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家精要】田从豁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

 大夫笨笨 2022-10-17 发布于河北
 

图片

专家简介

田从豁,河北滦南人,1930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195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教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杂志编委等,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针灸治疗中强调中医辨证施治,注重理、法、方、穴、术,主张当针则针,当药则药或针药并用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擅长治疗内科呼吸、消化系统及过敏性疾病,对各种灸法、穴位贴敷法有深入研究。著作有《针灸医学验集》、《中国灸法集粹》、《针灸百病经验(西文版)》、《古代针灸医案释按》、《针灸经验辑要》、《田从豁临床经验》等书。其主持研制的“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喘息性气管炎和哮喘有预防复发等较好的远期效果,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华 田从豁 张华 刘保延 王寅

田从豁老师从事针灸事业60余年,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田老在针灸治疗中强调中医辨证施治,注重理、法、方、穴、术,主张当针则针,当药则药或针药并用,并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
面瘫为针灸科常见病种,临床表现为一侧口眼歪斜,额纹消失,上下眼脸无力,流泪不适感,鼻唇沟消失,咀嚼无力、不灵活。其中顽固性面瘫临床上虽占少数,却令医治者颇为棘手。顽固性面瘫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经过3个月治疗后仍留下的后遗症,如眼睑下垂、口角歪斜、面部肌肉萎缩或痉挛,是临床顽症之一,治疗效果不理想,有效率很低。但大量的文献表明,针灸对于顽固性面瘫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疗法。田老善于治疗疑难杂证,对于有效率较低的顽固性面瘫有独特之处。学生有幸长期跟随导师出诊,接受田老亲自教导,受益匪浅。
面瘫属中医学“口眼歪斜”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调、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面瘫病变部位在颜面,多属阳明经循行所过,故面瘫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对此,田老常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治疗:



01
PART
治疗方法
(1)基本处方主穴:阳白、四白、颧髎、上关、下关、地仓、颊车、翳风、合谷、足三里、大椎;配穴:颈项僵痛加风池、后溪;流泪不止加攒竹、承泣;鼻塞不通加迎香、通天;味觉减退或舌体麻木加廉泉、舌下穴。
(2)辨证分型的基础治疗方法风寒型:针刺基础上加温针灸或面部隔姜灸;风热型:针刺基础上加大椎刺血拔罐;瘀滞型:针刺基础上加大椎刺血拔罐,或内颊车钩针放血,或隔姜灸颜面主要腧穴。
隔姜灸的部位选择:以额纹变浅、不能皱眉、上眼脸抬举无力为主,多灸阳白、太阳、丝竹空;以耸鼻不能、颧骨处麻木为主,多灸四白、颧、下关;以口角歪斜、喝水漏水为主,多灸地仓、颊车、迎香。每穴灸3~5分钟。
(3)梅花针配合针刺治疗,以上3型均可选用梅花针。沿眼睑、足阳明经面部循行路线及颈夹脊,叩刺1~2行,弹刺,宜轻、中度刺激,一般在针灸后进行。


02
PART
其他方法
(1)内颊车钩针放血穴位:内颊车。操作方法:用钩针于内颊车静脉怒张处钩刺,或三棱针于内颊车处点刺1~2针,然后让患者用力吸吮,令其少量出血,后用凉水漱口吐出。每周1~2次。适应证:顽固性面瘫或病程长、久治不愈者(瘀滞型)。
(2)穴位注射法穴位:阳白、太阳、四白、颧、下关、地仓、颊车、翳风。药物:硝酸一叶萩碱2ml。操作方法:每次选2~3穴,每穴注射0.5ml,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注意事项:①注意避开血管进针,以防针下颜面出血。②选择肌肉丰厚处注射。③严格消毒,避免局部感染。
适用症:病程超过1个月或肌电图提示面神经部分变性者。
(3)穴位贴敷穴位:阳白、四白、颧醪、下关、听宫、翳风。药物:蓖麻仁30g,马钱子(研末)5g,朱砂1g。将蓖麻仁捣碎,然后放入马钱子、朱砂捣烂如泥,密贮备用。操作方法:每次选患侧2~3穴,每穴贴绿豆大小(1cm×1cm)药膏,用医用脱敏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上穴交替使用。适应证:①小儿或畏针者。②上述治疗方法疗效不理想或残留部分症状者。③治疗后期面肌出现联动者停止针刺,改用此法。
(4)指针治疗(按摩手法治疗)穴位:攒竹、阳白、鱼腰、四白、上关、下关、地仓、颊车、人中、迎香、风池、合谷。操作手法:用指切揉按相结合手法,以双手拇指为主、食指为辅,双侧取穴,每穴按揉3~5分钟。
上穴反复使用,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适应证:该疗法适用于畏针者,或针后指导患者自我治疗。


03
PART
分期治法
根据疾病分期选择治疗方法的原则
(1)田老认为,掌握面瘫发病及转归的规律,针对不同的病程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①急性期(<7天)以灸为主,针刺为辅,采用浅刺,留针10~15分钟,同时艾灸10~15分钟。②恢复期(7~30天)以针刺为主,艾灸为辅,针刺较深,留针20~30分钟。③后遗症期(≥30天),在采用基础疗法的同时,可选用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内颊车钩针放血的方法。
(2)患侧与健侧的选择治疗1个月(发病1个月)采用患侧穴位,治疗以祛邪为主。治疗>1个月(发病>1个月)配合采用健侧穴位,也可两侧同用,采用缪刺法,若患侧出现联动,只用健侧穴位。
(3)足三里穴的应用足三里为阳明经合穴,除能疏通本经经气,祛除瘀滞之邪外,更主要的是脾胃为后天之本,扶正才能祛邪。因此,病之初起就应施用。开始多取患侧;体虚明显、顽固性面瘫宜取双侧足三里用补法,留针20~30分钟。


