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果断反击:超300枚导弹攻击乌克兰腹地,俄军袭城战大获成功

 嘟嘟7284 2022-10-18 发布于北京

从10月10号起至今,俄罗斯针对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事件的反击行动,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周时间。俄军罕见地使用大量远程巡航导弹和自杀式无人机,对乌克兰基辅、文尼察和利沃夫等腹地的诸多基础设施,进行了定点精确打击,防空警报此起彼伏。时至今日,大桥爆炸的幕后真相已经公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在俄军果断反击下挽回了不少颜面。那么,如今仍然持续的导弹袭城战,究竟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俄军导弹库存又能坚持多久呢?

克里米亚大桥爆炸是俄军导弹袭城的直接原因

克里米亚大桥爆炸是俄军导弹袭城的直接原因

战争的最终目的当然是获得胜利,但取胜的道路从来就不好走。俄军导弹高密度袭城带给外界的第一印象,是美军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中,凭借长时间空中打击赢下战争的又一次复制,不过这种印象其实是错误的。按照乌克兰总参谋部的统计,在10日当天有约110枚(架)俄军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了乌克兰后方城市。算上网络上统计的哈尔科夫、敖萨德、尼古拉耶夫等前线区域,总数量不超过190枚。在这之后,俄军发射的远程武器数量逐渐降低,17日空袭中已经几乎没有导弹身影,来自伊朗的Shahed-136无人机成为绝对主力,俄军导弹库存不足的问题相当明显。考虑到伊朗无人机数量和攻击效果,俄军高密度导弹袭城不可能坚持很久,也就无法起到逼迫对手退出战斗的效果。

法国记者拍下了Shahed-136无人机飞向乌克兰目标的一幕

法国记者拍下了Shahed-136无人机飞向乌克兰目标的一幕

相比之下,美军在90年代的两场信息化战争中,虽然也使用了不少“战斧”,但真正起到主要打击作用的,还是数以万计的机载炸弹,这是当下俄军做不到的事情。此外,俄乌交手已经持续快8个月,乌克兰也对整个国家进行了充分动员,其民间对于战争的适应程度很高,持续时间和覆盖范围有限的导弹袭城战,是不能直接结束战事的。事实上,在作为导弹袭城战鼻祖的两伊战争中,交战双发发射的总计上千枚远程武器,也只是部分造成了社会惶恐和秩序混乱,远未达到决定战争胜负的效果。而俄军自开战以来的空中打击精度,虽然强于40年前不具备远程导弹生产能力的伊拉克和伊朗,但打击规模和效果仍然达不到决定战争走向的程度。

在两伊战争袭城战中名声大噪的“飞毛腿”

在两伊战争袭城战中名声大噪的“飞毛腿”

在开战首日,俄军曾集中使用了约200枚导弹攻击乌克兰军事目标,这个规模听起来不是很大,但实际上30年来在全球范围超过这个数字的战事不超过3次。1998年12月,美军针对伊拉克的“沙漠之狐”打击,是介于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间的一次大胆尝试。总计三天的时间中大约有400枚导弹射向伊拉克,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战斧”,这实际是美军巡航导弹/战术导弹使用密度最高的军事行动。从1991年算起,美国军队在30年来实战发射的“战斧”及类似规格导弹总数也不过2800枚左右,还略低于俄军开战至今发射的远程导弹数量总和(按乌克兰总参谋部统计的数据约3000枚左右)。

美制“战斧”巡航导弹在伊拉克战争中大出风头

美制“战斧”巡航导弹在伊拉克战争中大出风头

事实上,使用“战斧”以及其他精确制导武器,在早期摧毁对手关键防空节点,随即出动战斗机携带低成本炸弹进行火力覆盖,才是美军最典型的作战方式。毕竟单价120-140万美元的“战斧”,无论用起来有多顺手,都比单枚4-6万美元的精确制导炸弹昂贵得多。更何况,美国军事工业正常年景的“战斧”年产量只有不到200枚,战时补充效率也不会高太多,仅依赖库存无法满足前线的旺盛需求。因此,美军明知“战斧”的打击效果更高、风险更低,但仍然花费大价钱维持航母打击群,就是因为舰载机挂载炸弹的持续作战水平、打击性价比,是其他武器所无法取代的。

美军舰载机在伊拉克战争中大量使用制导炸弹

美军舰载机在伊拉克战争中大量使用制导炸弹

相比之下,俄军早期远程导弹的打击密度已经相当高了,即使换美军来打,导弹发射数量也不会有质的提升,并且俄空天军也确实在随后基本掌握了战争制空权。唯一的问题在于,俄空天军之后的常规打击效果不佳,远没有达到高频次出动、密集攻击的程度。在海湾战争中,多国军队一共聚集了约2800架战机,在42天的空袭中出动近110000架次,平均每日约2620架次。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共有1200架战机参战,在78天中飞起约34000架次(首次参战的B-2A隐身轰炸机打击效率极高),平均每天约440架次。而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长期单日出动率不到100架次。

