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地支本义猜想:午

 动感果汁 2022-10-18 发布于河南

图片

五、午(芒种-夏至-小暑)

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名为“水浒。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尽人皆知,不过,很熟悉也可能很陌生,为什么叫“水浒”呢?

浒,水崖[87]。岸上,浒[88]。岸上平地去水稍远者名浒[89]

水崖即水岸。岸上为浒,水边岸上就是浒。河边、湖边、海边,都是浒。“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榕树所在的地方也是浒。

《诗经》有云:“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绵绵葛藟,在河之漘[90]”这里的浒、涘(Sì、漘chún,三字同义[91],都是指水边、河岸。漘从水从脣,脣就是唇,水之唇,可不就是水岸吗?

浒是水岸,所以,“水浒传”之水,指方圆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梁山泊,是五代时期因黄河决口、洪水潴留而形成的湖泊;“水浒传”之浒,就是梁山泊里英雄聚义的梁山,原名良山。梁山四面环水,其实就是湖里的一座岛。同理,与大陆隔着海峡相望的台湾岛,也可以称为浒。

淮为浒,江为沱。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92]

浒又是淮河的别称。浒的本义是水岸上的平地,将淮河称为浒,是将淮河当作“浒”之水,可见命名者的生活空间在淮河岸上,也就是将淮河作为自己所在区域的位置参照。

我们知道,所谓中原,是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三代之前的尧舜禹则是以山西为中心[93],河南、山西之间,除了有黄河,还有济水,都是直接流入海洋的大河。黄河、济水、淮河都并列四渎,地位不分伯仲。不论以河南为中还是山西为中,相较于黄河、济水,淮河都太远了,倘若以河流作为定位坐标,似乎更应该将黄河或济水称为浒。以淮为浒,或许可以提示我们,这种命名出现的时代,人们是将淮河作为自己所在区域的边界,也就是说,政权疆界和人们的活动范围,在淮河以北。就像南北朝以及东晋、南宋等时代,都是南北对峙状态,南北之间的分界,就是淮河。对淮河以北的政权来说,淮河就是南方的边界。当然,边界不只有南方,只不过那里防御压力最大,或者那里是拓边开疆的主要方向。

以此推之,以淮为浒的观念,可能出现在殷商到西周这段时间。殷商早期曾南下到长江流域,经九世之乱、盘庚迁殷,殷商退出长江流域,湖北盘龙城遗址的兴废或可为证。西周建立以后,周公“东伐淮夷”,昭王南征死于汉水[94],西周末期周厉王时还发生了“淮夷侵洛[95]”。由此可见,殷商到西周,淮河一线正是边疆地区。在这种态势下,以淮河作为自我定位的坐标,实乃情理之中。

如果上溯更早年代,还有另一种可能——产生以淮为浒这种观念的人们原本就生活在淮河岸边,毕竟文献有载“禹娶于涂山[96]”、“禹会诸侯于涂山[97]”等说法。涂山何在并不确定,有说在安徽,正是淮河流域。观念产生后传之后世,也并非不可能。

浒,又写作汻,“汻,水崖也[98]

汻是水边之岸,汻从水从午,水边之午即水边之岸,望文生义来看,“午”不就是岸吗?就好像“厓”,本义是山水边缘,既表示山崖,也表示水崖,加上“山”成“崖”就专指山崖,是山的边缘;加上“水”成“涯”就专指水涯,是水的边缘。

午是水边之岸,其原型附近很可能有水,这是第一个线索。

一纵一横为午。谓以木贯表柱四出,即今之华表[99]

午就是华表,这又是一个重要信息。找到华表的源头,不就是“午”的初始形象么?

华表又称桓表、表木。“桓,邮表也[100]。邮,驿也[101]”邮是驿站,桓是邮表,也就是立在驿站前的华表又称邮表。

华表、桓表、邮表、表木,均以表为名。表是什么?

