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推荐 || 杨海挺:《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实验》

 颐源书屋 2022-10-19 发布于云南
图片
总序/

李铁映

在胡绳同志倡导和主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组成编委会,从全国每年毕业并通过答辩的社会科学博士论文中遴选优秀者纳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项工作已持续了12年。这12年所出版的论文,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科学各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水平,较好地实现了本文库编辑出版的初衷。
编辑出版博士文库,既是培养社会科学各学科学术带头人的有效举措,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积累,很有意义。在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之前,我就曾饶有兴趣地看过文库中的部分论文,到社科院以后,也一直关注和支持文库的出版。新旧世纪之交,原编委会主任胡绳同志仙逝,社科院希望我主持文库编委会的工作,我同意了。社会科学博士都是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社科学者是我们社会科学的未来,我们有责任支持他们更快地成长。
每一个时代总有属于它们自己的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研究带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希望包括博士在内的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密切关注、深入研究21世纪初中国面临的重大时代问题。离开了时代性,脱离了社会潮流,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就要受到影响。我是鼓励青年人成名成家的,这是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但问题在于,什么是名呢?名,就是他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如果没有得到社会、人民的承认,他的价值又表现在哪里呢?所以说,价值就在于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回答和解决。一旦回答了时代性的重大问题,就必然会对社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你也因此而实现了你的价值。在这方面年轻的博士有很大的优势:精力旺盛,思想敏捷,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但青年学者要多向老一辈学者学习,博士尤其要很好地向导师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优势,研究重大问题,就有可能出好的成果,实现自己的价值。过去12年入选文库的论文,也说明了这一点。
什么是当前时代的重大问题呢?纵观当今世界,无外乎两种社会制度,一种是资本主义制度,一种是社会主义制度。所有的世界观问题、政治问题、理论问题都离不开对这两大制度的基本看法。对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学者都有很多的研究和论述;对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学者也有过很多研究和论述。面对这些众说纷的思潮和学说,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从基本倾向看,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政治家论证的是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长期存在的“必然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当然要向世界、向社会讲清楚,中国坚持走自己的路一定能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一定能通过社会主义来实现全面的振兴。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用自己的理论来解决,让外国人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是行不通的。也许有的同志会说,马克思主义也是外来的。但是,要知道,马克思主义只是在中国化了以后才解决中国的问题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同样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教条主义是不行的,东教条不行,西教条也不行,什么教条都不行。把学问、理论当教条,本身就是反科学的。
在21世纪,人类所面对的最重大的问题仍然是两大制度问题:这两大制度的前途、命运如何?资本主义会如何变化?社会主义怎么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么发展?中国学者无论是研究资本主义,还是研究社会主义,最终总是要落脚到解决中国的现实与未来问题。我看中国的未来就是如何保持长期的稳定和发展。只要能长期稳定,就能长期发展;只要能长期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能实现。
什么是21世纪的重大理论问题?我看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我们的理论是为中国的发展服务的,绝不是相反。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切不发展的、僵化的东西都是坚持不住的,也不可能坚持住。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随着实践,随着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真理,也没有包揽一切答案。它所提供给我们的,更多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是立场,是方法。我们必须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来认识社会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年轻的社会科学博士们要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己任,在这方面多出精品力作。我们将优先出版这种成果。
2001年8月8日于北戴河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编辑委员会

主任:李铁映
副主任:汝信 江蓝生 陈佳贵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洛林 王家福  王缉思  冯广裕 任继愈  江蓝生  汝信  刘庆柱  刘树成  李茂生  李铁映  杨义  何秉孟  邹东涛  余永定  沈家煊  张树相  陈佳贵  陈祖武  武寅  郝时远  信春鹰  黄宝生  黄浩涛

