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日新【三线文化】我在西乡铁路民兵师

 zsw77792 2022-10-18 发布于陕西

2017-09-02 07:11

题记:离休干部郭日新同志长期在西乡县工作,是西乡县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他离休后,曾把他的工作经历一一记录下来。2014年7月辞世后,其子女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他写下的回忆录。其中有记述三线建设中的阳安线修建,很有史料价值,整理出来,使广大读者了解那段历史。

我在西乡铁路民兵师

郭日新

“三线建设要抓紧”。毛主席一声号令,全国上下齐行动,汉中三线建设和阳安铁路会战便也拉开了序幕。

阳安铁路是汉中在文革时期修建的一条战备铁路,也是三线建设的重要配套工程。1969年1月,宁强阳平关至勉西段开工,1970年7月1日延伸到城固,1970年9月27 日接通宝成铁路的阳平关。1972年2月到西乡,10月8 日到安康,与襄渝铁路接轨,至此,宝成铁路、襄渝铁路的重要连接线阳安铁路全线贯通。

那时的铁路会战,的确是一场人民战争。仅用3年多时间,全靠人力所为,一条全长356公里的战备铁路就胜利建成,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何况还是在文革时期。我那时在西乡县铁路民兵师工作,有幸目睹了阳安铁路修建的全过程。

阳安铁路的工程代号为“1101”。这条铁路是基于当时异常紧张的中苏关系和一触即发的中苏战争,也是为了配合大干快上的汉中三线建设而仓促确定下的。特殊时期,只能边勘测设计边施工。

1969年12月,汉中地区成立修建指挥部及军事管制委员会,挂牌为“1101指挥部”,实行军事化领导体制。1970年上半年,西乡县也随即成立了支援阳安铁路建设办公室,简称“支铁办”。县上抽调我和张文清同志负责,办公地点在西乡县干部招待所西院。开始工作量还不大,抽调的人也不多。只是配合铁路设计部门、施工部门到沿线的白龙、三花石一带,测量确定铁路及工程公路便道事宜。到了下半年,情况突变。上级决定全面开工建设阳安铁路,并提出学习焦枝铁路(河南焦作市至湖北枝江县)的修路经验。即:动员铁路沿线群众,以“大会战”的方式完成铁路的土石方任务。

不久,汉中地区1101指挥部迁至西乡县委大院办公。总指挥是陕西省军区的米副司令和铁副司令。要求有关县成立民兵师,民兵师按军事建制组建。县为民兵师,区为民兵团,公社为民兵营,大队为民兵连。西乡县民兵师师部设在白龙区公所,总指挥由县革委会主任、人武部部长刘白玉担任;民兵师师长是人武部副部长张忠贤,政委是县革委会副主任王志杰。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陈启华、副参谋长李志民、史兴朝、齐怀德,设技术组、资料统计组、绘图组、安全组、土地房屋坼迁组;政治部主任宋芳梅、副主任李桂林,设简报组、广播室;后勤部部长郭日新,副部长蔡焕荣、牟志斌,设总务组、材料组、调运组、材料采购组、炊事班、卫生所。后勤部队伍最庞大,还在县城的北广场建有物资仓库。由银行的蔡焕庸任仓库主任。副主任任海负责物资采购。后勤部还筹建起师卫生所,借用白龙区医院的设备,从西乡县医院抽调医生李孝严和省上下派医生王文华,还有孙瑜琪、李剑涛等几个护士。民兵师财务室由杨继烈出任会计,左金军担任出纳。他们负责各民兵团的工资及补助粮的发放。

西乡县民兵师负责西乡至石泉界的铁路土石方任务。师部把包干的路段又划分到各民兵团,再依此划分。层层包干,任务落实。依据铁路设计单位测算的土石方工程量,确定上劳多少。当时,沙河区民兵团包干一中背后火车站的涵洞至乔家山西侧,大河区民兵团包干乔家山西侧至东侧;高川区民兵团包干乔家山梁至上安;堰口区民兵团包干白龙火车站至金左隧道洞出口;贯山区民兵团包干金左至三花石西侧;白龙区民兵团包干三花石至七里砭;杨河区民兵团包干修建茶镇车站一带的小桥涵、汉江六号大桥桥头挡护及新渔坝段路基挖填方;城关镇和杨营乡联合成立会战配合团:主要任务是配合铁路专业队施工,修建汉江5号大桥;茶镇区民兵团包干七星坝附近的代肖河五座大桥及丁家庄大桥的桥头堡回填及垱护,大小五郎隧道两端填方等工程。

