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知多少?

 brownk 2022-10-17 发布于上海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由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荣获得。


对于她,很多中国读者会觉得陌生,但实际上这位82岁的作家,已经坚持文学创作近50年,在法国乃至欧洲享有盛名。

她的获奖评语是“因她勇敢、冷静、敏锐地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压抑”,可以看出诺贝尔文学奖还是坚持了一贯的标准与要求。

图片

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

从1901年至今,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走过一个多世纪,表彰过100多位作家。这些作家,就是人类文学历史上的一串明灯,代表着文学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和对人类苦难的深深忧虑

他们的作品,是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的经典,而乔木读书会就为大家特别准备了一份诺奖作家书单大部分都是我们读书会已经解读和将要为大家解读的著作。

如果你没时间、没精力阅读这些著作的话,不妨加入乔木读书会,听我为你解读这些大家名著,感受经典的力量!现在加入,还赠送你精美的炫彩蓝牙音箱一份,一边做家务的时候还可以品读这些文学经典!

01

对当下时代的观察与思考

《晚睡的人》

莫言

说起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把他推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人。估计十年内不会有人能超越了。这本《晚熟的人》是莫言在诺贝尔奖之后的第一本出版书。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这一本书居然是一本短篇集。

这本作品中的每一篇小说,基本都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里面的“我”就是莫言本人,一位著名的文学作家。由“我”发散出无数条线。每一条线上似乎都讲了一个不同的故事,这些不同的故事籍由“我”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背景构架。在新书发布会上,莫言说:“这部小说,我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同时作为作品里的一个人物,深度地介入到这本书了。”

图片

这本书收录的是莫言从2011年12月开始,到今年6月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也就是说,很多作品创作于莫言获得诺奖之后。所以在这本书里面,你能看到书中的“我”在获得诺奖之后回到高密,所遭受的各种事情。

在解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挑选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短篇人物,通过对他们性格的分析,来领会莫言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价值取向。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加入读书会收听。

02

“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

《局外人》

加缪

“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读《局外人》 !”

1942年,这部让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一举成名的小说《局外人》,以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写成,虽然短小精悍,但却含蓄内敛、张力十足。字里行间,呈现出近乎无穷的解读丰富性。

书中的主角是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一个看似冷漠到极点的人。他对于自己的生活,就像是局外人一样,对一切都漠不关心,还时时传递一个消极的理念——人们永远无法改变生活。他即使面对自己误杀他人的指控之下也不予辩护。这些沉默,最终导致了自己被斩首示众的结局。

为何主人公不反抗一直想要置身事外,标榜自己是“局外人”?这本书在最后又是如何描述主人公以抗争的姿态与荒谬的世界做斗争,最后被人称赞为这个时代里“拯救心灵的读本”的?

这些问题,在读书会里都会揭晓。在对这本书的解读,我不仅关注了主人公到底是怎样的人,还探讨了“他的性格是如何形成”、“加缪创作这样一个人物的意义”,最后落脚于这本书所给我们带来的三个启示。


图片

03

融合唯美与悲哀的极致

《雪国》

川端康成

没有主线和支线,没有起承转合,故事普通的像是流水账,出场人物只有寥寥数个,人物形象也不甚丰满。最多有些朦朦胧胧的情愫若隐若现,萦绕在脑海中,飘来荡去,却难以言表。
以上这段,大约是很多读完《雪国》的读者共同的感受。那《雪国》到底好在哪?为何能得到连村上春树都拿不到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而这,就不得不提到作品中恰到好处的“朦胧”之美了。
许多经典作品都有着以下共同特点:不露声色、深不可测川端康成讲述的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全书的主线就是一个男人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到“雪国”这个地方和两个女子相见,从而发生的情感纠葛。但这样简单的故事,却有着细致入微的环境、风物和心理刻画,一样能够引人入胜。
“茫茫的银河悬在眼前,仿佛要以它那赤裸裸的身体拥抱夜色苍茫的大地。”读到这样的句子,你可能更加明白,为什么在日本传统文学中,将“物哀”作为一种美。川端康成在书中,将“虚无”的美与“悲哀”的美展现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
图片

在读书会里,我也有对书中的优美句子进行解析,向大家解读书中物哀美的表现手法,也方便更好的理解《雪国》这本书。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收听100本著作

04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是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技术悲剧之一。
在事故发生后的20余年间,切尔诺贝利的亲历者、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走访了无数与事故相关联的人。每个讲述人对自己经历的回顾和思考,拼凑出一个展现在世人眼中的切尔诺贝利,那是多年来处于焦点之外的灾难地,是一个完整的切尔诺贝利世界。
正如封面上所说的,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确实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作家,她开创了这种她自称的“文献文学”的体裁,将核辐射带给人的灾难很朴实的口语化的语言表述出来,但是,这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
这本来就是一个个当事人的口述血泪史,作者自己并不发表什么评论,因此这种真实更是让人无法抵挡。作者始终站在人性的角度,用女性最细微而敏感的心灵来揭开受难人最真实的感情。
这本书从纪实、情感、启示三个方面我都有进行解读,这样也更能让人感受到这本纪实文学的魅力。

图片

05

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描述了上个世纪初期法国,一个病态的社会。总是充斥着肉欲、享乐、名声、金钱的臭味,真正的艺术成了一文不值、沉闷、乏味的玩意。那些所谓的艺术家、作家、评论家们也都患了病,唱出来的、写出来的或是评论出来的东西,除了讨好、谄媚以及对物欲享乐的崇拜,看不到血色的,有力的东西。
克利斯朵夫的出现,成了这些上流社会享乐者心中的尖刀。只要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会被他正直的理想、对艺术执着的追求所深深地刺伤。克利斯朵夫一生不为社会环境所屈服,注定走的是条痛苦、艰辛的道路。他唯能选择的是怎么在一条艰苦的路,怎样走得比别人更远。在他整个人生的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用近乎强迫的方式迫使自己不远离艺术的道路。
这是一个关于强者的故事,关于一首圣者的歌。这样的英雄故事,无论放在任何时候,都值得我们聆听,都能带给我们震撼人心的力量。
图片

06

一组音乐人生的浮世绘

《小夜曲》

石黑一雄

在文学领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等众多奖项的石黑一雄,最大的理想却是成为一名音乐人。他的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就是以音乐为主题的《小夜曲》。

不得志的餐厅乐手,过气的歌坛巨星,陷入感情危机的乐手夫妇,有着奇妙遭遇的大提琴手……故事的主人公们也许只是普通人,但他们同时因为与音乐的连结而不那么普通。他们都对音乐一往情深,却也在生活的漩涡中苦苦挣扎。

石黑一雄自己将这五个故事比作一首奏鸣曲的五个乐章,各自独立又密不可分,它们渐渐发展、对比、映衬,烘托出一个悲伤的内核:音乐有多美,人们的悲伤就有多真实。

石黑一雄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现代人情感、欲望与生活的激烈碰撞和面对命运时的无力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