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众号ID:hlmyj001 编辑微信:dongzhu1968 投稿:hlmyj001@163.com 按 作者保吉萍,笔名天堂尕保,红楼赏析文章多见于江山文学网。文章有部分删改。 ![]() 作者 天堂尕保 《红楼梦》中写大观园的建设,目的特别明确,最主要是为了元春省亲。大观园属于皇家园林的一种,但更确切的说是私家园林。元春游园后,说:
这让我想起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群文人在兰亭这个地方聚会的欢乐之情,作诗、写序何等相似。 ![]() 元春省亲结束,大观园闲置下来了。元春思来想去,那么美的院子,放着实在浪费。所以吩咐下来,让姐妹们连同宝玉一起住进去。黛玉住了潇湘馆、宝玉住了怡红院、探春住了秋爽斋、宝钗住了蘅芜苑等,各人都有了各自的住所。 与其说是居身之所,不如说大观园就是一座精神家园。曹公在大观园里很好地安放了红楼儿女的情感,或者说,他更好地安放了他自己的灵魂。大观园其实就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一个独立空间,这就如同陶渊明的终南山、中国古代文人的桃花源。 大观园的一山一石、一花一木,我们在中国各个角落的古代园林里都可以看到。或者确实地说,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子。《红楼梦》对古代园林艺术做了一个全方位的展示。我们来看大观园的景致。
这是稻香村,也是李纨后来的居所。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想到了一些隐士。贾政看到稻香村的景致,也说勾起了他的归农之意。如果把贾府比作是一个政治中心,稻香村无疑就是隐居的所在。而李纨无论如何是和贾府脱不了关系的,因为有贾兰,因为她是贾府的媳妇。她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她的重点在贾兰身上。这样想,李纨就不是李纨了,她代表的就是古代隐居的士大夫的一个形象。一面隐居,一面又关心世事。 这样的一个形象,明显是宝玉所不喜的。宝玉认为稻香村有人力穿凿的痕迹,所以不喜欢这个地方。这与宝玉不喜“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也是有关联的,也是宝玉与贾兰的不同之处。 ![]() 说到李纨,不得不说妙玉。李纨最不喜妙玉,是因为她和妙玉是不同的。妙玉的出世比李纨更干脆。妙玉带发修行,却与俗世没有牵绊。她其实是出世的黛玉。她可以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生活,而不去理睬旁人对的她的看法。她对贾府的人物都有她自己的相处之道,不会因为贫贱富贵去结交好友。她和来贾府投靠的邢岫烟的关系就说明了这点——昔日邢岫烟家族落魄之时,她便教邢岫烟识字。 妙玉的栊翠庵,最有特色的就是那些红梅。第四十九回写:
这是多么美的一副画面,从宝玉视角来写栊翠庵的红梅,也足见曹公对妙玉这个人物的珍爱。红色原是宝玉生命的颜色。妙玉这个人物,也因为栊翠庵的景变得鲜活起来。不屈不挠是妙玉的个性,也是文人的一种固执的倔强。宝玉对稻香村的不喜与栊翠庵的喜,也是相对的。 ![]()
这是宝钗的蘅芜苑。古人有焚香抚琴的雅兴,此处只可煮茶抚琴,无须焚香了。我的理解是,宝钗在为人处事上有天然的亲和力。 好多红学爱好者,都借贾政的那句“此处房子,无味的很”,来分析贾政对宝钗为人的判断,认为贾政不喜欢宝钗,在他心里的宝钗就是一个很无味的人。我不敢苟同。书中写宝钗无书不知,曹公借香菱之口说,贾政常夸赞宝钗的学识。 蘅芜苑的异草之香非花香可比,是与她的冷香丸相对的,更是对宝钗人格的高度赞赏。细读文本不难发现,蘅芜苑的清雅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刘姥姥游大观园,写众人游到宝钗之处的描写:
这是宝钗的一种审美,朴素大方,这也是宝钗与众不同之处。
这是园林建造上的一个独特景观。玲珑石景观,玲珑石产于昆山市玉峰山,与众不同,称为巧石。宝玉所带的玉,其实就是迷娲补天无用的一块石头。这两者之间确实有深意。 ![]()
这是宝玉命名的“有凤来仪”,他特别喜欢这个地方,觉得其他地方都不如这个地方好。他也想当然地认为,这个地方非黛玉莫属。如果说贾元春是俗世里的凤,那真正的凤该是黛玉。这就是黛玉的潇湘馆。红墙绿竹,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这样的景致我曾在成都武侯祠见过,见到时想到的也是黛玉。苏轼曾说:
王维有诗:
在无数月色凉凉的夜晚,黛玉或读书或弹琴或垂泪度过了她短暂的一生。 《红楼梦》里写,黛玉最不喜李义山,却又偏偏喜欢他的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所以众人想拔去残荷的时候,她不让。因为黛玉明白自然的就是美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多么美的意境。大概那个时候,她是在感悟生命与自然。荷花由盛到衰,每个阶段在黛玉眼里都是美的。因为她懂得自然规律,就如同荷花的残败,是它生命的另一种形态,也是它生命里必须要经历的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说,黛玉又是那个真正懂自然、懂生命的人,她是如此乐观的人。怎么会是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
这里就是宝玉的怡红院。除此之外,这里还有满架的蔷薇,是花木繁盛之所在。刘姥姥误入怡红院,觉得是小姐的绣房,也足见怡红院的精致。 怡红院其实就是贾府的女儿国,红楼儿女常在宝玉处相聚。他是有名的“富贵闲人”,这个绰号也因此而来。 我有时候一直在想,曹公把怡红院“布置”成他心里的那个园林,或者说,他把大观园布置成了他心里美好园林的样子。该是一种怎样的情结?就如同我常常做梦,也在一个古代的园林里“穿梭”,然后活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然后自得其乐。然只是梦境而已,曹公梦醒,面对断井残垣、满地落花,“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该是一种怎样的痛心。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曹公写众人品笛贾母落泪,黛玉妙玉湘云联诗,写尽世间悲凉之情。这不是偶然的。 ![]() 第五十回写,贾母等人去惜春住处。
这是惜春的藕香榭。惜春是红楼儿女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活得最单纯的一个。她始终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她的桃花源注定是世间无人问津者。她擅长画景,这就如同她的命运始终活在她自己的画里,她走不出来,世人走不进去的。 ![]() 大观园里寄托了红楼儿女的情感,那是一个精神家园。抄检大观园无疑就是对这个精神家园的一种侵犯。都说抄检大观园是贾府被抄的一个“先兆”。宝钗是最早抽身的,从大观园搬出,想来是那样痛心的事,意味着放弃了一种精神上的坚持。这也是我一直认为宝钗最后和宝玉成亲并非她所愿的原因。 贾府被抄,人丁散落,大观园这个精神家园又怎会独存?人与自然之间有不可言说的奥秘。大观园因元春起,最后因她而终,实在又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有时候想一想,顿生羡慕之情。他们真的就活在诗里画里,就如刘姥姥所言,这院子就跟画似的。高墙大院,他们或许都不能像宝琴那样可以随父出游,但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个园林。所以晴雯搬出大观园便香消玉殒了;迎春出嫁回来也是惦记她的居所紫菱洲;探春也是远嫁他乡,离开了大观园。 我以前认为曹公对苏州是有一定情结的,对苏州园林也是有情感的。其实,细想来,园林情结、山水情结是中国文人一直以来的一个情结。赵佶的艮岳、刘彻的上林苑,无不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时代变迁,那些园林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其实,细细想来,大自然才是最美的园林,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秘密的精神园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