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中这十年 | 用心描绘发展蓝图 全力呵护自然资源

 东海问渔 2022-10-19 发布于山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面贯彻落实国、省、市级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在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方面铆足干劲、下足功夫,一路蹄疾步稳、勇毅笃行,书写了一篇篇靓丽华章,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这几天,行走在津桥湖畔,一阵微风吹过,草香、花香扑面而来。不远处的步行道上,市民们或慢跑或散步,享受着这片“城市绿肺”带来的惬意。“近几年来,巴中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我家就住在津桥湖旁,早上一觉醒来,就能听到鸟鸣,尽闻花香,和老朋友相约晨跑,行走于津桥湖畔,我们的生活就是一种享受。”市民何女士说。
  津桥湖湿地公园只是我市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十年来,我市着力生态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内涵品质,按照城市“双修”理念,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编制完成并报批《巴中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暨城市特色品质专题研究与慢行系统规划研究方案,构建覆盖全域的绿地公园、慢行体系。完成8个城市公园规划、2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3条特色街规划。完成《巴河城区段(大佛寺大桥—李家湾闸坝)河道景观规划》,完善河道两侧沿线景观,提出水上旅游思路,切实提升巴城活力。同时结合旅游发展,完成望王山等城市公园、津桥湖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完成《巴中市巴州古城文星街、小街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通过恢复历史记忆、延续古城文脉、弘扬传统文化、置入城市旅游,逐步恢复老城活力。
  十年来,该局着力国土空间管控,强化规划引领,编制完成《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5版),明确“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和聚居点”四级城镇体系、“一城两翼三幅五廊多节点”市域空间结构,规划“一核一基地十园区”的工业布局结构和“6631”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一环五区”旅游空间布局和“一环两廊,三楔四带多点”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通过专项规划,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加快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再生资源利用、增强城市能源支撑能力,做细城区控详规划,提升基础设施规划。
  十年来,该局着力文化传承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完成《巴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成历史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普查、筛查、公布以及挂牌工作,督促指导通江县加快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启动《巴中南龛文化产业园概念规划》,为保护我市城市文脉、文化名片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年来,该局着力片区乡村规划,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目前全市共划分为29个片区,规划的编制提高了乡镇、村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场镇用地布局,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预留空间,同时编制规划化成镇、三江镇等17个特色(小)镇规划并积极向国省上报审批,目前国家、省共批复我市传统村落109个,其中国家级27个,省级81个。
  扛牢耕地保护责任,夯实民生保障基础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正确处理耕地保护和保障发展的关系,初步构建起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格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十年来,该局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的决策部署,印发5个地方规章制度,明确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明确耕地保护措施,建立年初安排、年中检查、年末考核等监督机制。同时将全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分解到各县(区),逗硬执行领导干部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离任审计、土地违法责任追究等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县(区)、乡镇党政领导考核和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此外加强宣传引导。在城市周边、乡村人口集中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重点区域设立耕地保护标志牌和保护界桩3096个,并通过召开坝坝会、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普及,在全社会营造起保护耕地、用好耕地的良好氛围。
  十年来,该局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严格实行“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占补平衡制度,大力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全市共实施土地整理项目344个,建设规模326.04万亩,投资43.25亿元,新增耕地29.86万亩。整治农渠2404千米,整治山坪塘3870座,新建蓄水池4764口,硬化田间道路2872千米,修建生产路1764千米。同时发挥耕地资源效益,2013年以来,全市共流转占补平衡指标14.08万亩,流转金额33.25亿元。
  十年来,该局严格建设占用耕地审批,科学设置建设项目准入条件,从严从紧审查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防止项目建设滥占耕地造成生态破坏。同时提升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定期开展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动态监控数据库,健全土地批而未征、征而未供、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信息通报制度,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动态报告制度,推动批而未供用地的处置和闲置土地的利用。2019年以来,全市共已处置批而未供土地36391.2亩,盘活利用闲置土地42宗,面积2373.75亩。
  十年来,该局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动态巡查,共组织开展动态巡查34039次116448人次,重点区域巡查检查覆盖率达100%,发现和制止自然资源违法违规问题1054件。整治整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1500余个,实现了“查处一案、震慑一方”的效应。
