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安说印|简谈篆刻之篆法

 石安说 2022-10-19 发布于上海

简谈篆刻之篆法
文/石安

篆刻是篆与刻结合的艺术。我们谈篆刻技法,主要谈篆法、章法和刀法三个方面。其中篆法是篆刻的基础,篆刻文字既要符合篆体的结构规范,又要契合篆刻载体——印章形制的表现特点,这是学习篆刻的重要前提。

在石安看来,学习篆刻时,务必先通篆法,就象学习书法时须先懂字法一样的道理。清代冯承辉《印学管见》中谈到篆印时说“先观其结字,然后观其刀法”。明代篆刻家金光先认为,“刻印必先明笔法而后论刀法。今人妄为增损,不知汉印法。平正方直,繁为损,减则增,此为笔法。笔法既得,后以刀法运之,斫轮削鐻,知巧视其他人,不可以口传也。”历代以来,“先明笔法后论刀法”、“先通六书后论章法”的冶印思想一直被篆刻界所推崇。我们平时常说“篆刻者,七分篆三分刻”,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么,怎样掌握篆法?篆刻时在篆法方面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我们知道,篆刻的主体文字是篆书,所以对篆书的认知能力就成为篆刻的基础要求。明代篆刻大家何震说,“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

对字法而言,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汉字构成方法。而于篆刻一域,则是指篆书的构成方法。

不懂篆书的篆刻家,由于缺乏对文字本源的认知,篆刻时往往只是求其形,或者依着前人的篆字模样依样画葫芦,若于创作,则易因对字法认知不足而出现想当然的错字、别字而令人贻笑大方。深入地看,对于印章字法,因只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则往往无法很好地呈现字印作中字的丰富神采,所刻作品易失笔意和僵化枯燥。

所谓篆刻,先篆而后刻。所以学习篆刻,当以篆书为基础功课,在追求刀法精进同时,预先或者同时学习篆书是必要的。尤其对于更加追求篆刻艺术性表现的当下,刀笔相融被视为必不可缺的重要能力,“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文人篆印理念更是影响深远,从书法或篆法着手探索自己独特印风被许多近当代篆刻者所采用。

就篆书字体而言,可分为大篆、小篆、缪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等。按时代分,可以秦代为分水岭,秦统一中国以前的篆书我们通常归到大篆一类,秦代李斯的“斯篆”被视为小篆的标准体。而缪篆则被篆刻界单独归为一类。到了汉代,因印章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主要适应印章形制为目的的摹印篆(后发展成缪篆)——某种程度上讲,缪篆只是篆书书体的一个旁支。从书法角度,篆书主要分成大篆和小篆两类书体。

既然如此强调篆书对篆刻的重要性,是否意味着学会篆书就掌握了篆法要义呢?事实不是这样的。篆刻所用篆书和书法上的篆书既有一脉相承之处,同样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由于印章形式的特殊性,刻印以刀代笔,用刻刀(硬笔,或称铁笔)在尺寸较小的印章上刻制,而篆书是用毛笔(软笔)在尺寸较大的宣纸上书写。因为书写介质的不同而对篆字的表现手法要求有所不同。

如何在印章方寸之地完美地表现出篆字之美,正是篆刻中谈篆法的关键所在。

谈篆刻的篆法,首先是谈用在印章中的篆字是否符合篆书的本义(即篆字是否正确),其次是其结体构成是否合理(比如笔画增减、挪让、异化等等)——这是篆刻的篆书与书法的篆书关联最为紧密的地方——这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缪篆成为更适合印章的篆体的重要原因。而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朝廷篆法的丰富变化,对于既工整平正,又能在方寸之间对笔画做巧妙变化处理,从而形成独特的印章之美,这在汉印上有着取之不尽的灵感和营养——既追求工整平正又富于巧思变化是汉印对篆法的巨大贡献,“先求平正,复追险绝,再归平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学习篆刻以汉印为根基的原因。

明代周公谨有言:“凡笔之害有三:闻而不博,笔无渊源,一害也;偏旁点画,凑合成字,二害也;经营位置,疏密不称,三害也。”

判断篆刻所设计的篆字是否符合篆书本义,除了需要熟悉各体篆书以外(这是为什么要一直强调学习篆刻同时必须熟悉篆书的原因),有一种简易的方法是手头常备《说文解字》之类的参考工具书,以便自己在不能确定所写篆字的篆法是否正确时及时查阅,做到有本可依。而当下更流行的是通过手机上一些书法或篆刻APP来更简便地查证——即使如此,仍需篆刻者要培养自己慧眼识字的能力。

讲到这里,延展聊聊《说文解字》。汉代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是篆刻史上的重要典著,并为后人学习和掌握篆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依据。元代吾丘衍从学习篆书角度提出“《说文》为根本”的主张。但因时代所限,他并未明确提出说明《说文》和篆印之间的关系。

“说文篆刻自分驰”,石安习印过程中,在遇到无法确定篆字字法尤其以书入印的篆字字法模糊不清或不确定的情况下会以《说文解字》为范本进行查阅,就缪篆入印而言,另一本名为《汉印分韵》的参考书则更加直接些。此外还有象元代应在编撰的《篆法点画辨诀》等等亦可作为参考。而书店有卖的《篆刻字典》则对于刻印来说又更加直接,是直接收录了从汉印到流派篆刻家对某个篆字的刻法,是一本不错和实用的篆字查阅工具书。

当然,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上的APP让我们查询起来更加简单便捷。象金石印坊的“在线字典”也不很不错的工具(里面包含《篆刻字典》《汉典》《说文解字》《字源》等等都是查询和了解篆刻文字乃至古文字不错的工具),而象“以观书法”一类的APP同样有类似的功能,虽然分得不那么细,呈现也相对粗略一些,但仍不失为可用的参考工具之一。

当然在运用篆法时,也不能一味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工具书上的东西。真正的篆刻艺术讲究变化和个性。因而如何融会贯通,化为己用,对篆刻实践中进行巧妙的篆法变化,是致力于篆刻创作者需要精进和认真考虑的问题。
石安以为,就篆书在篆刻上的运用,明清以来的流派篆刻家的篆法处理是非常值得称道和借鉴参考的。尤其是邓石如以降,象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等,甚至包括浙派诸家,他们在篆书上的浓厚功底,以及致力于篆印思想的革新和实践,都使得他们在篆法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付诸实践。比如丁敬对篆字笔画增减和异化的处理,赵之谦的印外求印,吴昌硕的石鼓文入印等等。近当代许多优秀的现代篆刻家更是在书印结合尤其篆法表现上力尽其能,寻求更加完美的融合和丰富的展现,基本上都是值得学习的。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