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102]”表即圭表,晷即日影。立表识晷,即立木为表,以观日影。圭表,是古代测量日影的天文工具,俗称立杆测影,其中垂直于地面的木杆是“表”,水平放置在地面并标有刻度的标尺是“圭”。

圭表之表就是华表的源头。

圭表测量日影,通过日影长短变化可以确定季节更替、节气、时间、方位。一根竖杆,一条横尺,看似简单,却是极富知识含量的技术进步,从之前日出日落看亮星出没的观察升级为量化观测,据以安排农务政务的历法也就由粗疏大概变得越来越准确,精度越来越高。

观天制历,几千年来始终被王权垄断,倒推回去则不难想见,最初的圭表只能在王都存在。换言之,王权专属的圭表就相当于王都和王权的象征与标志。圭表与王权之间存在唯一对应关系,圭表也就有了指示牌的意味。毕竟在地上戳根棍儿并非难事,于是立木为表又发展为立杆为记——在边界树立木桩就是界标[103],在广场树立木桩就是集会的标识,王宫、陵寝等大型建筑就有了所谓华表。为了更耐用,木头又被换成了石头。

尊贵即时尚,所谓时尚,往往就是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被大众模仿。华表背后是王权,是身份地位,这种形制向民间传播,后世有大户人家也会在门口竖上桩子,俗称“拴马桩”。尽管确实有拴马的实用功能,但真正的用意,恐怕是对所谓华表的模仿,是为了装点门面,彰显门第。

尽管还是以表为名,但华表之表只是沿袭圭表的外形,已经不再具备测量日影的功能。不过,作为测量工具,表与时间有关,这一含义延续至今,说明从圭表到华表,很可能还延续了记时功能,比如古代驿站设置邮表,既是路标,或许也有一定的记时之用。

立木为表以记时,《东周列国志》就有一个这样的故事:齐景公拜穰苴为将,定好午时出兵,“期在明日午时,某于军门专候同行,勿过日中也。”穰苴“立木为表,以察日影”,待到“日影移西,军吏已报未牌(即未时),不见庄贾来到”,于是“吩咐将木表放倒,倾去漏水,竟自登坛誓众,申明约束”,结果“号令方完,日已将晡(申时)”,恃宠而骄目中无人的监军庄贾才姗姗来迟。庄贾被穰苴按军法处置,斩首示众于辕门之外[104]

华表的来源还有一个“诽谤之木”的故事。“诽,谤也[105]。谤,对他人道其恶也[106]”所谓诽谤,实为进谏,“忠谏者,谓之诽谤[107]。”传说尧立柱于地,作为“王者纳谏”的标志,称为诽谤之木。

不过,将诽谤之木说成华表的是崔豹[108],已是西晋时代。所谓诽谤之木究竟是什么,大可怀疑。如“《礼·保傅》曰:'于是立进善之旌,悬诽谤之木,建招谏之鼓[109]。’”华表是立在地上的柱子,肯定不能称为“悬”。再如比西晋年代更早的东汉末年,服虔、应劭、韦昭等人认为诽谤之木就是木桥两头的柱子,可以在上面写字[110]

且不说桥头立柱上写字空间有限,即便写了,怎么上报呢?难不成把尧叫出来自己看?看完了还得阅后即“焚”,要不别人再想进谏岂不就没地儿可写了。再者说了,进谏这么重要的事,搞成街头涂鸦,未免有点滑稽。

如此说来,或许在桥头悬挂一些木片竹简供人留言进谏可能更靠谱,就像现在的留言簿一样。若是如此,空白的木片竹简也不必只挂在桥头,门口的华表不正现成吗?所以,诽谤之木或许确实与华表有关系,但不见得是其源头。

华表原型更有可能是圭表,既然“午”是华表,那么,午的原型也就是圭表。准确说,是立杆测影那根杆。这是第二个线索。

现在,我们有了关于“午”的两个线索,一是旁边有水,二是圭表。圭表旁边有水吗?

答案是肯定的。立杆测影有一个基本的技术要求,地面要水平,立杆要垂直。水平水平,当然离不开水。地面挖出环形封闭的沟,里面装上水,根据水面就能给地面找平。静止水面就是水平面,现在的水平尺也还是用这个原理。

设置圭表的地方是中国古代极其重要的大型建筑,“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上起三代,可谓历史悠久。明堂九室,以茅盖屋,上圜下方,外水名曰辟廱[111]。” 辟廱即辟雍。所谓辟雍,形如玉璧为辟,四面环水为雍[112],是一个被水包围的圆形。

明堂、辟雍被水环绕,相当于一座岛。明堂也好,辟雍也罢,还有圭表,都在这个岛上。岛四周环水,环绕之水相当于护城河。有河就得有桥,所谓诽谤之木是桥头立柱,大概就是从这来的。为什么在这里留言进谏呢?孟子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113]”所谓明堂,是天子举行朝会、接受觐见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祀、观天制历的地方,贵族子弟接受大学教育的辟雍也在这里。

