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军事战争史-151》法国路易十四时代(二)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2-10-19 发布于上海

法国路易十四时代(二)

3.法荷战争(1672—1678年)

路易十四受此挫折之后,认为扩张的首要障碍是荷兰,必须先予以制服。因为荷兰不仅出面阻止他征服西属尼德兰,而且还有几个原因:第一,荷兰是距法国最近的一个有军事实力的国家,法国要扩张,首先要与其相碰。第二,荷兰人善经商,尽管在英荷战争中,荷兰让出了海上霸权,可是作为与法国一样的陆上国家,其商业规模竟超出法国许多。1660年时荷兰就有1万多艘商船,海员16.8万人,每年海运额价值10亿法郎,还有渔业可维持26万人的生活,年收入也有10亿法郎。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甚至也有很强的经济与军事实力。1669年它有150艘商船,40艘军舰,1万名陆军。所以,荷兰不仅强,而且富有,又是法国经济的竞争对手。第三,荷兰还是一个新教共和国,这也为信奉天主的路易十四所不能容忍。

于是路易决定先拆散三国同盟,孤立荷兰,再消灭它。1670年法国与复位的英王查理二世订立了"多佛条约"1672年又与瑞典订立了同样的条约。还与遥远的莱茵河畔的一些小国家,如科伦、明斯特等国分别订约。

16723月,法国对荷正式宣战。这一次,法国将英国拉在自己一边与荷作战,英国在海上对荷作战,是为"第三次英荷战争"。但由于英国国内人民反战,经费匮乏,16738月又在海战中被荷兰海军打败,于是在16742月,英荷单独媾和,退出战争。可是陆上的战事远未结束,主要由法国承担,并显示了法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其杰出的将领的卓越军事才能,创造了许多军事范例。

自对荷开战后,路易十四亲率13万大军,分3路发起进攻。开始时,法军避开了防守坚固的西属尼德兰,通过两个小盟国——科伦与明斯特,沿莱茵河迂回进军,直捣荷兰的心脏地带。这时的荷兰刚刚实行议会制,军事政策需要经过商人寡头们长时间的辩论方能确立,所以常常贻误战机。同时,战略又拙劣,把可以使用的2万陆军,分散去防守各地要塞,这使他们个个单独埃打,而纷纷投降,只剩下首都阿姆斯特丹。荷政府被迫准备割让马斯垂克及其他边防要地给法国,通往西属尼德兰的大门也打开。

然而路易十四不满足,拒绝了荷政府的请求,于是节外生枝地激起了荷兰的民族主义义愤,法国不得不强攻。路易十四的野心,又引起许多国家的恐惧,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勃兰登堡选帝侯、勃艮第选帝侯,及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在167289月间组织了一个反法同盟,支援荷兰。面对众敌,路易十四却不听部将的"集中优势兵力"的建议,而是分兵数处迎敌,想一举歼灭所有敌人。然而,尽管他的将士能征善战,但终因战略差错,各路皆无突出进展。但是他的将士们在作战中,对军事发展的贡献却是可以大书特书的。

1673629日,路易十四亲率4万法军攻克荷兰南部边境要塞马斯垂克,此要塞在当时是欧洲最坚固的要塞之一。而实际指挥攻城的则是法军工兵将领范邦元帅。他指挥法军在13天之内,就在要塞四周挖成一个迷宫式的露天堑壕,致使守军毫无办法。法军以微小的代价,攻下要塞。他创造了攻坚战术的杰出范例。

范邦只是一个穷地主的儿子,在农民中长大,使他始终保留着农民的外貌。17岁入伍当兵,路易十四发现了他的天才,不拘一格,将其不断提升。他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对军事工程尤感兴趣,关于攻城的科学,在欧洲大陆没有人赶得上他。

他的攻城战术是这样的:先切断要塞的外援,然后在敌炮火射程之外开挖,构筑第一道堑壕,以此为依托,再掘进第二条平行的堑壕。然后以此同样方式,渐次掘进更多的平行堑壕,直至要塞脚下,使要塞置于进攻火力的打击范围以内。平行壕之间挖掘锯齿形的壕沟以保持联系,特别是在敌人要塞炮火射程之内时,尤其需要这种形状的交通壕,以掩护掘进工兵及运输弹药的进攻士兵。

这种堑壕体系,使攻击者能在一条有掩蔽的交通线上,一直到达任意一个进攻要塞所需要的距离。然后把炮兵推进到第二平行壕,以炮火摧毁敌要塞的壁垒,并压制敌炮兵火力,以利士兵的冲锋。就在双方炮战之时,进攻者再由第三平行壕开始,挖掘坑道(可以是非露天的),通至要塞前的斜坡或外崖附近。于是再从后方调来精锐部队,准备冲锋,并在攻击目标的地区下面埋设地雷。

