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字,贵在积累与应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学习,坚持不懈。 1.文化自信。 文化,可喻之为河。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 文化,可喻之为山。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 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平凡英雄。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3.青春奋斗。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数,你流下的每一滴汗水,终将成为浇灌未来的雨露。 有人说,人年轻的时候很容易有梦想,但是当青春消失还能坚持梦想,才能叫做伟大。 用意义定义人生,以奋斗礼赞时间,这不仅是年轻人应有的追求,也是每一个与时代同行之人该有的姿态。
4.家国情怀。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国一体、家国同心,始终是每个人内心不变的家国情怀,始终是流淌于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始终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战胜困难的文明逻辑。 面对疫情,正是因为这样深厚的家国情怀,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
5.三牛精神。 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 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 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
6.德与才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做到“独善其身”,更要立志报效祖国、用实际行动服务人民、追求“宽仁大义”。 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最活跃、最富朝气,拥有开风气之先的力量。 广大青年坚持修身立德,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步台阶,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影响着一个时代的底色和基调。
7.脱贫攻坚。 “新愚公”李保国,35年扎根太行山,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燃灯校长”张桂梅,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把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 他们千方百计“拔穷根”,付出真情,带来感动,唤起“同心干”的心劲儿。 无数滴汗水,凝结成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数字;一双双手臂,托举起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8.工匠精神。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 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地付出。 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 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9.创新创造。 青春,意味着无限可能,内含着创新创造伟力。 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扎根中国大地,新时代青年正以刻苦学习本领、大胆创新创造的奋进之姿,肩负起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
10.美育。 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 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
最后:希望你兴致盎然地与世界交手,一直走在充满鲜花的道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