明堂之制起于何时不得而知,可能尧舜禹时代已经存在,如“(帝舜)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十七年春二月,入学初用万[114]”太室,是明堂居中的房间。万,指万舞,是古代祭天的乐舞。入学之学,就是后来的辟雍,西周时期的官办大学。

不论立杆测影的技术要求还是明堂、辟雍的建筑布局,可以肯定,立杆测影的地方四面环水,就是一个标准的“浒/汻”。

圭表是天文仪器,圭表所在即天文台,夏称清台,商称神台,周称灵台[115]。“台,观四方而高者[116]。台,持也,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117]”显然,立杆测影的杆立在高台上。

图片

午-甲骨文

1.铁77.1 合17681;2.铁258.1 合7323 宾组;3.馀1.1 合13475 宾组;4.菁3.1 合10405 宾组;5.佚383背 合19957 宾组;6.甲184;7.燕78 合8546 宾组;8.掇2.1 合12628 宾组;9.前7.29.3 合7707 宾组;10.后1.31.14 合13369;11.菁10.8 合9784 宾组;12.续3.2.1 合6242;13.佚59 合35261 宾组;14.甲2260;15.粹212 合22826 出组;16.林1.15.7 合21783;17.福28 合22146;18.后2.38.8 合34621 历组;19.佚91 合20532 𠂤组;20.佚194 合32775 历组;21.佚426;22.佚518背;23.后1.5.9 合32331 历组;24.后2.36.3 合32833 历组;25.甲721;26.甲2278 合19773 宾组;27.甲8924;28.燕284 合19882 𠂤组;29.邺2下.37.10;30.粹12 合34148 历组;31.戬16.1 合29864 无名组;32.佚213 合28640 无名组;33.后1.15.6 合29304 何组;34.粹163 合32449 历无名间;35.粹166 合32459 历无名间;36.存2746;37.掇2.416 合1766;38.前3.9.1 合37997 黄组;39.前3.11.7 合38061 黄组;40.佚38 合34010 𠂤历间;41.拾1.1 合21075;42.甲1314

图片

我们来看午的甲骨文字形,主要有四种形态:A型是数字8形带个尾巴;B型是一竖穿过两个实心圆球;C型是土字形但两横长短差不多;D型就是一条竖线。

与圭表相对照,甲骨文午的D型就是立杆测影的杆;B型的一竖也是这根杆,穿过的两个实心圆球,可能是下面分层的底座。不过,两个圆球各自分离,或与底座不符;C型是B型的简化,用两个短横代替圆球;A型也是B型的简化,只不过将两个实心圆连在一起变成8字形,刻写更为方便。不过,8字形或也提示我们,B型两个圆球很可能原本也相连,分开写不过是为了视觉平衡与美观。

有趣的是,为了便于刻写,甲骨文经常化圆为方,“午”字则不然,仍保持圆形,以此推之,圭表下面的底座十之八九是圆形。“四方而高曰台[118]”,四方为台,圭表所在为灵台,可知灵台是方形。所以,圭表所在建筑应当是下方上圆的造型,寓意“天道圆,地道方[119]”。

甲骨文午取象于圭表之表,为什么呢?

午月是从芒种到小暑,中气是夏至。夏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日影最短。冬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日影最长。夏至和冬至,是立杆测影中阴影变化的两个极点,也是量化观测中最早被确定的两个节气。

以圭表之表为原型,理论上说,可以用于夏至,也可以用于冬至,如何取舍呢?

图片

立杆测影示意图

如图所示,夏至和冬至的正午,分别测得日影的极小值和极大值。冬至点、夏至点以及立杆测影的杆,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线指向正南正北。也就是说,正午日影的南端,就是立杆测影的杆,即圭表之表位于正南,所以,以表为原型的“午”方位为南。南暖北冷,南配夏,北配冬,所以,圭表之表就被选为地支“午”的原型,对应夏至。

再来看以立杆为顶点的日影,加上夏至和冬至两个日影极点,这不正是甲骨文午的B型和C型吗?两个圆球或短横线,就是日影最长与最短两个极值的标记,所测日影就在这两个标记之间往复变化。所谓如影随形,B、C两型中的一竖,既是日影,也是立杆。