B-2A隐身轰炸机投掷精确制导炸弹的攻击效果极佳

B-2A隐身轰炸机投掷精确制导炸弹的攻击效果极佳

更重要的是,伊拉克和科威特国土面积总和只有45.6万平方千米,仅为乌克兰的75.6%,南联盟当时国土面积更是只有10.2万平方千米,约为乌克兰的16.9%。叠加计算后,海湾战争中美军对单位面积国土的空中打击密度,是俄军当下的34.8倍,科索沃战争则是俄军26.1倍,这种巨大差距就是战事走向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且不论当年威震全球的苏联重型轰炸航空兵(装备图-160和图-22M)、前线轰炸航空兵(装备苏-34、苏-24)、战术攻击航空兵(装备苏-25和前线战斗机),为何沦落到这个地步。既然俄军无力提高自己的空中打击效果,那么这轮导弹袭击,就不会成为新一轮大规模空地攻击的前奏。换句话说,俄军这轮导弹袭击的军事意义并非关键,以打促变、寻求其他方面的成果才是关键目的。

曾令欧美夜不能寐的图-22M“逆火”轰炸机已显疲态

曾令欧美夜不能寐的图-22M“逆火”轰炸机已显疲态

乌军不久前在赫尔松和哈尔科夫两个方向反攻,以及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使得俄军颜面尽失,急需一些成果挽回形象、鼓舞人心。更重要的是,爆炸案发生后,受克里米亚大桥的精神图腾地位影响,俄罗斯的“隐形”损失很大,如果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那么欧美国家很有可能故技重施,假借乌克兰武装力量开展更大规模的类似行动,这将是俄罗斯难以承受的灾难。因此,在爆炸后第一天正式组建前线指挥部,第二天实施大密度导弹袭城战,就是俄军为达到上述两个目的直接反应。而从结果来说,在超300枚(架)导弹和无人机的密集打击下,俄罗斯也确实基本拿到了想要的东西。

伊斯坎德尔-M(近处)和伊斯坎德尔-K是两种不同的战术导弹

伊斯坎德尔-M(近处)和伊斯坎德尔-K是两种不同的战术导弹

随着少见的袭城战打响,外界迅速改变了对俄军战斗力的态度,之前战事不利和爆炸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几乎被一扫而空。而在本月15日,美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对外表示,由于美军库存快速消耗,其制导弹药储量已经处于危险状态,因此将暂缓向乌克兰交付“海马斯”、M-777等装备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鉴于在此之前并没有常见的铺垫性报道,乌军使用的这些美制装备也仍然以常规弹药为主,美国国防部所谓库存不足的说法,其实是存在很大问题的。美方在俄军导弹袭城战进行的当下,不愿意俄乌战事继续升级,刻意降低援助以缓和气氛,无疑是更加合理的解释。

美制“海马斯”对俄军造成很大困扰

美制“海马斯”对俄军造成很大困扰

事实上,俄军从16日以来的空中袭击也确实变得比较稀松,伊朗自杀式无人机开始成为绝对主力,像空基Kh-101、“口径”、“伊斯坎德尔-K”等巡航导弹的身影,已经很少见到。按照美国国防部预测,俄军在战前储存了约4000枚巡航导弹/战术导弹,随后7个多月通过生产以及改造其他反舰甚至重型防空导弹,增加500-600枚的数据来估算,俄军当下仍然有超过1500枚远程导弹库存。这个数字虽然已经非常危险,但拨出一部分投入导弹袭城战还是没有什么问题,这意味着在导弹消耗殆尽和需求基本满足两个行动终止条件中,俄军应该是达成了后者。当下的自杀式无人机攻击,应该已经是导弹袭城战的尾声。当然,鉴于俄军已经得到稳定的无人机供应渠道,这种低烈度打击,也很有可能成为其战术攻击的常态。

“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升空

“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升空

在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事件发生后,俄罗斯方面丢尽面子,举世也为之哗然,舆论对此的第一反应,几乎都认为俄军又遭重创、局势危在旦夕。不过,俄军随后果断反击,通过高烈度袭城战将面子抢了回来,如今甚至连外界看不到的里子也握到手中,展示了其作为强大的现代化军队的出色一面。就目前来说,整体战事依然胶着,空中打击效果不佳的俄军,被迫继续依赖陆上火炮打击乌克兰军事目标。由于这种火力投送效率不高,而且乌军能源源不断地获得西方国家支援,俄军的窘态势必还会持续。不过,在全局战略之外,俄罗斯在爆炸案发生后的一系列举动,确实称得上是果断、理智,无论最终战事结局如何,俄军这10余天的遭遇和反应,都足以成为教科书式的案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