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投降后,在中国东北留下十万日本女性,她们的命运如何?

 茂林之家 2022-10-19 发布于湖南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日本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主甲板。

在各国代表的以及军舰海兵们的注视下,日本外相重光葵与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表情复杂地走向签字台,代表日本天皇、政府与陆军一字一顿地写下姓名。

每一条笔画,都勾勒着日本近代以来的历史,有高光,有龌龊,字迹背后是无数受日本侵略、压迫、侮辱的各国人民构成的尸山血海。

为了这一刻,我们付出太多太多,等待太久太久。

战争结束,侵华日军灰溜溜地回到故土,用余生为他们的业障赎罪。

但就在他们一走了之的同时,在中国东北,却有十万日本女性被遗忘在异国他乡,对如今发生的一切无所适从。

为何中国东北会滞留十万日本女性?她们又将何去何从?一切还得从日军侵华之初说起。

萦绕日本千年的大陆情结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中国隔壁这位岛国邻居,从老祖宗开始就没消停过,每时每刻都在打着大陆领土的主意。

唐朝时期的白江口海战,明朝时丰臣秀吉的“三国合一”(即日本征服朝鲜、大明,令三国合一),再到二战时期“八紘一宇”(意为天下一家),无一不彰显着日本的野心。

而日本之所以对大陆领土如此狂热与执着,与日本四岛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地震带环绕的日本

日本岛恰好处于板块交界处,被地震带环绕,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对于日本人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在逐渐适应的同时,也催生了其对大陆领土的渴望。

好巧不巧,尽管日本人的侵略性拉满,但他的邻居却是泱泱华夏,光凭日本这一弹丸之地,面对中国简直是蚍蜉撼树,被古代中国收拾得明明白白。

直到近代,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日本恰好处于明治维新后的上升期,抢得先机的日本才侥幸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胜过中国,并通过《马关条约》从中国身上掠夺资源。

从这以后,日本鬼子便彻底不装了,凡是能够攫取在华利益的“活动”,他们便没有不插手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二十一条”的签订,日本鬼子的狼子野心在昭昭烈日下显露无遗。

侵华日军

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以南满铁路被炸毁为借口,向东三省发动袭击。

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正式崛起的起点,也是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三省不到半年内沦陷。

随后,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政府,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东北日据时期。

三千多万东北同胞背负着亡国奴的身份,在家乡过着四等公民的生活。

占据东北仅仅是日本侵华计划的一部分,其侵略计划才刚刚展露冰山一角。

中国东北在地理位置上与日本离得最近,自然是日本侵略的首要目标。

从《马关条约》中割让辽东半岛便可看出,日本渴望在东北得到一块立足之地。

而在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中,为了抢夺在华利益,欧洲最大陆军国沙俄与亚洲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大打出手,双方总计派出200万军队在东北交战。

当两国士兵在前线浴血奋战,两国人民在后方呐喊助威时,却极少有人注意到,这场战争发生在中国领土。

作为一个诗书传世的泱泱大国,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如今却坐视他国践踏自家领土主权却无能为力,令人痛心不已。

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获胜结束,不过日本也因此付出巨大牺牲。

中国东北的巨大诱惑,因付出惨痛代价而滋生的情感,种种因素使得“中国东北情结”渗透进日本政客的骨髓与血液之中,使得他们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甚至愿意将其与日本四岛等同,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建设。

1932年12月8日,掌控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制定了《开发满蒙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要在东北大力发展重工业,使东北成为日军进一步侵华行动的后勤基地。

1945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后,苏军惊人地发现,他们想象中被日本鬼子糟蹋成千里荒芜的中国东北,居然已经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工业设施一应俱全。

其规模达到什么程度呢?在苏军把日本绝大多数生产设备搬回西伯利亚后,新中国仍能将东北设为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地,并在短期内使国内工业水平突飞猛进,足见日本人对东北的投入。

皇民化与移民之殇

通过投资东北,实现对东北的经济控制,仅仅只是计划的一部分。

毕竟世代生活在东北的中国人民,尽管故土沦陷,但无论是血脉还是精神,他们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国人。

只要他们一息尚存,东北的抗日活动便不可能停歇。

日本侵占下的中国东北

既然要将东北彻底化为日本国土,日本鬼子自然是有备而来。

早在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为了实现对朝鲜半岛的绝对统治,在推行武力镇压的同时,还有一套“皇民化”政策同步推进。

所谓“皇民化”,便是通过抹杀朝鲜本土文化、历史的前提下,将日本文化强行向朝鲜人民输出,最终达到朝鲜半岛文化换血的目的,令朝鲜民族的后代彻底将自己当作日本人,当作天皇的子民,其用心险恶令人毛骨悚然。

而这一政策,随着日本占据东三省,也蔓延至中国境内,甚至在全面战争打响以后,逐渐向中国内陆推广。

首先,将中国教师逐出学校,将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课程一律取缔,禁绝中华文化传承的同时,将日本文化引入课堂,由日本教师统一授课。

例如日本占领北平后,北大、清华等高校都被迫停止授课,师生集体南迁,偌大的一座千年古都,除了西方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外,居然找不到一位中国先生,实是民族之殇。

其次,就是逐步取缔汉语,查禁汉文书刊杂志,统一使用日语,并灌输日本武士道精神以及“忠于天皇”的思想。

如果日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还会组织群众进行游行庆祝,并发放食物奖励游行行为,软化普通百姓的态度。

