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面整理喀斯特地貌

 hjh2004 2022-10-17 发布于福建
图片

喀斯特地貌全球分布图

本文由公众号地理帝整理编写

壹.概念: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图片

贰.形成条件与原因详解1.简单归纳(1) 气候:气候越潮湿溶解作用越强烈,喀斯特地貌赿发育。 (2) 岩石性质:主要是岩石成分的影响,在碳酸盐发育区,溶蚀作用发育 (3) 地质构造:节理、裂隙是地下水运移的通道。 (4) 构造运动的影响

图片

2.形成原因详解(舒良树版《普通地质学》地理帝特意查的资料)

图片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该反应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现为:CaCO3+CO2+H2O=Ca(HCO3)2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如果受热或遇周围压强突然变小时,其中溶解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此时的反应方程式为:Ca(HCO3)2=CaCO3↓+CO2↑+H2O。。(1)、气候雨量及气温关系到水的冲刷以及溶蚀的速度和强度。气候潮湿、降水量大以及常年气温较高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有利因素。因而,我国广西、云南、贵州、广东、四川等地喀斯特地貌普遍发育;我国西部和北方由于气候干燥寒冷,喀斯特地貌发育缓慢。(2)、岩石性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具有可溶性岩石。包括:1、卤族盐类,如岩盐、钾盐;2、硫酸盐类,如石膏、硬石膏和芒硝;3、碳酸盐类,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及富含碳酸盐成分的碎屑沉积岩。

这三类岩石中,卤族盐类及硫酸盐类最易溶解,但分布面积有限。碳酸盐类岩石,虽然溶解度相对较小,但分布广泛,对于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重要。在碳酸盐类岩石中,最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是较纯的石灰岩。而白云岩与含泥质、硅质等杂质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减弱。

岩石结构对喀斯特地貌发育也有影响。一般来说,粗、中粒晶质结构的岩石因其溶解度较大,故比细微晶粒者更为有利。岩层产状也有影响。岩层水平时,喀斯特地貌可沿水平方向充分发展;若岩层陡立时,喀斯特地貌向下发展,但规模不大;岩层缓倾时,水的运动和扩展面较大,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好。(3)、地质构造断裂破碎带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如果断裂延伸远,且张裂程度大,则更有利。在两组断层相交的地段,溶斗、溶洞极易形成。向地下深处,裂隙逐浙消失,岩石透水性降低,喀斯特地貌趋向于消失。

褶皱也影响喀斯特地貌发育。背斜轴部及其倾伏端,向斜轴部及其翘起端,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有利部位。

同一地区,同一种岩石在其不同地段,由于受到不同的地质构造因素制约,其喀斯特地貌往往具有显著差别。(4)、水的作用包括水的溶蚀能力和水的流动性。水的溶蚀能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它因发生溶解作用而消耗,又通过大气的扩散而得到补充。

但扩散补充过程一般很慢,若气温高则可加速这一过程。热带石灰岩的溶解速度比寒带的快(估计要快四倍),除了因气温高、溶解反应速度较快以外,CO2能得到较快补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涉及流速、流量和交替循环的强度等方面,它们都影响到水对岩石的破坏能力。而水的流动性又受到岩石的透水性、排水条件、地下水的排泄和补给情况等因素的制约。(5)、构造运动构造运动的稳定性决定着喀斯特地貌演化的进程。在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条件下,如果气候因素无重大变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可按以下阶段进行:1、早期,地表水沿着岩层表面的裂隙向下流动,形成大量溶沟和石芽、少量落水洞和溶斗,出现地下河道;2、中期,溶斗和落水洞扩大,地表密布着规模不等的喀斯特洼地、干谷。除主要河道外,地表水流大都进入地下河道,形成完整的地下水系;3、晚期,溶洞进一步扩大,地下河及溶洞的顶部不断坍塌,地面破碎,许多地下河变成明流,形成溶蚀谷、天然桥、喀斯特洼地以及峰林;4、末期,溶洞顶部进一步坍塌,地下河均转变为地表水系,地面高程降低,残留少数孤峰或残丘,出现喀斯特平原。

上述演化是比较理想的情况,由于地壳升降是交替发生的,气候变化也是反复的,故实际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

图片

叁.形成过程(喀斯特地貌的演变)

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曾有科学家提出“喀斯特轮回”假说,认为喀斯特地貌的演化,就像人一样有幼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

