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美的沉思

 暖妈0618 2022-10-18 发布于天津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诗经》

最近在读蒋勋老师的《美的沉思》,本书最动人之处是对中国艺术与哲学关系的探讨,也引发了我自己关于美的理解和表达。我其实从小就被批评没有审美能力,因为我从未表达过自己真实的想法,更别提我对美的主张了。

蒋勋老师在《自由》中写道:“我梦想的自由,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自由,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自由。也许,我梦想的,更是社会学上的自由,理论学上的自由,是从一切的人为规范限制里解放的自由吧!这么多年以后,我才开始领悟,我梦想的自由,其实是审美上的自由。”

我深以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一旦有了审美的自由和对美的沉思才能成就文明,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的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

听觉之美

在创作《青锻!青锻!》这篇文章时,我回忆起故乡的种种,我想起了那浓浓的乡音和“青海花儿”,我听了整整一晚的“花儿”,我从未发现它竟如此动听,仿若天籁之音,有种宽宏博大而穿透人心的力量。

“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北青海、甘肃、宁夏一带的民间歌谣,音调高亢悠扬,反映了辽阔的大西北的地域特征,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家乡海东市则享有“花儿之都”的美誉。

其代表作有《上去高山望平川》,我在网上搜索了很多版本,最好的当属西北歌王朱仲禄原汁原味的清唱,听过他的歌声,其他歌唱家用普通话演绎的版本几乎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唯一能让我坚持听完的也只有龚琳娜演唱的版本。

我不懂声乐,只是纯粹从一个普通听众的角度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好听的“花儿”一定不是在舞台上,它一定不是锦衣华服经过精心排练的,而是在田间地头,在荒凉的深山空谷中,它一定是出自放牛娃的口中,或者是公园里普通的各族群众的口中。

放羊的尕娃或是老阿爷站在无人的山谷之间,抬头仰望着蓝天白云,低头看着脚下正在悠闲吃草的牛羊,他顿时觉得心情开阔想要高歌一曲。你瞧,他一手执着羊鞭,一手拢在耳边,深吸一口气,第一句悠扬绵长的“哎嘿呦”,仿佛用尽全身的力气直达天庭。

歌词可以现编,曲调千回百转,像祁连山的脉象起伏,又像凌霄上的白云流转,真声假音灵活转换,极富特色的颤音将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旋律高亢磅礴之余又现柔媚。令人简直不知身在何处,而又不知要转向何方?但觉得每一处都富于魅力和韵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那是青海人内心深处的呐喊,表达着劳作的喜悦之情,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

青海花儿代表的是原生态的美,如洪荒中的婴啼,是生命力的美!

视觉之美

视觉上的美当属自然万物之美为最。因为那是富于生命力的,动态的美。任何绘画和摄影作品只能记录这种美却不能与之抗衡。

而艺术之美在《美的沉思》中得以尽情诠释。蒋勋老师对比分析了东西方绘画的不同形式及背后的美学主张。我对中国的卷轴形式更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它比西方局限在画框中的“焦点透视法”更具意蕴。其实它们并无好恶之分,只是东西方的逻辑不同。中国绘画采用的是“移动视点”法,卷轴的卷收和展放反映了中国古人一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的,流动的时空观念。

韩熙载夜宴图

一幅长卷犹如一部章回体小说,卷轴从右向左徐徐展开,故事也随之娓娓道来。甚至连赏画的方式也充满了哲学思考,右手收卷着过去的视觉,左手展放着未来,停留的方寸之间亦可独立成画。体现了中国人“永恒不断伤逝的,又有向前期勉的”时间观。

中式美学中的留白

相比古人,现代社会的人们好像对美的认知开始简便化甚至固化了,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容不得我们半点思考,竞争的激烈驱使我们不断的去“填满”而不是“留白”。人们没有时间去关照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只能沉溺于感官之乐,因为那是最简单易得的刺激。“未经节制的感官泛滥,结果是感官的麻痹。”

以人的容貌为例,从同一流水线出品的“网红脸”就是最好的佐证。大家已经把美给标准化了,为它设定了一个框架,符合这个框架就是美的。这种简单的思维模式,加上商家的大肆鼓吹,让医美整形行业挣得盆满钵满。但是这种外表的美(如果能把它称之为“美”的话)终究会被时间打败,用佛家的观点就是“再美的皮相终究只是红粉骷髅”。

那到底什么样的才算是美?我认为只有精神之美和内在气质之美是相对持久的。你们有没有发现很多女人其实并不漂亮,但是却总有一股吸引人的独特魅力,那一定是自信的笑容和超然的气质。

我最欣赏的女性是民国名媛郑念,我不否认她年轻时的美貌,可是最吸引我的却是她晚年时的一张照片。

她满脸皱纹的沧桑,但是我觉得她每一根皱纹的线条都是美的,岁月的痕迹也是美的。因为她的眼睛无比年轻,像婴儿的眼睛那样纯净明亮,散发着生命力的光。这种美不是注射玻尿酸,做超声刀得来的,而是她整个人精神世界的强韧所焕发出的年轻与自信的活力。我本人曾得到过的一句最高评价就是:“你和她有点像”。

林清玄在《生命中的化妆》中写道:“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不会丑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自由之美

沈从文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畜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

所以,我认为美的本质一定是自由的。大美至简,它不加矫饰,一定是本真的体现,一定是恰到好处的,也一定是能传递某种让人为之振奋的力量。褪去所有符号和标签的外衣,你会发现往往最简单的最能凸显精神,最朴素的最有隽永的可能。极简,才是一个人的最高配。

今天,我能自由的表达出我对美的主张,记录下这些琐碎,我就觉得我就比以前更勇敢,也更美了几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