至此,攻城的预备工作完毕,攻城战斗也就达到高潮。进攻一方开始"先礼后兵",向敌方发出威胁与劝降。此时,如果守方了解自己的处境,并自认为守不住城池,就会束手就擒。但是假如守军自认为城池牢不可破,而负隅顽抗,攻方就将所埋置的地雷引爆,最大限度地摧毁要塞壁垒。这时埋伏在第三平行壕的精锐攻击部队则会乘势踏着残垣断壁、冒着硝烟,实施冲锋,逐一攻陷内城防守工事。最后,进攻部队发起总进攻,与守军展开肉搏。一般情况下,已失去城池惊魂未定的守军是难以招架士气正盛的进攻部队一浪高过一浪的打击的,最终进攻得手。

范邦指挥法军,凭此战术只用了13天,以微小的代价就夺得了欧洲最坚固的要塞之一,不仅创造了攻坚战的典范,也使他威名远扬。此役的攻城体系,也支配了以后150年的攻城战术。作为一个军事工程大师,在防御工程方面,范邦也有不凡的贡献。他设计了配备纵射炮火和支持步兵反攻的堡垒。

这些堡垒到法国大革命时仍在保卫着法国。他还组织了近代第一批穿军装的工兵部队,在执行攻坚行动和堡垒防御时发挥了显著作用,显示了它与其他基本兵种结合使用的重要性。

16741月,反法同盟扩大,首先是丹麦加入,而后日耳曼各诸侯国也纷纷加入,一度退出的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又重新参战。而这时法国的反荷盟友,却与荷等反法同盟媾和,退出战争。在这种形势下,路易十四退出荷兰,集中兵力,以对付西属尼德兰以及法国边境地带的日耳曼诸国。

就在同盟声势大振时,荷兰的领袖威廉(后来成为英国的国王)试图通过西属尼德兰进袭法国本土,于是双方在今比利时布鲁塞尔以南的西尼菲展开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战。

交战时,同盟军方面有6.5万人,但军队缺乏训练,素质比法军相差甚远;而迎击同盟军的法将康德,只有4.5万人。就在盟军行进之时,康德发觉威廉所统帅的同盟军似乎意只在行军,于是决定用自己一半的兵力,乘机在运动中偷袭。同盟军大乱,但恃其兵力优势,不久就重整阵容,激战至深夜。同盟军败走,死亡1万、伤1.5万、被俘0.5万,差不多损失了一半的部队,于是进军法国的计划也落空了。此役法军也有1万人伤亡。

这次大会战,伤亡比例如此之大,使人们开始反省这种会战形式,在军队造价昂贵的王朝战争年代,是否合算。因为在这样传统的会战中,士兵并排前进,到达打击敌人射程之内,按指挥官的口令停下来,开始射击。其实,这时自己也已处于敌人的射程之内了。所以,这种战斗只是双方的士兵大屠杀。待射击完毕,战场死尸狼藉,幸存的士兵还要踏着伙伴的尸体向前,用刺刀与敌进行肉搏战。经此一役,都伦的回避决战、注重运动迂回的战术,及范邦的减少伤亡的技术,被法军及其他欧洲军队采纳,于是进入了王朝战争时期的"有限战争""温和战争"时代。另外一个思潮是,人们在考虑用什么样的作战队形,才能减少伤亡,是横队?还是纵队?其实,在火器时代到来之后,尤其是火器的改进,火力加强之后,无论是横队,还是纵队,只要是密集的队形,就难免伤亡惨重。可是要彻底废除密集队形,却是不易的。因为它不仅有多年的传统,更是由于军队和战争的性质决定的。自民族国家形成以来,所有国家进行的战争皆为"王朝战争",其宗旨是为了王朝利益,尚未上升到民族军队进行民族战争的层次。因此,人民从军大多是把当兵作为谋生职业,为了军饷,或者是被强征当兵的。这种士兵很难自觉作战,视死如归,于是作战不坚决和开小差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而维持和供养一支17世纪末时期的军队,代价是昂贵的,君主们决不会容忍那种情况发生,于是以各种方式制约军队。而密集队形作战正适应了君主的这种需要,因为它能使士兵们互相依存、互相监督、相互壮胆鼓气,不致于避战和开小差。