总编辑:赵剑英
学术秘书:冯广裕

图片
序/陆韧

2007年末,我们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历史时期滇池流域人地关系及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课题申报论证时,沮丧地发现清末以前历史文献对滇池的相关文字记载不足5万字,完全不能支撑研究。这时张轲风博士有幸检索到十余篇民国时期滇池流域的地理学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阅读这批文献后,我们突然发现全是西南联大学者所为,是滇池流域的第一次科学的地理学考察和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正在云南大学历史学基地班念大三的海挺发现了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的相关资料,其人口普查和户籍管理研究的区域正好与滇池流域的范围和西南联大地理调查区域完全吻合。随后8年,借助历史文献、考古和西南联大相关资料,我们完成了课题并出版了《历史时期滇池流域人地关系及生态环境演变研究》专著,获云南省第二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9年) 一等奖。海挺完成了他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业,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实验》获2017年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成为本书的研究基础。我们是在追寻西南联大国情普查研究的国家情怀、治学精神中得到启迪而前行的。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国情,是指某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国情是民族复兴、国家建设的根本依据。传统农业时代,土地(耕地)与人口是历代王朝实施“掌土治民”国家管理必须掌握的基本国情,编民籍户、寸土尺地入版籍、鱼鳞图册等相关制度的演进,反映了传统帝制时代掌握途径。归结起来,人口、地理(包括国土面积、地表自然、人文地理和地质矿产)为国情的核心要素。

辛亥革命后,国情认知进入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社会科学结合的新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轰轰烈烈的社会调查运动将传统的编民籍户推进到与人口相关的社会状况全面调研阶段,知识界对人口与国家、人口与社会生计、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都有了深化认识。中国的近代地理学是在引进欧美的近代地理学基础上,将传统的“方舆之学” 向中国现代地理学科建构及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地理考察、现代地图绘制推进。而国情普查的重要性、紧迫性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由西南联大给予特别的关注,并以驻地昆明为实验场,开启了地理、人口国情普查的科学预研和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擘画新中国7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蓝图,都依据于1953年以来我国进行的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13—2015年国务院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获得的翔实数据。正如《宁吉喆出席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动员视频会议并讲话》中所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意义重大,这是在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发展进入重要转折期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亦如《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指出的“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全国人口普查和地理国情普查均被国家定义为“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在国情普查认识提升、方法探寻和实验实践过程中,西南联大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梅贻琦《云南省户籍示范工作报告》谈到了对国情普查的认识:“国情是多方面的”,“总括起来却又不出两种基本的东西,一是人,一是物”。“人”即人口国情,不只是人口数字,还包括人口构成的民族、社会家庭和人口教育等一系列人口质量相关要素;“物”则是国家地理空间紧密相连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和特点的总和,包括了地表的地理环境和地下的自然资源。国情普查是复杂的跨学科系统工程,单一学科难以承担。在梅贻琦主导下,西南联大的国情普查由“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 两个多学科交叉团队来承担,涉及地理学、地质学、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反映西南联大对国情内涵复杂多样性的充分认识。海挺的研究突破了以学科学派为主的学术史叙事窠臼,以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两个教研机构为研究对象,以独到的视角和扎实的史料,总结和彰显了西南联大学人超越学科与学派路径的国情普查实验成就,揭示了其成就在中国现代地理学、人口学等学科建构中的重要意义,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研究。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的国情普查涉及地质考察和地理调查两个领域,由于学科的局限,我们无力评述地质学考察的成就。但是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66名毕业生,走出了22位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1位工程院院士,还有曾为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教授的赵九章荣获“两弹一星元勋”,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教育奇迹。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注重实践教学,重视野外实习和实践环节,系里规定每位学生必须进行3次以上的野外实习方可做论文,形成独特的实践教学体系,爱国奉献精神根植于师生心中。该系地质学与气象学因院士群体而璀璨夺目,地理学则因20世纪50—70年代特殊的因素,学术界少有论及。海挺的研究弥补了这一缺憾,揭示了西南联大地理学的贡献主要反映在地理国情普查方面:一是以张印堂教授1939年为期半年进行的边疆经济地理调查成果《滇西经济地理》,从国家危亡的高度论证边疆与国家的关系;二是紧跟国际地理学前沿,开创中国土地利用调查研究与实践。土地利用与国家建设规划密切相关,是地理国情普查的初级阶段;鲍觉民从英国留学回来,受聘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任教,他将留学英国期间师从土地利用研究的开创者斯坦普教授学习到的土地利用研究方法,迅速运用到以滇池流域实验场的地理国情调查实践之中,联大地理学师生的《云南省呈贡县落龙河区土地利用初步调查报告》《昆明银汁河区的灌溉及土地利用》《云南滇池区域之土地利用》等成为我国最早的土地利用研究成果。还有王云亭、冯绳武、李孝芳、黄秉成等的十余篇滇池流域湖泊、盆地、丘陵、山脉多种地貌的地理调查报告或毕业论文。梅贻琦校长曾为学生王云亭南郊湖滨地理调查,专门致函昆明市政府要求给予协助。在野外考察和实践教学中,增强了师生的国家情怀和报国志向,形成西南联大地理学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海挺的研究印证了汪曾祺《师友故人忆念中·地质系同学》所记“他们充分认识到他们的工作对于国家的意义,一般说来,他们的祖国意识比别的系的同学更强烈,更实在”。这是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的气质,这种气质在西南联大开启,在参与国情普查的实践中历练,在新中国的建设中传承光大。

