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四师 梁郁茂——【军旅生涯】难忘当年入伍那些新鲜事

 老兵原创之家 2022-10-19 发布于黑龙江
永远的铁道兵

难忘当年入伍那些新鲜事

文/铁四师 梁郁茂

何为新鲜事?我觉得,首次遇见或少有碰见的事,即可谓是新鲜事。有些新鲜事,总是让人难以忘怀,令人记忆犹新。这不,转眼之间距离我们1978年新兵入伍的时间过去又四十多年了,如今年逾花甲退休在家的我,时常重温起昔日新兵入伍时的那些新鲜事,就像小视频一样,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浮现在眼前。

洁白衬衣添红色

我和邻村青年吴裕辉,是当年全大队8名参加应征体检的青年中两位顺利通过体检和政审的荣幸者,我们当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啦!心里异常的高兴。入伍前夕,吴裕辉特意到公销社买了一件白衬衣。入伍那天,他身穿洁白的衬衣,胸前佩戴着大红花,显得格外的精神和帅气。我们在大队有关干部和学校师生敲锣打鼓的欢迎下光荣入伍,来到公社武装部集中。而我们在公社武装部搭乘汽车前往县人民武装部时,天空突降小雨,雨水淋湿了胸前的大红花之后,掉色的大红还把吴裕辉的白衬衣染红了一大片。他暗自纳闷:胸前这一片红色,是否象征着在部队会流血光荣啊?直到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战友们一起聚会时,他有时还风趣地提起此事。

深深爱上草绿色

草绿色象征着勃勃生机,充满活力。我们在县人民武装部,部队接兵首长和武装部工作人员给我们配发服装和生活用品时,我认真地端详了每件物品,发觉发给我们所有的服装和生活用品几乎都是草绿色的:草绿色的服装和军帽;草绿色的鞋子和袜子;草绿色的被褥和背包绳;草绿色的挂包和水壶;草绿色的餐盆和口盅……

多年来,我们对这草绿色充满了特别的感情。退伍时,我特意保留下草绿色的军装、挂包、水壶;草绿色的大衣、鞋子和帽子。即便十多年后我从北方调回南方家乡时,仍然把那草绿色的军装、挂包、水壶、大衣、解放鞋等退伍时部队给我的用品千里迢迢托运回家。如今,那套半新的草绿色军装和那件厚厚的军大衣依然存放在老家的衣柜里。战友聚会时,我有时还特意穿上那套绿军装与大家一起回忆当年在部队里一桩桩忘难的往事。

军人动作讲快速

动作快速,才能有效地赢得时间,赢得时机。在入伍乘坐火车前,排长杨宗琦一再要求我们平时动作要快,一声令下,立即行动。但是,因为我们刚从大山沟里走出来,有一些战友的动作一下子难以适应。例如我们在冷水滩兵站停留时,洗漱、吃饭、装开水、上卫生间,全过程只有几十分钟的时间,因此便造成个别战友顾得了洗漱而来不及灌开水,顾得了吃饭却来不及上卫生间。幸好火车上还准备有面包,来不及吃饭的可以发给面包,否则真会饿着肚子坐火车。

新兵训练时期,战友们最担心的就是紧急集合,谁的动作慢了,不仅自己丢脸也拖了班排连的后腿。我们班里的吴郁全战友,虽然个子不大,却十分聪明,排长称他“小机灵鬼”。他熟记紧急集合程序,平时把自己的物品摆放的有条不紊,并经常练习打背包。因此,每次紧急集合,他的动作总是名列前茅,第一个到集合地点报到。而班里也有一名战友,人长的比较胖,平时总是心情过度紧张,紧急集合时更是慌乱无措。有一次紧急集合时,他不仅把鞋子左右穿反了,而且背包也来不及打好就抱着前去报到,令自己在众战友面前十分尴尬。