西尼菲会战正暴露了这种矛盾。可是要根本解决这个矛盾。还是在出现了"民族战争"(如美国独立战争)以后的事。既然矛盾已摆出来,又不能从根本上立即解决,于是这时期的军事家们多奉行"间接战略""迂回战术""机动战术"。都伦和蒙特丘丘里两位将军就是著名的"机动战术"家。但他们在"法荷战争"中代表两个不同阵营,敌对作战。

蒙特丘丘里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位王公,16岁时到奥地利陆军服役,并终生服务于军旅。"三十年战争"期间,他在蒂利伯爵麾下任团长,与古斯塔夫作过战,后做了很长一个时期的战俘。在战俘生活中,他专心研究军事,著有《战争回忆录》,内容都是讨论战争的论文。他和法国的都伦将军二人都以机动作战著称。在二三十年的较量之中,二人都小心谨慎,遵循不受对方诱惑,而于不利势态之下被迫决战的原则。

1673年秋天,蒙特丘丘里率领同盟军2.5万人,前往荷兰,欲与荷军会师。法将都伦统兵2.3万人前去阻截。于是两位机动作战大师就在途中——巴伐利亚国土之上,表演了一场纯机动的比赛。蒙特丘丘里的目标是与荷兰军会师,但他首先却以相当优势的兵力把都伦吸引到莱因河畔,然后又突然渡河,紧接着是急行军,直奔法兰克福——法军的后方补给中心之一。法军痛苦地快速回防,并赶在了联军之前。蒙特丘丘里最初还假意从后面穷追猛赶,但他并未真的去进攻法兰克福,而是突然改变方向,直奔特利尔(今法国东部摩赛尔河畔)的另一部法军而去。都伦别无他法,只得驰援,尾随盟军身后追赶,然而当他赶到特利尔时,蒙特丘丘里已不在此处,而改向遥远的北方前进,到波昂去与荷兰军队会师去了。此时,都伦只能自叹鞭长莫及,不仅让二敌白白会合,而且失去了法国的小盟国波昂。蒙特丘丘里一仗都没有打,却得到机动学派追求的最佳目标。自北海到巴伐利亚,同盟国家已建立起连绵不断的战线。与法国结盟的两小国科伦和明斯特,也受此威胁而退出战争。相反,丹麦等日耳曼诸侯国大多受此鼓励而加入了反法同盟。

自从蒙特丘丘里漂亮地摆脱都伦追击,去与荷军会师后,都伦一直在法国东北部莱茵河一带作战,并连连战胜同盟军。1674年,法军决定性地占领了阿尔萨斯。这时,神圣罗马帝国再次调蒙特丘丘里到莱茵河战场,两位机动名将又再次相逢。

此度蒙特丘丘里的目标是收复阿尔萨斯。他仍是先机动作战,派同盟部队去威胁腓力斯堡(今德国西南,乌姆斯之南),此地有法军仓库物资。然而这次都伦并不急于去解救,而是也去威胁联盟军的补给中心——斯特拉斯堡。双方都机动了相当时候,但都很冷静、谨慎。可是都伦突然莫名其妙地将他的大军横渡莱茵河,并在河上架设浮桥,同时加强对两岸的控制。都伦的这一行动使蒙特丘丘里大惑不解,不知其意。鉴于自己的重任,不能不无视法军的这一可疑的重大行动,于是不得不追随法军而来。这正中了都伦的下怀,蒙特丘丘里犯了他两人都知道的大忌。从此后,联盟军开始跟着法军奔波,却总是迟了法军一步,而且始终弄不清法军的意图。2个多月后,这场机动比赛,都伦占了上风,居于主动地位,调动联盟军,使之疲惫不堪。

蒙特丘丘里终于按耐不住,开始拚命地实施夜袭,试图寻找决战之机,但每次都为有备的法军轻而易举地击退。1675726日,都伦再次将联盟军调动到赛斯巴哈(在斯特拉斯堡东方)附近的有利地势之处,使联盟军获胜或逃走的可能性极微,陷入了绝境。法军准备进行一场决定性的大会战。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第二天决战刚开始时,一发流弹击中都伦。一代名将就这样与普通士兵一样悄然离去。他一死,战局发生了变化。本无生望的联盟军,终于以极大的代价,将法军击退。但阿尔萨斯仍由法军控制着,不久蒙特丘丘里就退休了。

路易十四的敌人太多、太庞大了,他不可能将其一一击溃,加上柯尔柏报告说,战争已使法国财政濒于崩溃。于是1678年,路易十四与敌国分别议和,法军退出荷兰,换取其在以后保持中立的承诺。损失最大的是西班牙,除将西属尼德兰的一部让给法国之外,还割让了位于法国东部的西属领地弗兰斯.孔德给法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