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描梅小侃

 丁东小群 2022-10-18 发布于北京

   前几天,梅小侃和小群说起素描的事。小群说,可以为她试画一张,请她发来几张照片。小群从中选了一张,据以画成此像,她十分满意。

   今年初,在798参加李斌画展开幕式,见到了梅小侃。小侃送我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另一个纽伦堡——东京审判未曾述说的故事》,这是与丈夫余燕明合作的译著。她热心翻译这本已故记者布拉克曼的著作,绝非偶然。

   她的父亲梅汝璈1904—1973)是名垂青史的法学家,曾任国内多所大学法学教授和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举世瞩目的东京审判。在十一位来自各国的法官意见不一的情况下,他据理力争,使第一批25名日本甲级战犯得到应有的惩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外交部顾问,1957年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受到冲击,69岁病逝。埋没几十年后,梅汝璈在东京审判中的卓越努力,才重回公共视野,得到社会的公正评价。

李斌油画《东京审判》(局部)后排中为中国法官梅汝璈,前排中为中国检察官向哲濬

   梅小侃是北京女一中66届初中生,赴内蒙土左旗插队,后到呼和浩特广播站当播音员。上大学一直是她的梦想

   1977年高考恢复。小侃当时27岁。她用两个月的业余时间,恶补高中数学等课程。考试各科成绩很好,英语成绩更为突出。她说,主要得益于中学老师傅敏。傅敏是翻译家傅雷的次子,课教得好,还大大激发了小侃对英语的兴趣。她下乡插队和广播站工作期间,一直没有放弃英语自修

   然而,第一次恢复高考,录取环节还不是考分面前人人平等。小侃报考英语专业,一些大学的外语系,嫌岁数偏大,没有录取幸好,呼和浩特师科学校刚刚升格为大专,校长马耳非常爱才,力主把一批其他院校未录取的高分考生收罗麾下,而不问他们是否岁数偏大,家庭出身好不好,梅小侃和先生余燕明都在其中。呼和浩特师专77级集中了很多老三届毕业生,原籍内蒙、北京、天津、上海的都有,不少人已经拉家带口。入校后,一个班的学生,年龄相差十几岁。

   一进校,马耳校长就找小侃谈话,诚恳地告诉她,整个内蒙都缺少英语师资,师专英语班是从语文、政史等几个专业里挑出英语分数、又愿意转班的考生凑起来的。小侃的英语考试成绩远远高过其他同学,马校长让她直接担任教师其他各门课程,像语文、政治、体育,都不必上了,直接给成绩;她带薪读书,原单位每月发37.5元,学校补足49.5元,直接享受大专毕业待遇。校长提出的“三个直接”,很有吸引力。小侃一天学没上,成了教师,边自学,边教课,虽然辛苦,乐在其中。

    77级高考求学的故事很多,细节各不相同。像梅小侃这样以教代学,直接享受教师待遇的,我们是第一次听说。小侃回忆这段经历,说师专领导、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她大的支持和帮助,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感到温暖,感到幸运。

   毕业后,她又考取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攻读国际法,1986年获博士学位。当时在师专留校教书的老三届同学,两年中有七位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研究生,一时传为佳话。其中就包括梅小侃、明夫妇

   梅小侃多年雀巢集团北京总部担任大中华区法律顾问退休后,任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特聘研究员。她与弟弟梅小璈一起整理出版了《梅汝璈东京审判文稿》《东京审判亲历记》等书,使父亲的学术遗产得以存世。她还翻译出版了《超越胜者之正义:东京战罪审判再检讨》《东京国际军事法庭法律新论》等英文论著,以彰显历史,警示后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