甲骨文午C型是一竖两横,两个C型重叠,即一竖四横,就是“圭”。圭表之圭,就是测量日影长度的尺,原型是不同长短的日影。

卦从圭从卜,圭是测影,卜是占卜,所以,八卦易经的源头,其实就是以立杆测影为代表的观天制历。圭表所在的灵台,当然也是古人进行占卜最重要的场合。卜知未来,是为通神,是另一种通天。从圭从卜的卦,实乃两种通天之术。

通天问神,所为何来?无非吉凶二字,诸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多子多福之类。立杆为“午”,午言为许,所以,“许,听也[120]”向神与天祈愿,说与天听。求雨有雨,求子有子,是上天所赐,所以,“许,与也。从也。可也[121]”问天求卜,必要正心诚意,所以,许又有小心恐惧之义,如西周晚期毛公鼎:“虩许上下若否”,虩许即小心恐惧,全句表示小心遵循上下神灵的意志以行事。

虩许又写作虩虩、愬愬,如《易经》履卦九四爻辞:“履虎尾,愬愬,终吉。”东汉许慎《说文》:“《易》'履虎尾,虩虩。’”虩、愬、许三字,上古音韵都在鱼部[122],读音相近。虩许、虩虩、愬愬三词同义,后两个是同音叠词,所以,虩许很可能也是如此,即许与虩实为同音。就像“能耐”一样,能古音读如耐,原本也是个同音叠词。

有趣的是,愬就是诉[123],如果许与愬同音同义,那么,许与诉原本就是一个字。诉是说,许是听,说与天听,在下者为说,在上者为听,可不就是一回事么?同一个字表示相反的两种意思并不奇怪,比如“来”,既可以表示“来”,也可以表示“往”。甲骨卜辞“王来正人方”,正即征,王来征,即王往征。

诉,告也[124]”告,可以是告诉,也可以是告状,所以诉又有诉讼之义。向神与天诉说以分辨事非曲直,这就是古老的神灵裁判,不仅中国有,世界各地的古文明都广泛存在。所谓断案如神,背后还真有真实不虚的历史渊源。

诉与许同源,许从午,午的原型是立杆测影,所以,圭表所在的灵台,也是决疑断狱的地方。

夏至,太阳南北运动到达最北端,此后将调头向南。登极而返,走向反方,所以,午又引申为逆反、违背。“午,啎也。啎,逆也[125]。忤,逆也[126]”啎、忤,原本都是午。忤逆即啎逆,也可以写作午逆。子曰:“午其众以伐有道[127]”午其众即啎其从、忤其众,表示违背大众意愿。

圭表下的底座是圆形,立杆自然要立在圆心。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这个圆心。“午,交午也[128]。或为直线以凑圜心,中交午,成十字形,亦谓之交[129]”所谓交午,其实是“相交于午”。所谓“一纵一横为午”,也是取义于此。

华表的原型和“午”一样,都是立杆测影的杆,所以,华表又称“交午柱[130]”。

交午即相交于午,也就顺便破解了数字“五”。

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以五行解释五当然不是其本义,真正的答案还是立杆测影。

图片

五-甲骨文

甲骨文篇(CHANT:0000、0000A)

图片

立杆测影与五

立杆位于东西南北四方的中心,此为交午。冬至与夏至的阳光相交于立杆之顶,这也是交午。只不过前者是十字形相交,后者是㐅形相交——五也可以写作㐅[131]

中心加四方,即五方。五的初始意象,就是东西南北中五方。五即五方,而且隐含着强调“中”的概念。太阳在天,日影落地,立杆两端分别是天与地,所以,五的上下两横解释为天地阴阳,也算合情合理。

五的甲骨文还有另一种写法,和一二三四类似,五条横线就是五,这种写法的五,才是纯粹表示数字的五。

立杆测影的杆通天彻地,不就是通天之梯吗?“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132]”众帝上下于天地的建木,其原型很可能也是立杆测影的杆。

云梦秦简《盗者》:“午,鹿也。未,马也。”(《日书》甲种

放马滩秦简《亡盗》:“午,马矣。未,羊(矣)。”

云梦秦简在湖北,属于楚国。放马滩秦简在甘肃,是秦国故地。地支午所配动物在同一时代曾经南北有别,可以是鹿,也可以是马。马作为外来动物,与本土原生的鹿在时间上不可同日而语,以此推之,最初与午相配的动物有可能是鹿。“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133]”,后来变成与马相配,可能是因为鹿与马相似。“午,朝为鹿,昼为马,暮为獐[134]”鹿马不分,可为明证。以此为背景,再来看赵高的指鹿为马,是不是别有趣味?

