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竹云:书信往来的过去式

 新用户7391BFGL 2022-10-19 发布于安徽

书信往来的过去式

江苏  李竹云

  网络信息快速发展,qq、微信、电话便捷的即时聊天,书信的交流愈来愈少,电子邮箱实时传递的快速,那种慢时代信箱的遥遥等待,好像是很久以前了。不过,小区每栋楼下每个住户自己独立的信箱,用或不用,依然还在。

  自有写作投稿,我对信箱又有了牵挂和渴望,时不时打开信箱看看,一份稿费领取单或杂志的喜悦过后,也不由得想起了曾经书信往来的温馨。

  人生中,我收到的第一封信是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有写信的开始是到了大学后。

  第一次离开家乡到了省城,也知道远在家乡的父母正在翘首以盼我的报平安。报到后,我用“尊敬的爸爸妈妈”起头给父母写了平生的第一封信,像汇报稿子一样,从坐上火车到取出行李,由报到再到宿舍,写了个滴水不漏。接着就是老师、同学、亲戚,上课之余大概最忙碌的事就是写信了,一封又一封,内容大同小异,讲述一个新环境下的自己。从此,有了写信的习惯和交流。

  我们班的信件有专用的“2号信箱”,四年里,它就像是一条紧紧相连的纽带,承载的是沟通的桥梁,是牵挂的絮叨,是平安的传递,是思念的倾诉,是友情的浇灌。写信,盼信,收信,读信,回信,2号信箱是等待也是期待。

  那时,我们全班的信件是由生活委员刘同学每天从门卫的邮箱取出,然后趁吃中午饭时送到每个宿舍,他是相当的尽职尽责,从不耽误。久而久之,午饭后我就有了条件反射的心理,盼望刘同学咚咚的敲门声,期待着他拿着信件兴冲冲的到来。还记得,当刘同学拿着信件进来的那一刻,舍友的注意力不约而同都盯在了他手中的信封,“有我的吗?”远方的牵挂和思念,真希望突然看到是自己的名字,接到一封鼓鼓的信件。

  “家书抵万金”。我用2号信箱收发最多的是和父亲的信件,传递交流大多莫过于互报平安。父亲是庄稼人,每次也会在信里告知我家里各种农作物的长势和收获,那是全家人生活的希望。不同的是,父亲从不告诉我家里的困难,每次信里都有“钱够花吗?”“一切好吗?”的关心问句,我的信里却不定时间多了“我需要汇钱”的羞涩请求。四年收到了父亲多少封信?多少个汇款单?我没有统计和留单,但家人浓浓的牵挂和亲情我是深深记在心中。

  后来参加了工作,写信收信仍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送信的老师傅敬业认真,每次亲自送到我的宿舍,遇我不在时,会从门缝塞进去。一封封见字如见人的书信交流,感受的是一份份时空传递的温暖,收信读信是百感交集。父母的信件仍然是最多的牵挂和叮嘱,我少了“需要汇款”的请求,多了“我已长大请放心”的宽慰。深夜的灯光下,铺开纸,和远方的同行好友交流着我的教学心得,我的生活,敞开心扉,字里行间一点一点写我们的友情和思念,手写的书信,熟悉的字迹,墨香依旧,透露出的是淡淡的温情与牵挂。两地情异地恋,你来我往,一封封素雅的信件,厚厚的文字,真情交流与沟通,千里之外的我们,彼此有了信任和好感,变成了最美的相遇。

  再后来,我调工作离家更远,发自心中的思念,溢于笔端情感交流的等待与渴望,都留在了写信的那个时代。

  书信往来的过去式,它的魅力在于可以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读信也是一种畅游在文字中的心灵慰藉。写信时的专注与用心,措辞与酝酿,读信时的认真与重复,喜悦和激动,仿佛是昨天却已是一种怀念。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简介

 

  简介:李竹云,山西人,居住江苏,退休教师,2019年开始散文随笔创作,快乐写作,陶冶性情。作品发表于《阳泉晚报》、《酒钢日报》、《武进日报》、《响水日报》、《云梯关》、《武进文艺》等报刊杂志及多个网络平台。2019年获得甘肃文旅“微游甘肃”举办的“话丰收”征文比赛三等奖,2021年获得“日出阳湖”武进区文学创作征文比赛优秀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