幼年期

水滴石穿

最初在浅海等沉积环境中形成的石灰岩多是呈水平分布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抬升而露出水面,形成由石灰岩覆盖的陆地表面。石灰岩在海水和雨水亿万年的冲刷和腐蚀下,表面出现了众多的沟槽,这些沟槽我们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起的部分,我们称为“石芽”。石芽在地壳运动和流水的继续腐蚀下,不断露出,发育成高大的石林。于是,在今天的云南路南一带,我们能够看见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灰黑色的石峰、石柱。

溶沟、石芽和石林都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初期出现的景象,它们的制造者是天下最为柔弱的水。

图片

青年期

曲径通幽

溶沟里流淌着的地表水突然消失,可溶性岩石层中发育出了大量地下溶洞,溶洞间相互贯通,形成统一的地下水系统,水都形成了地下河!喀斯特迎来了它的青年期。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中期,随着流水溶蚀作用的不断加强,沟槽不断的向地下侵蚀,深度超过100米后形成落水洞,流入落水洞内的水进入地下水,并发生横向侵蚀,形成溶洞和暗河等景观。溶洞内形成各种景观,如钟乳石、石笋和石柱等,比如我国贵州省绥阳县的双河溶洞、广西省桂林的七星岩等都是著名溶洞。

图片

中年期

重见天日

喀斯特继续在不断“成长”。在流水的腐蚀作用下,地下溶洞的规模越来越大,而地表的风化和腐蚀也日益严重。突然有一天,离地面较浅的溶洞塌了顶,地下的美景终于得见天日,而神秘的地下河也开始部分地在地表流淌。喀斯特进入了中年期。

图片

老年期

海枯石烂

又过了悠久的岁月,石灰岩被大量蚀去,地下溶洞开始大规模崩塌,地下的世界被抬出地表,形成干谷和石林。这一时期的地面起伏很小,像一个准平原。漫长的岁月之刀,将喀斯特带入了老年期。不过,老年期过后,石灰岩又会出现新的溶沟和石芽,喀斯特将开始新的“轮回”。

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后期,随着流水在地下岩层中不断的进行溶蚀,使得地下溶洞的空间越来越大,最终无法承受上方的岩层重量而发生坍塌,在地表保留部分形态,形成天坑、天生桥、 坡立谷、峰林等景观。比如我国重庆奉节县的小寨天坑、贵州兴义市万峰林、广西桂林山水等都是著名景点,喀斯特地貌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图片

图片

图片

肆.喀斯特地貌典型地区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所罕见,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四川西南部。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图片

1①云贵的喀斯特是好辨认的,由于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例如:云南省的路南石林由于云南省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很大一部分流入地下,所以哪怕云南大多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但是某些地区依旧是干!旱!的!----谨记、谨记。2②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

图片

伍. 喀斯特地貌典型地貌单元

水流沿着岩石表面流动,溶蚀出凹槽,凹槽愈溶愈深,中间突出的部分愈发尖削高大,如同30-40米的微型山峰,第一道超级风景,“峰”诞生了。万千“峰”群铺天盖地,又好似一片岩石森林,因此得名石林。(多见于幼年期)。

图片

峰丛-峰林

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广西大化七百弄)

图片

当峰丛进一步溶蚀,基座被切开,山与山之间变得相对独立散布,则为峰林。(阳朔、桂林山水)

图片

图片

溶洞-天坑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溶洞内有石柱、钟乳石、石笋等。

图片

图片

石幔:是含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因CO2迅速逸散而产生片状和层状的碳酸钙堆积,其表面具有弯曲的流纹,高度可达数十米,十分壮观。

图片

石幔

边石堤

边石堤:是在洞底,特别是底部两边的堤状堆积物。高度不大,约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又似梯田土埂,排列在洞底缓倾的地面上,由上往下呈阶梯下降,每一阶梯都作是状突起,并且呈弧形向外弯曲,堤内积水成池,称为边石池或石田。

图片

宜良九乡溶洞-边石堤

边石堤的生成与原始地面起伏有关。当流动的含钙溶液由积水小洼地漫过高起的边缘时,处于流态的溶液加快了它所含有的CO2的逸散,促进了碳酸钙的重新结晶因此在洼地边缘发生碳酸钙堆积,并且不断增高加厚,使原来不平的堤顶,经过多次堆积后,也趋于一致。钙华池的边缘是边石坝。

图片

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由垂直方向流水对裂隙不断  进行溶蚀并伴随塌陷而成。

图片

落水洞

落水洞常分布在溶蚀洼地和岩溶沟谷内,也有在斜坡上。落水洞大小不等,形状也各不相同。在广西,许多落水洞的洞口直径为7-10m,深度为10-30m,最深可达百米以上。天坑:当洞穴的溶蚀继续,洞穴大厅发生坍塌,便孕育而生天坑。