首次看到雪花飘

对于我们这些来自粤西山区的青年来说,在那个生活贫困、交通不便的年代,入伍之前,几乎没有出过远门,看冰观雪只是在白毛女、林海雪原的电影里看过,而真正看到雪花飘飘还是来到新兵训练营之后。记得当年入伍时,我们在冷水滩兵站洗漱的时候,就感觉到水龙头的水比家乡的水冷了许多。在火车上,杨排长给我们新战士逐一发放了绒衣绒裤,特别强调,越往北上天气越冷,下火车时一定要把绒衣绒裤穿上。此前,我们从来没穿过这么厚的服装,当时心里还在疑惑:有没有这么冷需要穿这么厚的衣服啊?但当火车穿过中原大地后,我们便看到了铁路边上的树木只有赤条的干枝,没有一片儿树叶和绿色。当我们来到新兵训练营地——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高家堡89317部队新兵训练营时,放眼望去,平坦开阔的训练场覆盖着茫茫白雪,操场旁边堆放着一堆堆冰雪,住房里还烧着火炉供暖。说实话,阳春三月份,我们在家乡,人们有时已经穿着衬衣、单衫干活,而在这北方的新兵训练营,我们虽然穿着厚厚的棉衣和棉鞋,依然时常感到手脚冰冷耳朵冻,这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南北气温的天壤之别。

一天,我们正在进行队列训练的时候,天空骤降鹅毛大雪。我们看到一朵朵雪花飘落到大伙的帽子上,肩膀处,急切地等待班长下令解散,让大家跑回住房避雪。但是,班长陈金英却乐呵呵地说:“你们第一次看到下雪吧?下雪与下雨不同,下大雨,你如果不及时躲避,会令你全身湿透。但下大雪,你可以不紧不慢地走在路上,任由雪花飘落到你的身上也不会弄湿你的衣裳。你们看过电影里北方的小孩在下雪时手接雪花,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的场景吗?因为这里的气温还在零度以下,即便大雪把大地、房顶、马路覆盖成白茫茫的一片也不会立即化解,只有气温在高于零度以上冰雪才会快速溶化。”啊,原来如此,班长一席话,让我们大长见识。

新兵营里面食多

南北有别。在那个生活还比较贫困、食品单调匮乏的年代,在我们南粤家乡,除大米作为每天的主食外,时常还需要小麦、小米、玉米、薯类、豆类等杂粮补充,而且大多数人家粮食不足,一日三餐白粥配杂粮,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大米饭。接兵首长问应征青年为啥要当兵时,有的青年就实话实说,为了不愁吃不愁穿。到了新兵训练营,头两顿饭,我们还是吃了大米饭,但是逐渐就变成了玉米糊配馒头,小米粥配包子,再后来,是硬邦邦的米玉面与白面混合做的馒头、玉米面做的窝窝头、小米与大米混合煮的二米饭。尽管这些食品刚开始时我们吃不习惯,但由于新兵训练时期早晚抄背条令、条例,白天进行军事训练,夜里有时还要紧急集合,较为辛苦,加之战士们都是正在长身体的时候,不管好吃难吃,大家逐渐也习以为常了。

记得当时陈班长在班会上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新兵营的训练和生活都是比较艰苦的,不经过艰苦的训练你们怎能掌握杀敌本领?不经过艰苦磨炼你们怎能在战场上打胜仗?你们看到电影里战场上是多么的艰难险阻?其实北方是以面食为主的,你们刚来时能吃上大米饭,那是特别照顾,让大伙逐渐适应北方生活。”

后来,我也逐渐发觉,北方虽然以面为主,但其可以烹制出各种口味,让你百吃不厌。如我们下到老连队后就可以经常吃馒头、花卷、包子、面条,包子又有肉包、糖包、白菜粉丝包等,有时我们还可以吃上美味的饺子和香喷喷的油条、油饼……如今虽然我调回到南方家乡已经三十年,生活质量也大幅提高,但在北方时吃面食的习惯依然保留着,我和妻子还时常自己包饺子、做云吞,不仅自己喜欢吃,晚辈们也觉得味道鲜美,常包常吃。

我们自己包的饺子、云吞。


责任编辑:梦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