  着力强化要素保障,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有力保障资源供给,行政审批效能不断提高,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十年来,该局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以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依据,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累计取得年度计划指标7.9万余亩,其中奖励及追加指标1.1万亩。
  十年来,该局优化审批流程,简化申请材料,规范审查程序,细化用地审查容缺材料正负面清单,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深入推进各项制度改革。积极为519个项目办理用地预审审批,涉及项目总面积5.82万亩;为193个建设项目办理临时用地批复,核准用地规模1.48万亩。有效推进建设项目落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十年来,该局成立服务重点项目用地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建立“用地保姆”服务机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提供坚实支撑。累计共完成征地组卷报件328个批次(项目),征收土地13万亩,其中:农用地10.6万亩(耕地5.5万亩),新增建设用地11.7万亩,全力保障了包括黄石盘水库、巴中恩阳机场、汉巴南铁路等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5.6万亩用地需求;完成农用地转用117个批次(项目),涉及用地12300亩,转用农用地9781亩(耕地6290亩),新增建设用地11028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提供坚实支撑。
  十年来,该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探索多渠道保障城乡发展用地,精准高效保障重点地区、重大项目、重要产业用地需求,加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等企业项目用地供应力度,自2012年以来,全市招拍挂出让土地52557.94亩,土地成交价款537.89亿元,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来年,该局十分注重地址遗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全市文旅产业发展。幅员1818平方千米的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不断提档升级。2014年公园启动世界地质公园创建工作,先后完成6大类11类16亚类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对160余处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建立数据库,投入1.49亿元完成地质遗迹保护工程130余项,新建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1个,地质遗迹标识1653处,科考步游道12条。2018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为世界第128家、中国第36家、四川省第3家世界地质公园,为光雾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奠定坚实基础,公园先后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四川省科普基地、四川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聚力推进民生实事,全力提升群众幸福感
  这两天,走进通江县民胜镇弯柏树村水山堡聚居点,绿水青山间,一幢幢独具特色的川东北民居矗立在人们的眼前,错落有致,分外亮眼。一幅具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山水田园画卷呈现眼前。不远处村民张道和家中,室内装修现代,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厨房通透明亮,干净整洁。“感谢国家实施的增减挂钩政策,将我们从那深山老林里搬了出来,我们现在也能住上2层楼房,出门种菜鞋子都不会弄脏。”据了解,依托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民胜镇弯柏树村共建4个聚居点,共拆除78套旧房,29户村民从原来的单家独户搬进了小别墅,复垦土地60.36亩。
  张道和是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受益人中的一个。十年来,该局抓住重大机遇,利用增减挂钩政策优势,统筹实施地灾避险搬迁、土地整治等涉农项目,积极撬动社会资本搞建设,充分发挥了增减挂钩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累计批准增减挂钩项目区覆盖了70%以上的行政村及85%以上的脱贫村,建成农民集中安置建新区2575个,新居4.4万余套,解决了22.3万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2016年至今,实现流转增减挂钩指标2.8062万亩,流转金额83.7045亿元,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段时间,在南江县侯家镇灵官村,地灾防治专职监测员姜政宏正在一遍又一遍的巡视着他的片区,查看山体有没有新的裂缝、移位等。“万一有地质灾害发生,我们就能第一时间发现,通知大家避险撤离,保护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姜政宏说。
  十年来,该局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决策部署,圆满完成了十八大以来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由5326处减少到1976处,净减少3350处,同时全面推进“搬治结合”,部署实施工程治理227处,排危除险684处,避险搬迁29371户。此外还建立健全“市、县、乡、村、组、点”六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开展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和应急处置综合防治工作,累计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演练2.1万余场次,参加人员77万余人次,开展主动避让1942次,转移群众37201人次,其中:成功避险35次,避免人员伤亡583人,避免财产损失9590余万元。
  2021年5月14日,一条“十年终于拿到了不动产权证书,政府为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朋友圈动态引得不少人的点赞。据了解,这是2021年全市范围内开展不动产登记办理重点问题集中治理取得的成果之一。截至目前,全市为195个“办证难”楼盘4.58万户群众颁发了不动产权证,解决了群众入户、上学、经商融资困难。
  自2016年在我市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以来,该局坚持以优质服务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服务水平为抓手,持续优化办事指南,精简申请材料,将83项不动产登记事项整合、优化为27项,整体速度从5个工作日压缩为0.5个工作日,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市共受理不动产登记业务61.26万件,颁发不动产证书55.28万本,帮助企业和群众融资1011.95亿元,协税护税21.42亿元,受到企业和群众广泛称赞。
  十年风雨阳光,十年筚路蓝缕。面向未来,巴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继续立足部门职能,充分发挥行业优势,聚焦“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提供有力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以最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陈俊吉 郑洲 黄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