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分析报告(2)——传统精神分析

 暖妈0618 2022-10-18 发布于天津

01

我对焦虑症的认知,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和自己不断的学习,有了很多自己的理解。

在接触自体心理学以前,我对心理学的认知相信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停留在那个马斯洛金字塔。我记得两年前,在去心理咨询的路上,我在出租车的电台里无意间听到了“三我”的概念,当时我不知道这是佛洛伊德的学说,那天还和我的咨询师问起这个,她当时没有回答,只是问我是如何理解的,我当时支支吾吾的聊了几句,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我记得当时咨询师一直在微笑,却没有给我任何解答。

但是今天,我自己就弄明白了,我没有阅读过任何一本佛洛伊德的书,这一切都是通过我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总结的,或者说是一刹那间的豁然领悟,我现在甚至可以用它来分析自己了。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咨询师,谢谢您当时没有直接讲课给我。

上文提到的“三我”,即佛洛伊德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概念,这是传统精神分析法的观点——当中间的自我不能平衡原始自我(本我)和理想自我(超我)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而作为焦虑症患者,明显是“超我”过于强大,其表现就是道德感极强,事事追求完美,而原始自我也不弱,从而导致中间的自我不知所措,开始挣扎求存。所以得焦虑症的心理感觉是痛苦的,反应在躯体症状上,其实就是所有被压抑的情绪转移。

02

我记得小时候和父母去一个叔叔家做客,叔叔家的姐姐很热情,拿了一袋麦丽素给我,但是我死活都不肯接受,叔叔和阿姨都在劝我:“拿着吧!”我背着手拧着头态度坚决,僵持了很久。最后我的父母都觉得再推辞也不好意思了,就开口说:“给你你就拿着吧”,要是一般的孩子肯定是迫不及待开心的接过来了,而我当时的表现令我自己都十分震惊,我再次拒绝了。其实,我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我好想吃啊!” 

现在回想起这个场景,我能看到那个执拗的小女孩那种内心的挣扎,一方面我很想吃那个装在红色塑料袋里、充满诱人香气的麦丽素,另一方面,为了做大人眼中懂事的乖孩子,我拼命压抑我的欲望,结果就是“超我”战胜了“本我”。可是这有什么意义呢?来自一个孩子“本我”小小的欲望,难道不值得被满足吗?千万别以为超我是有理性的,它同样是盲目的。

焦虑症属于神经症范畴,而神经症并不是我们理解的“神经病”,普通人认为的“神经病”特指的是精神分裂,但是神经症属于正常人。从某种意义来说,正常人都是神经症,因为正常人内心也会有冲突,我们称之为“烦恼”,但是不会那么严重,正常人是比较圆润的,能比较好的协调、平衡冲突。而出现问题的神经症是比较刻板的人,他们面对冲突就没办法选择,而且喜欢偏向于“超我”这边,这源于神经症人喜欢用过度防御来避免“超我”的焦虑。

03

现实生活中,像我这种超我过于强大的人比比皆是,这类人我们通常贴上“好人”的标签。这个超我,有可能外化为你的父母、老师、领导、权威或者是社会规范。超我过于严厉的人,往往道德感极强,但是道德感极强的人往往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自卑。

我并不是说做个“好人”不好,而是觉得这种人缺乏弹性,他们往往被困在非黑即白的二元式思维里。

这里我想到了哲学上的绝对主义,绝对主义被认为是一种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它会破坏情绪的调节并阻碍人们达成目标。人人都爱走捷径,在生活中处理复杂问题时也是一样,二元思维是人类寻求的最简单和最不费力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歧视和偏见,从而形成习惯。其实,为了成功应对生活中的事情,我们需要欣赏细微差别,理解复杂性并接受灵活性。

说到绝对主义,我又想到了目前的中国教育,现在的教育理念说白了就是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如果不按照标准答案作答,考试是不会得分的。所以大部分的孩子其实都是在等着被老师和家长教,自己是不会学也不会思考的,更别说自己去探索了。如果你提出异议,那你就等着被叫家长吧。这是一件多么细思极恐的事情!

说了点题外话,言归正传,刚刚说到超我严苛的人,这类人还会活的特别累,因为他们时刻关注的是自己在他人的评价体系中是否绝对正向,不敢越雷池半步(这里的“雷池”特指自己给自己的禁忌)而不是关注自己真实的感受。说白了就是不自信。

就好比这天与地,天地可包容万物,就是因为它那份唯我独尊的自信。人也一样,自信就意味着包容,如果一个人内心足够强大,足够自信,他看谁都会顺眼,更不会轻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他人,而是视众生平等,心里也就只有爱和慈悲了。

我想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是因为它阐释的理论简明易懂,更重要的是它点明了心理问题中与人格相关的核心问题就是自卑。

04

最后,我想提一下庄子,因为弗洛伊德的“三我”的人格结构让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庄子的“吾丧我”,不过这里只有“二我”,即“吾”和“我”。

什么是“吾丧我”?字面的意思就是我失去了自己,或者是我忘记了自己。我觉得这个“吾”是心理学中的“本我”,类似于婴儿时期的原始的我,而“我”指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具备自我意识与认知和是非观念的我,这个“我”更接近心理学上的“超我”。

我认为,不管是心理治疗,还是修行,从庄子的角度来讲都是达到“吾丧我”的智慧,即让我们把眼光从外在的纷纷扰扰和是非评判中收回,直面自己的内心,通过心灵的转化来化解烦恼,从而蜕变新生,由此达到一个自由的人生境界。

我觉得那些不喜庄子的人或许是因为他游戏人间、玩世不恭的消极态度,其实我认为庄子并不是说要游戏人生,而是说要以游戏的态度去生活,因为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最认真,也最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