除此之外,还鼓励本土居民改日本名,将本土信仰改成日本神道教等等。

不得不说,日本人这招实在歹毒,倘若这项政策往后推行四五十年,当老一辈接受正统中国教育的中国人逐渐逝去,新一代年轻人恐怕会全盘皇民化,后果不堪设想。

通过一系列措施完成对东北社会的改造,只是为最后一步作铺垫——移民,令日本国民在东北繁衍生息。

这既能缓解国内人口压力,还能将日本的血脉种子在此播撒,可谓是一举多得。

1936年5月11日,日本关东军正式提出《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计划》,计划用20年时间移民100万户,500万日本人至伪满洲国。

但实际上,所谓移民开拓,不过是日本法西斯的一厢情愿。

移民方案在日本国内发布后,响应者寥寥无几。哪怕日本政府将东北描述成水草丰美之地,地产资源如何如何丰富,可背井离乡的代价极少有人能够接受。

比起远在异国他乡的“人间天堂”,他们更愿意坚守家乡的一亩三分地。

见移民方案无法打动国民,日本政府立刻展现出无赖嘴脸,他们以军国主义式强制措施,辅以铺天盖地的欺骗性宣传,专门针对国内那些贫困农民。

来到中国的日本女性

在政府的忽悠下,大量失去土地的贫困农民抱着侥幸心理,坐上日本帝国主义移民的战车,希冀着从“土地饥饿”中解脱。

除此之外,当权者对青少年也不放过。

他们组建起名为“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的开拓团,将名额分摊给各个行政区,要求地方政府无论是坑蒙拐骗还是武力征召,一定要筹齐指定人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的行为变本加厉,将青年团的年龄要求降低至14-15岁。

将不谙世事的少年人作为薪材,只为燃烧他们侵略的火焰,所作所为令人发指。

开拓团到达东北,许多人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而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较差,许多人因此卧病在床得不到治疗,纷纷要求退团。

骚乱、纠纷、镇压等等暴力事件在开拓地中层出不穷,所谓移民已成乱局。

开拓团的日本儿童

君子国的包容

在痛苦与混乱中,日本移民的悲剧已持续数年,他们无时无刻不想念故乡的生活。

前线的战况,无论是捷报频传还是节节败退,对他们来说都已经无关紧要。

煎熬着煎熬着,二战已经接近尾声,随着欧洲战场落下帷幕,法西斯势力中只剩下日本在负隅顽抗。

而日本天皇居然又提出“一亿玉碎”的口号,号召全体国民投入战争。

于是,美苏等国联手向日本发起进攻,158万苏军进攻盘踞中国东北的关东军,70万日军被一举歼灭。

中国东北终于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日据时期,百姓们得以从压迫中解脱。

我们解放军一向是优待俘虏,但苏军却没有这样的传统,对待这帮无恶不作的日本战犯,苏军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他们抓了60万日本战俘带回西伯利亚,对其进行“劳动改造”,让他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挖煤、伐木、修建铁路。

苏军

据说第一年便有6万战俘在改造过程中死去,可谓是罪有应得。

而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刻,普通移民们也成为日本政府的弃子。

自身难保的日本政府既要面对高额的战争赔偿,还要处理美军军事占领日本四岛的相关问题,此时已经忙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侨民们的死活。

再说,撤侨又要出钱出力,并为国内带来一批满怀怨气的无业游民,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自私的日本政客们根本懒得去解决。

他们只能装作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把问题丢给中苏等国去搞定。

最后,在美、苏、中共、国民党三国四方的磋商下,决定无视日本政府摆烂的态度,将撤侨进行到底。

从1946年至1948年,借由辽宁葫芦岛港,将愿意归国的日军日俘总计105万人遣送回国。

日本撤侨纪念碑

饶是如此,尚有近50万日本侨民留在中国不愿回国。

他们之中的男性,大多在战争中落下终身残疾,无力再进行长途跋涉。

况且,他们回到日本后,面对的也是一无所有的局面,不如留在中国,通过干一些体力活维持生活。

而女性面临的局面则要复杂得多,当初苏军进驻东北时,曾大规模抓捕日本女子充当军妓。

这种情况已经属于过激行为,自然不可提倡,但为了避免被苏军逮捕,一些日本女性选择与当地的中国男子结婚,以逃过灭顶之灾。

还有一些女性则与那些伤残男子一样,回国之后无依无靠,况且美军占领的日本比苏军好不到哪去,到头来还是落得个流浪街头的下场。

所以,她们索性也留在东北。

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还不时要受到当地人的冷眼,这使她们不得不寻求靠山,于是她们开始请求东北男人能够收留她们。

作为传承千年的君子之国,秉持着宽大为怀的传统美德,不少东北光棍选择接纳日本女人为妻,与她们组建家庭,为她们提供栖身之所。

至今,不少东北家庭中,都有一位日本姥姥。

在几十年的文化环境熏陶下,她们说汉语写汉字,吃着小鸡炖蘑菇,与寻常东北老太太一般无二,从此同化在中华血脉中。

据统计,因各种原因留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女性,大抵上在10万至11万之间。

她们的一生普通又不平凡,祖国的残酷与不作为,令她们在豆蔻年华流离失所。

但幸运的是,她们来到了人情味十足的中国,得以在飘零半生后享受岁月静好。

毛主席曾说:“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败类。

在情感与立场上,日本移民与中国人民是一致的,他们同样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所以对于这些日本移民的遭遇我们应该予以同情,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帮助。

而对待那些鼓吹战争,至今仍不悔改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我们则应枕戈以待,警钟长鸣!

参考文献

[1]:《近十年关于日本在中国东北移民研究综述》 J 沈建刚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哈尔滨学院学报

[2]:《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 J 马玉良,孔艳波 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日本研究

[3]:《如何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重工业建设"》 J 张卫东,苏平 安徽师范大学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4]:《日本"中国东北情结"的原因简析》 J 覃敏健 广西民族学院 理论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