04
PART
针刺手法
(1)透针法 透穴刺法源于《内经》。其云:“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本法具有疏通经络、促使经气流通、增强针感的作用,并可减少进针时病人的痛苦。在面瘫的治疗中,面部主要采用3组透刺法。适应证:治疗后面部残余局部症状,局部恢复不理想。①口角歪斜一一一地仓穴的鸡爪刺;地仓穴向3个方向透刺:地仓透颊车、地仓透颧髎、地仓透大迎。②额纹未恢复一阳白穴的透刺:阳白穴平刺(与眉毛平行,可向左右两个方向)、阳白透鱼腰。③人中沟偏斜,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一水沟透和髎、迎香透鼻通。④合谷的透刺法:虎口透歧骨、合谷透歧骨(在面瘫治疗中,合谷可采用两种刺法,直刺法和透刺法)。(延伸阅读:透刺法技术专栏
(2)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的选择对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和后遗症的产生十分重要,但如何掌握好针刺手法也是临床操作的难点。初期(针刺≤14天)采用浅刺,泻法为主,留针15~20分钟,或放血疗法;中期(14天~1个月)针刺较深,要求产生针感,平补平泻为主,留针时间30分钟。后期(>1个月),针刺较深,要求产生针感,补泻兼施,但应以补法为主,留针时间30分钟。对于面瘫的治疗,田老对足三里多用补法,因为面瘫病人患病多因阳明经气血亏虚、正气不足、邪气外袭所致,所以治疗中补益阳明经气,激发机体正气十分重要。
病案1:赵某,女,23岁,就诊日期:2006年4月6日。
主诉:左侧面肌麻木、抽动2年余。现病史:患者2年前患面瘫,曾服用激素、维生素,接受过针灸、理疗等,效果欠佳,现后遗左侧面部麻木、面肌抽动。刻下症:左口角及眼周抽动,左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右侧歪斜,伸舌居中,左侧鼻唇沟变浅,额纹变浅,鼓腮可。精神差,纳可,眠可,二便正常。舌红少苔,双脉弦细。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合并肌肉抽动。
中医诊断:面瘫后期肉闰动(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息风,扶正祛邪。
处方:①取穴:大椎,右侧风池、足三里,左侧听宫、下关、合谷,双侧球后、瞳子、四白、太阳、阳白透鱼腰、翳风、地仓穴鸡爪刺(上穴交替选用)。针刺手法宜轻浅,留针15~20分钟。②留针同时采用隔姜灸左侧面部穴位10分钟。③起针后大椎穴用三棱针(或一次性放血针)点刺1~3针然后拔罐,令其血出3~5ml,起罐消毒后按压针孔。④针后采用内颊车钩针或面部局部穴位贴敷交替使用。患者针刺结束后自觉面部麻木、抽动明显好转。针刺治疗6次后,隔日1次,眼脸闭合不全、口角歪斜明显改善。患者又间断治疗20余次,症状完全缓解。因患者为年轻女性,针刺前因面瘫影响容貌而精神差,针刺后精神明显好转。
病案2:孟某,男,45岁,就诊时间:2002年2月21日。
主诉:右侧口眼歪斜3个月。现病史:患者1月12日晚因受凉出现右侧口眼歪斜,曾接受针灸治疗,服用中药及西药维生素B1、维生素B6和ATP,病情较前减轻,但症状恢复不理想。1月27日做肌电图检查,提示中度神经损害,眼支和口支为重。刻下症:右侧额纹变浅,右侧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向左侧,鼓腮漏气,饮食可,睡眠尚可,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有瘀斑,舌体有齿痕,双脉沉细。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
中医诊断:面瘫(气虚中风、血瘀脉阻)。
治法:益气祛风,活血通络。
处方:①取穴:双侧下关、地仓、合谷、足三里,右侧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颧髎,地仓透颊车、水沟透和髎(上穴交替使用)。②同时采用大椎拔罐、放血5ml以上和面部穴位隔姜灸。③针刺结束后,采用穴位注射法,用硝酸一叶碱2ml,选用阳白、四白、地仓、下关或阳白、太阳、下关、颊车,每穴注射0.5ml,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④配合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全虫3g,僵蚕6g,川续断10g,女贞子10g,蝉蜕3g,地龙10g,川芎10g,当归10g,丹参15g,板蓝根15g,防风10g,桑寄生10g,羌活10g,炙麻黄6g。每日1剂。患者坚持针刺治疗1个月,隔日1次(针12次),同时服用汤药后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明显减轻。田老让患者每周针灸1次,继续治疗两个月后(8次)上述症状完全消失。
田老治疗面瘫善于将多种治疗方法并用,在治疗初期常配用一些益气祛风、散寒通络的药物,如双花、荆芥穗、防风、板蓝根、蝉衣、僵蚕、地龙等。对于后期的顽固性面瘫,田老认为“久病必瘀”,故常采用一些祛瘀生新的方法,但必须兼顾到面瘫患者本身为“正气不足,邪之所凑”而发病,所以在祛瘀生新的同时注意培补正气,调整五脏六腑的状态。加之远端配合足三里可健脾运胃,培补气血生化之源,促进气血运行。同时田老还配合汤药来达到此目的,对于气虚血瘀的患者多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上述方法,如果在临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能够提高顽固性面瘫的治疗疗效。

○注:本文由培医教育(www.)整理,作者:赵华、田从豁、张华、刘保延 王寅等。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