感动!
01
接地气的人,用身体享受生活
提到相声演员冯巩,总会想起那一句“我想死你们了!”
一句简单而熟悉的话语,充满着亲切感。
冯巩是常登春晚舞台的著名演员,却丝毫没有架子,退休的生活尽显真实。
在他的社交平台,曾发过这样一个视频:
他坐在路边摊,穿着白色短袖、淡黄色的休闲裤,和一众好友,吃着烧烤、举杯小酌。
如此朴素的他,扎在人堆里,几乎没人认得出他,但他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浸透着红润。
作家汪曾祺曾说:“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
生命短暂。
一个接地气的人,最能深刻地领悟到:平日里最普通的东西,更应该好好享受和珍惜。
山珍海味也好,烤鱼撸串也罢,都是最好的体验:不贪恋奢侈的余味,也对旮旯的美好趋之若鹜;
不管是名胜古迹,还是门前小溪,都是最美的风景:既追求山川湖海的壮丽,也对日常景色尽收眼底;
不论是高级健身房,还是乡间小道,都是锻炼的最佳场所:不追求所谓档次,对可行之道都乐意采纳。
用身体享受生活,做一个接地气的人。
好好吃饭,好好锻炼,好好看景,让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沉浸在烟火人间,自在享受、幸福满足……
02
接地气的人,用精神品味生活
曾读过作家汪曾祺的故事。
1937年,他在西南联大就读。
有一天,轰炸警报拉响,师生纷纷向郊外狂奔。
而汪曾祺攥着一块点心,不慌不忙地向松树林走去。
同学急喊:“跑错了,危险。”
他却一边吃一边笑:“没错的,松树林里有松子吃,我就是死,也不做饿死鬼。”
在之后的岁月里,他过着扛粮食、砌猪圈、扫猪粪的日子,却依然在闲时看书、下河摸鱼,用心品味生活的乐趣。
对汪曾祺而言,生活虽苦,可有这样一股子精气神儿在,能有什么过不去的呢?
林清玄在《温一壶月光下酒》中写道:“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
做一个接地气的人,愁也好,乐也罢,积极面对、细细品味,皆是精神的慰藉。
宋代欧阳修,仕途坎坷,却没有沉沦于抑郁、苦闷,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晋代陶渊明,远离官场浮华的喧嚣,而是与南山作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唐代孟浩然,不贪恋尘世繁荣景象,却隐居于乡村“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用精神品味生活,面对苦难时,乐观地承受。
人这一辈子,总会遇到高峰、低谷。
不管哪种境遇,心从容,世间万物皆有不同滋味儿。
03
接地气的人,用灵魂融入生活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著名作家余华,便是用有趣的灵魂融入生活的人。
曾看过作家余华的两段采访,颇为有趣。
对方问:法国作家和中国作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余华答:“最大的区别就是,法国作家用法语写作,中国作家用中文写作。”
这种幽默的回答,让人哑然失笑。
还有一次,主持人问:“很多专家都欣赏你的文字简洁,请问你是如何做到的?”
余华诙谐地回答:“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字少。”
正是这样的性格,让余华写出了走进人心的各种人物:
《活着》中顽强挣扎的富贵,他告诉你,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他向你展示,即便生活再苦,也要执着前行
心中充满饱满的激情,才能流淌出平易近人的风。
诗人余秀华,被摧残过,被伤害过。历经二十余年的苦痛婚姻,她写出了一首又一首诗歌,露骨而清澈,带着眼泪却充斥着对美好的极致追求。
作词家唐恬,与癌症斗争长达十年时间,却在病床上写出一首《孤勇者》,简单而光明,充满着生命挣扎的痕迹,点亮着无数夜行人的路。
作家莫言,与饥饿抗争,与欲望扭打,在压抑中寻觅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期望。《檀香刑》《丰乳肥臀》《红高粱》……一部部作品,充满着人性裂缝中的光辉。
用灵魂融入生活,跨越苦难,脱胎换骨。
终其一生,我们都会邂逅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唯有用灵魂去融入、去攫取,才能浇灌出生命中一树花开的灿烂。
哲学家梭罗曾说:“当你简化你的生活,宇宙的法律将更加简便;孤独不会孤独,贫穷不会贫穷,也不虚弱无力。”
接地气的人,最是简单,也最有力量。
他知道用身体去感知,享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他懂得用精神去回应,品味人生的起起伏伏;
他乐于用灵魂去体验,融入生命的可歌可泣。
往后余生,做一个接地气的人,简单而富足,在凉薄的世界里,深情地且行且喜。
作者简介:金云,简单生活,向前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