图片

重庆奉节的天坑,深660多米

图片

漏斗

漏斗是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十几米至数百米。

漏斗是岩溶水垂直循环作用的地面标志,因而漏斗多数分布在岩溶化的高原面上。

图片

高原面上的岩溶漏斗

漏斗按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三种。

溶蚀漏斗:是地面低洼处汇集的雨水沿节理裂隙垂直向下渗漏而不断溶蚀形成的。

图片

溶蚀漏斗示意图

绘图 | 椰子皮

沉陷漏斗:在有较厚的松散沉积物或砂岩覆盖的岩溶地区,如有通往地下的裂隙,水流在下渗过程中,带走一部分细粒的砂和黏土物质使地面下沉形成沉陷漏斗。

图片

沉陷漏斗示意图

绘图 |匠心地理 椰子皮

塌陷漏斗:多是溶洞的顶板受到雨水的渗透、溶蚀或强烈地震发生塌陷而成。

图片

塌陷漏斗示意图

绘图 | 椰子皮

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注地。它的形状和溶蚀漏斗相似,但规模比溶蚀漏斗大得多。溶蚀洼地的底较平坦,直径超过100m,最大可达1~2km。

图片

岩溶洼地示意图

溶蚀洼地是漏斗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它的底部常发育落水洞和漏斗,还有一些小溪。(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从洼地四壁流出的泉水,经小溪最后流进落水洞中。溶蚀洼地常在褶皱轴部或断裂带中发育。沿大的断裂带发育的溶蚀洼地,常呈串珠状排列。

溶蚀洼地底部如被黏土或边缘的坠积岩块覆盖,底部的漏斗和落水洞就被阻塞,将形成岩溶湖。

溶蚀盆地

岩溶盆地:是指岩溶地区的一些宽广平坦的盆地或谷地。岩溶盆地(谷地))的宽度自数百米至数千米,长度可达几十千米。

盆地的边坡陡峭,底部平坦,常覆盖着溶蚀残留的黄棕色或红色黏土,有些地方还有河流冲积物。

岩溶盆地中的河流常从某一端流出到另一端经落水洞汇入地下河。在许多岩溶盆地中还耸立着一些岩溶丘。岩溶盆地是岩溶地貌发育后期的产物。

图片

岩溶盆地(谷地)示意图

干谷、盲谷和伏流

干谷:是岩溶区的干涸河谷。

由于地壳上升,岩溶水的水平循环带下降,或上游河道水流流入落水洞成为地下河,原来由地下水和上游河道补给的河流失去了水源,因而变成干谷。

盲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的水流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转入地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

我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发育许多盲谷。在贵阳市西南,红水河的支流涟水时隐时现,出现许多伏流。

图片

岩溶地貌示意图

钙华钙华又称石灰华,是一种碳酸钙的沉淀物,含有碳酸氢钙的地热水在靠近地表时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所形成的。

图片

具体成因是岩溶地区的地表水或者地下水在植物等作用的影响下,导致水中的碳酸钙饱和然后沉积下来,有些地区的钙华是因为地热水露出地表后,环境压力和温度的改变导致地热水中的化学物质沉淀出来,这就是泉华,一般碳酸钙积淀形成的钙华比较常见。

图片

钙华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生物的参与,例如蓝藻、灌草以及硅藻等都有参与了钙华的形成,这类植物可以影响钙华的沉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使得碳酸钙沉积然后析出来,植物不仅是钙华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可以作为骨架供方解石沉淀依附。钙华的形成需要经过岁月的沉淀,如今我们见到的钙华是万年沉积的结果。

钙华池的边缘是边石坝。

图片

A处水体最薄,水流速度最快,水中二氧化碳最容易逃逸,导致碳酸钙沉积。所以A处边石坝生长快。

六.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及影响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①地表地形崎岖,多山间盆地。②土层薄,土壤贫瘠;③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水缺乏 ,地下暗河发育;同时加速水污染和扩散,影响高耗水农作物和植被移栽。④植被稀少

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旅游资源丰富;地质科研价值。

②不利影响:A.交通: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河;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

B.农业:平地少,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

C.生态:石漠化严重,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植被减少,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发。

