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环科技迈向明日数据世界,沿途收获一个IPO

 TechForWhat 2022-10-18 发布于河北

「国产大数据基础软件第一股」真的要来了。

从2013年出发的星环科技创始人孙元浩,可能也没想到国内大数据产业的今天,一个充满潜力的机会,与一些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这是大多数创业者的常态。

大数据产业的吸引力有多高?当数据成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的第五生产要素,纵然不是置身于科技产业的人,也能看到「赤裸裸」的商机。

但数据价值真的唾手可得么?星环科技的招股书可能给不少人一记重锤,如果没有敏锐的技术嗅觉、超期的入局节点,以及随行业不断演进的能力,很多企业都将成为大数据产业的「养料」,而非耕耘大数据产业沃土的那一部分。

另一方面,作为纯粹的国产大数据基础软件公司,星环科技的上市也将给行业重要的启示,行业都在观测星环科技的走向,以此判断资本市场对该类型公司和产业的反应。


10月18日上午,截至发稿前,星环科技上市首日开盘涨幅一度达到65.8%,股价攀升至78.5元每股,资本市场对星环科技给出了正反馈。

拆解招股书,吓退投机者

产业风向的转变,有时会产生蝴蝶效应。尤其在国内市场,当政策响起发令枪,产业发动机才算是全速运转起来。

《“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就指出,当前,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数据产业作为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大数据战略,开启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新赛道,聚力数据要素多重价值挖掘,抢占大数据产业发展制高点。

在投机者蠢蠢欲动的当口,星环科技用自身的实例设下了一道准入线,后来者至少要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与星环科技做个比照。

2019-2021年,星环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7亿元、2.6亿元和3.3亿元,同期所对应的利润亏损为2.1亿元、1.8亿元及2.4亿元。

可以看出,星环科技的亏损在2021年有所增加,对此,星环科技解释道,亏损增加主要源自两方面因素:一是,当前数据库国产化处于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为了加速提升公司的科技水平、抓住数据库产品历史性机遇,公司在2021年重点加强了数据库产品的研发团队,使得公司研发人员平均数量由2020年的215人增长为2021年的254人;

二是为支持公司长远发展并加强内控管理、信息披露职能,公司新增加了运营管理小组和一些相关职能人员,公司管理和行政平均人员数量由2020年83人上升至137人,相关安排有效带动了公司规范化运作水平提升。

该部分因素属于上市前的资金支出,非经常性支出,此外还有股权激励计划以及社保方面的一次性支出,星环科技的主要成本还是来自于研发。

报告期内,星环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1.1亿元、1.1亿元及1.4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2.66%、42.11%和42.46%,研发费用规模占比较高。

从销售费用层面看,星环科技销售费用分别为1.5亿元、1.6亿元及2亿元,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5.59%、59.75%及61.42%,逐年增加但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

在研发上的重投入无伤大雅,尤其当行业集体一窝蜂地涌向大数据产业,星环科技加大投入增强壁垒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就连拼多多这样的公司都知道——「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核心能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回溯与眺望,星环科技的选择

星环科技是一家企业级大数据基础软件开发商,其上市不禁让人想到Snowflake和Databricks的增长「神话」,但在笔者看来,两者的确有可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照搬其商业模式,并不适合中国的产业土壤。

简单来说,国内对云计算的认知还处于普及期,更逞论接受一个完全建立在公有云之上的数据平台。而结合星环科技所披露的技术布局和客户属性来看,星环科技的确选择了一条更适合中国产业的道路。

企业用户更倾向于大而全的解决方案,只有特定技术人员才能用起来小而美的工具,具体到数据平台,围绕数据的集成、存储、治理、建模、分析、挖掘和流通等数据全生命周期提供基础软件及服务。

这也是星环科技的洞察,目前其已形成大数据与云基础平台、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开发与智能分析工具的软件产品矩阵,从而支撑企业客户及合作伙伴开发数据应用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

星环科技已累计超过1000家终端用户,分布在金融、政府、能源、交通、制造等众多国民经济支柱领域,金融行业包括中国银行、浦发银行、浙江农村商业联合银行等,政府领域包括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等,能源行业包括中国石油、南方电网等,交通行业包括中国邮政集团、郑州地铁等,制造业包括湖南中烟等。

关于数据的法律法规限制本就严苛,在数据不能够在云上自由流动之前,星环科技用云的思路解决本地化的问题,就像阿里云等云巨头,用和公有云技术体系一致的专有云,来满足中大型客户的需求,本质上是技术和产业规则的平衡。

横向观测,国外数据的流动相对充裕,大型企业甚至政府机构也大规模上云,这就为上云之后的下一步——「用数」,铺垫了坚实的基础,Snowflake和Databricks的SaaS商业模式才得以建立。

不论是数据仓库还是和数据湖,SaaS模式还是On-Premise模式,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数据价值挖掘,关于技术演进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这也是星环科技最值得研究的部分。

数据的明日世界,星环科技的入场券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表面看来,大数据基础软件是一个平台,实际上,基础软件介于基础硬件和应用软件之间,涉及操作系统、数据库、分布式系统、中间件、编译器等,在传统IT走向云计算的路途中,大数据基础软件必然会迎来革新。

在国内自主原创技术火热的当下,星环科技也肩负着另一重使命,国产厂商在数据管理软件领域起步相对较晚,其形势又很严峻,目前行业通常做法是在国外开源软件的基础做商业化,常见的有Apache Hadoop和Apache Spark等,在自主可控方面存在一定风险。

当技术演进与自主创新交叉,星环科技需要积累更多的入场券,才能确保当下与未来兼顾,奔向数据的明日世界。

具体来看,星环科技是国内较早专注于大数据基础软件研发的公司,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基础平台、分布式分析型数据库已达到业界先进水平。2018年3月,星环科技大数据基础平台产品Transwarp Data Hub(简称「TDH」)V5.1正式通过TPC-DS基准测试,成为全球首次完整通过该项基准测试的数据平台。

2019年8月,Transwarp ArgoDB(简称「ArgoDB」)V1.2.1版本也通过了TPC-DS准测试的官方审计,成为全球第四个通过的数据库产品。

同时,星环科技自研的编译技术实现了SQL应用程序的分布式运行,兼容传统关系型数据库方言,如Oracle、IBM DB2、Teradata等,大幅降低了大数据应用开发的难度和成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多模型数据的统一处理技术,星环科技实现了九种存储引擎的兼收并蓄,支持了十种数据模型,基于新技术架构的TDH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从GB到PB不同数据量的多源异构数据的快速存取、高效计算和统一管理,一站式地解决企业各类数据管理需求。

展望未来的产业走向,数据平台是企业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其市场空间也将水涨船高,具有高度的景气性和确定性,云厂商、数据平台厂商、数据工具提供商等,都在动态调整自己的身位。

IPO只是星环科技迈向明日数据世界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在产业结构转换的新周期,拥有经验和技术储备优势的星环科技,在时间和空间中腾挪自身。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