地支午与马相配,可能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原因。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135]

古公亶父,又称周太王,是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因为戎狄入侵,他带领族人由豳地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率西水浒”,周人迁徙路径是沿着河岸向西。岐山在豳地西南方向,似乎说南迁更合适,说成西迁,或许是先沿着泾河南下,然后再沿着渭河一路向西。如此说来,周人迁居周原,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好目标奔着岐山去,而是沿着河岸走,最后找到岐山下的周原,发现这里不错才停住脚步定居于此。

诗中末字分别是父、马、浒、下、女、宇,读起来根本不押韵,但在上古音中,这六个字都在鱼部,完美押韵。正好,午也在鱼部。所以,与地支午相配的动物是马,原因或许很简单,只不过午与马读音相近乃至同音而已。


[87] 《尔雅·释水》

[88] 《尔雅·释丘》

[89] 《尔雅注疏》,北宋邢昺疏

[90] 《诗经·王风·葛藟》

[91] 东汉许慎《说文》:“涘,水厓也。漘,水厓也。”厓同崖,水厓即水崖。

[92] 《尔雅·释水》

[93] 参见拙著《五星聚:中国古代王朝星象编年史》第十五章《九州中国:夏王朝时空之辨》

[94] 西汉司马迁《史记》

[95] 《竹书纪年》

[96] 《尚书·虞书·益稷》:“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

[97] 《竹书纪年》:“(禹)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

[98] 东汉许慎《说文》

[99] 东汉郑玄注,见《史记集解三家注索隐正义》

[100] 东汉许慎《说文》

[101] 宋本《广韵》

[102] 《周髀算经》

[103] 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号令》:“古者于疆界之地立木为表,缀物于上,若旌旗之旒,谓之'邮表畷’……以其用而言,所以表识也。”

[104]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楚平王娶媳逐世子》

[105] 东汉许慎《说文》

[106] 南朝梁顾野王《玉篇》

[107]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保傅》

[108] 西晋崔豹《古今注》:“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木,以横木交柱头,状如华,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亦以表识衢路。秦乃除之,汉始复焉。今西京谓之交午柱。’”见北宋《太平御览》

[109] 东汉班固《白虎通》,四库本《大戴礼记保傅》记作:“于是有进善之旍,有诽谤之木,有敢谏之鼓。”

[110]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诽谤之木)服虔曰:'尧作之,桥梁交午柱头也。应劭曰:'桥梁边版,所以书政治之愆失也;至秦去之,今乃复施也。韦昭曰:'虑政有阙失,使书于木。此尧时然也,后代因以为饰;今宫外桥头四柱木是。’”

[111] 《礼记·盛德篇》,见东汉蔡邕《明堂月令论》引。

[112] 雍即雝,雝从邕,东汉许慎说文:“邕,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

[113] 《孟子·梁惠王下》

[114] 《竹书纪年》

[115] 《礼统》曰:“夏所以为清台何?明明相承,太平相续,故为清台。殷为神台、周为灵台何?质者据天而王,天者称神。文者据地而王,地者称灵。”见北宋《太平御览》

[116] 东汉许慎《说文》

[117] 东汉刘熙《释名》

[118] 《尔雅·释宫》

[119] 《吕氏春秋·圜道》:“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圜与圆同。

[120] 东汉许慎《说文》

[121] 三个义项分别出自曹魏张揖《广雅》、南朝梁顾野王《玉篇》、北宋《广韵》

[122] 王力、周法高、郑张尚芳认为虩在铎部,郑张尚芳认为愬在暮部或锡部。

[123] 东汉许慎《说文》:“诉或从朔心。”北宋《集韵》:“诉,或作愬。”

[124] 东汉许慎《说文》

[125] 东汉许慎《说文》

[126] 宋本《广韵》

[127] 《礼记·哀公问》

[128] 唐张守节,见清孙诒让《墨子闲诂·经下》

[129] 清孙诒让《墨子闲诂·经说上》

[130] 宋本《广韵》:“(华表)《西京记》谓交午柱。”

[131] 东汉许慎《说文》:“㐅,古文五省。”

[132] 《淮南子·墬形训》

[133]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134] 隋萧吉《五行大义·论三十六禽》

[135] 《诗经·大雅·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