七.喀斯特地貌国土整治问题

图片

1.开发利用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地理背景①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容易造成石漠化;滑坡、崩塌、干旱是主要自然灾害;②农业基础薄弱:耕地少、土壤贫瘠;地表水缺乏;③工程建设难度大,交通建设困难,水利设施容易渗漏;④石灰岩可烧制水泥和石灰;⑤喀斯特地貌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2.发展方向①发展旅游产业;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③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等。3.开发利用中应注意问题①发展生产时应注意保护水源,合理利用地下水;②开发旅游资源时要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水源和破坏溶洞及植被;③兴修水利工程时要注意防止渗漏;④开采矿产和修筑道路时要注意认真勘探,防止坍塌。

例题: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  

图片

材料三  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条件合适,水中的碳酸钙就会沉淀出来,在地表堆积成钙华。因此,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形成一条钙华景观带。

图片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分析植物作用如何影响钙华的沉积与溶解。

(2)说明横断山区形成钙华景观形成的原因。

(3)同样是石灰岩被溶蚀,为什么华南地区多形成峰丛、峰林,而横断山区不能形成。试分析原因

(4)与中国南方相比,横断山区喀斯特地貌动态变化速率更快,景观稳定期更短,也更容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水生植物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钙华沉淀;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让钙华溶解。

(2)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横断山区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有丰富的水生植物;海拔较高,气候温凉,净光合作用大钙华沉积多;(地势起伏大,水流快,且多断裂或裂隙,来自深处的地下水涌出后,压力骤差,水中二氧化碳易逸出)

(3)因为横断山区处于地壳强烈上升的区域,喀斯特的溶蚀作用来不及对地表石灰岩进行充分的塑造,山体就被快速抬升。而华南地区地壳比较稳定,由于流水溶蚀常期稳定的作用,所以形成峰丛、峰林地貌。

(4)因为横断山地区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地震,滑坡,崩塌多发,所以更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堡(下图)位于土耳其西南部山区,处远近闻名的温泉度假胜地,此地不仅有天然温泉,更有好似棉花一样的山丘。棉花堡的温泉中含有石灰质,经过校长时间形成了一片片阶梯状的石灰质钙化堤。棉花堡知名度高,当地温泉旅馆众多。由于免费开放使用,棉花堡钙化堤不断变窄。随着温泉水量不断减少,棉花堡的钙化堤部分变“黄”。对此土耳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目前棉花堡钙化堤基本恢复。

图片

(1)推测棉花堡钙化堤的形成过程。

(2)分别说出棉花堡钙化堤变色、变窄的原因。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述土耳其政府为保护棉花堡可能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1)石灰质受雨水溶蚀渗入地下,经过循环后随温泉涌出,涌出的温泉顺山坡流淌时,石灰质沿途沉积,长期积累便形成一片片阶梯状的石灰质钙化堤  

(2)全球变暖,降水减少;旅游酒店大量引水,导致水白净能力下降;游客众多,排放的废弃物多,导致污染严重,致使钙化堤变色。钙化堤由石灰岩组成,受流水长期作用,硬度较小;游客众多,人流量大,导致钙化堤变窄  

(3)限制游客数量及在棉花堡的游览范围与活动(如需赤脚、不准游泳);约束温泉旅馆的开发;建设人T石灰阶地;调节和补充温泉水量(答对三点即可)

典型例题三:(11分)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指可溶性岩石(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

材料二    某地区域图和气温降水图

图片

(1)据材料二,说明图17地区的地形特征。(3分)

(2)图18为该地区某城市年内各月降水量与气温图,试判断其气候类型并说明该气候的成因。(2分)

(3)据材料分析,图示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自然条件有哪些?(2分)

(4)图示地区为湿润区,但当地有“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俗语,请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解释此俗语。(4分)

参考答案:

(1)以高原为主(1分) 地势西北高东部低(1分),多山间盆地(或峰林)(1分)

(2)亚热带季风气候 (1分)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分)

(3)高温多雨的天气和以碳酸岩为主的地层结构(2分)

(4)喀斯特地貌,地下多溶洞、暗河(1分),地表水大量下渗,地下水丰富(1分),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地表水蒸发量较大(1分),工农业用水量较大,地表水相对不足(1分),因此有“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只说。

典型例题四:(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黔南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环绕省会贵阳,以山地、高原为主,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丰富,拥有世界上同纬度仅有的保存完好的喀斯特地貌。近年来,黔南州在突出的区域优势和战略地位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迎接产业转移。下图示意黔南州交通位置。

图片

(1)分析喀斯特地貌广布对黔南州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2)说明黔南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4分)

(3)简述黔南州承接产业转移应该采取的措施。(4分)

参考答案:

(1)黔南州地处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质条件差,不利于工程建设;土层薄,肥力低,不利于农业生产;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渗漏严重,造成地表水短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2)国家大通道交会处,有便捷的交通线与东部沿海及中西部地区相连;环绕贵阳、深入黔中,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多样;劳动力充足。(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3)加强区域内交通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园区,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劳动力技能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典型例题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的大石围天坑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为了揭开其神秘面纱,中外科考队于2010年10月15日开始对它进行科考活动。

图片

图片

A某区域喀斯特(岩溶)地貌分布图

图片

B乐业地区气温、降水量图

(1)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景观,由图A可知我国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较高的省区是云南和_________。调查发现地下河为天坑“之母”,天坑主要是地下水对_________(岩石名称)的溶蚀作用造成的。(4分)

(2)图B为乐业地区的各月平均降水量与气温图,请判断其气候类型:。(2分)

(3)请根据图B,你认为科考队对天坑底部地下暗河进行考察的时机选择并予以说明。(2分)

(4)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从农业区位条件看,图示喀斯特地貌地区对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参考答案:(12分)  

(1)广西(或贵州)(2分)石灰岩 (2分)   

(2)亚热带季风气候(2分)

(3)春夏比较合适。因为10月份以后降水较少,地下河流补给也较少,河流流量少,河水较浅,流速较慢,适合考察。(2分)

(4)土层薄、肥力低;多山地、丘陵,地表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岩层渗水性强,水分不易存储。(答对其中两点得4分)

典型例题六: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主峰海拔1087米,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被称作“上帝的餐桌”。桌山是地质历史浅海海底断裂后整体上升形成,山体由石灰岩(沉积岩)构成。山顶溪湖绝迹,植被低矮稀少,景象荒芜。夏季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被称为“上帝的桌布”。下左图桌山位置示意图,下右图为桌山景观。

图片

(1)描述桌山主峰 “桌面” 形成的地质过程。

(2)石灰岩受流水溶蚀,常发育有峰丛、溶洞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桌山年降水量多达1500毫米,喀斯特地貌却发育很差,分析其气候原因。

(3)夏季是开普敦欣赏和拍摄“上帝桌布”的最佳季节,分析其原因。

(4)“上帝的桌布”通常只环绕在桌山顶上,受山坡气流的影响,不会蔓延到山下,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在地质历史时期)在海底形成平坦的沉积岩;沉积岩断裂整体抬升后内部裂隙较少顶部平坦;顶部受外力作用(风化和风力侵蚀)进一步被削平为“桌面”。

(2)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量大,(开普敦西临海面,)但风力大;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全年蒸发旺盛,山顶积水少,不利于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发育。

(3)夏季昼夜温差较大,利于形成海陆风;白天海风带来的水汽易在桌山形成云雾,较弱的风力(和高空下沉)利于云雾长时间停留在山顶;开普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光线好。

(4)桌山四周陡峭,在迎风一侧受陡崖阻碍,气流迅速上升,形成云雾并扩散到山顶(云团不易下沉);背风一侧沿陡峭山坡下沉的云团快速升温,云滴蒸发,云团易消散。

典型例题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黔桂喀斯特山区包括贵州中南部和广西中西部,土地石漠化严重。下图示意黔桂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NDVI随海拔的变化。统计表明,海拔高于2400m的植被遭破坏后极难恢复。

图片

(1)说出黔桂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2)说明土地石漠化对黔桂喀斯特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

(3)概述黔桂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NDVI随海拔的总体变化特征,并分析海拔高于2400m的植被遭破坏后极难恢复的主要原因。

(4)有人认为未来黔桂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应多重视低海拔地区的植被生态建设与恢复,试为该观点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该区岩溶地貌发育,石山面积广,地表崎岖,成土速度慢,植被覆盖率低;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岩石大面积裸露。

(2)可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加剧;地表水不易储存,加剧了人畜饮水的困难程度;旱涝灾害频发。

(3)特征:不同植被类型NDVI随海拔变化呈单峰曲线,海拔400—600m处达到最大值;森林植被的NDVI值较其他植被类型高。

原因:海拔高,气温较低,植被种类较少,植被生长速度较慢;海拔高,土层薄,土壤肥力低,植被生长营养不足;海拔高,光照强,风速大,蒸发及植物蒸腾作用强烈,植被难以生存。

(4)低海拔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林地多转变为建筑用地和耕地,导致植被覆盖度降低,石漠化问题更突出;低海拔地区热量、光照、水分等条件均比较好,利于植被覆盖度增大。

来源:地理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