国家给修路民工的生活待遇还是很不错的。民工的月工资核定为37.5元,还有粮食补助,远高于他们在当地的工分值。所以农民都愿意上铁路干活,吃得饱还有钱花。民兵师的工作很忙,特别是后勤这一块,大量的物资需要采买,还要安排运到各施工点。几万人的吃喝拉撒睡都要通盘考虑,稍有不慎,就可能出错。后勤部人手紧张,常常是眼睛一睁,忙到天黑。从西乡到石泉界那段便道,我每个月都会走四五趟,去几个民兵团了解情况,现场解决问题。那段路是便道,路况很不好,遇到下雨,道路泥泞陷车,经常要下去推车。我们戏谑说:“这哪是车拉人,是人推车。”工作忙,家里的事根本顾不上。幸亏我有个贤内助,拉扯4个孩子,她还在旅社干临时工,家里的事料理的井井有条,不让我操心。

阳安铁路是名副其实的全民大会战。当时,参加阳安铁路施工的除铁路第一工程局和其他筑路单位的7万名职工外,尚有汉中、渭南、安康地区的14个县的40余万民工。阳安铁路隧道146座,总延长61.11公里,占全线总长度的17.1%;桥梁311座,其中特大桥3座,总长27.15公里,为全线总长度的7.8%。全线路基的土石方总量为3968万立方米,其中土方为2790万立方米,占70.3%,石方为1178万立方米,占29.7%。高填深挖地段多。当时没有大型工程机械,土石方基本靠人工开挖,时间紧,要求高,任务之艰巨是能想到的。它的顺利开通,凝聚了汉中乃至全国人民的心血。

阳安铁路也是西乡县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上民工之多,工程量之大,战线之长是空前的。平时上路民工不下4万人。到了农闲季节,为了搞突击,有时上劳高达七八万人。占西乡县总劳动力的60%以上。逢山开洞、遇水架桥,低处垫、高处挖,靠的是肩膀担、土车推,锄头、铁铲,钢钎,铁锤、炸药,是当时的重要工具。机械化程度与现在相比,差之甚远。但中国人就有“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英雄气概,就是靠这种力量修通了这条铁路线。

要奋斗总会有牺牲。整个铁路修建体现了既快又好,当然,也出过不少事故,导致人身伤亡。据统计,修建阳安铁路施工中死亡384人。白龙民兵团三花石的工棚,因冬季取暖引起火灾,被大火烧死5人。白龙火车站东侧有个大山包,决定用放大炮的方式掀掉。堰口民兵团负责填药工程,挖了几十个竖井,光炸药就用了60多吨。炸药填好后,起爆那天下午开始清理场地,把人员都疏散到好远的安全地带。我们爬到一个附近的山顶观看。一声巨响后,只见烟尘遮天蔽日,那个大土包一下子就被掀翻到附近的牧马河边。天空中,大大小小的石块像天女散花般地砸落了下来。就在我身旁几米远处,一快碗口大的石头掉了下来,恰巧砸在离我一米远的一个铁路施工人员的头上,那人当场被砸死。事后我还有些后怕,这是我修铁路遇到的最大险情。还有一次,牧马河涨水,我们存放在河边的物资有冲走的危险。就安排民工抓紧搬运。搬着搬着,汹涌的水头突然下来。要不是我们发现快,撤的及时,那次也会出人命的。

1973年初,在阳安铁路建成通车后,我也结束了西乡县民兵师的工作,回到县上。

成文说明:关于三线建设,我父亲有篇修阳安铁路的回忆录,我收集了一些照片工您选用。另外,提供我父亲两张照片,您决定采用,或者不用。祝赤土岭文协的三线文化深入挖掘,屡出佳作!作家郭松林先生写信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