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是西南联大5个应用型特种研究所中唯一的社会科学研究所,专为人口国情普查实验而组建。海挺的研究系统而细致。虽然该所的人口普查只涉及昆明市呈贡一县,人事登记试验只在呈贡、昆阳两县展开,云南环湖市县户籍示范在滇池流域的昆明县、昆阳县、晋宁县、昆明市进行,相较全国国土面积和人口数,既狭蹙又少。但这却是抗日战争艰难环境下,为战后全国科学人口普查和人口管理制度建构的前瞻性预研,不仅是静态的人口普查,而且包含了人口的动态追踪和区域户籍管理的总体实验,国家胸怀与气魄在国情普查所的活动和成就中展现无遗。

梅贻琦校长说,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工作的目的是,“一旦抗战结束,建国的事业一旦发轫,国家鉴于这种研究的尚非徒劳无功,加以采纳,实行通国普查”。所长陈达教授说,国情普查所以对于国情有适当的认识,并将研究结果贡献于社会,其工作“从一县或一市起,然后推广至一省,最后而至全国”。著名的社会调查专家、国情普查研究所调查组组长李景汉说:我与社会调查结缘将近二十年了,对于社会调查的意义,“尤为重要者是根据可靠的研究结果,更进一步拟定社会建设计划及实施之具体方案”。“现在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就是按照这几个原则正在云南从事实验种种国情普查的工作”,由调查而研究,由研究而实验,由实验而推广,才是最有效、最经济、最合理的建设途径。正如梅贻琦所言,国情普查是为未来全面启动国家建设做准备。而且,国情普查所成果“一部分是数字,一部分是方法,一部分是和国内外其他研究的比较”,也将成为学术上最坚实的国情资料和方法论探索,从而惠及多个学科的发展。

事实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情普查研究所统计组组长、经济系统计学家戴世光结合西南联大国情普查实验,对1953年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进行了理论和统计方法的科学总结,参与指导了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等。他作为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的顾问前去昆明指导云南省的人口普查工作,此后与云南大学教授陈旭光等合著《1942—1982年昆明环湖县区人口的变动与发展:一个城乡社区的人口学研究》,不仅充分利用了西南联大国情普查研究所的宝贵资料,更精辟地比较分析了40 余年来昆明市人口的城乡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对于丰富和发展人口学、解决实践中的人口现代化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海挺与张轲风博士用10年之功,在国家档案馆、各大图书馆和民国各类期刊中钩沉爬梳,将那些大部分尚未正式出版的毁损严重、纸张发黄、字迹漫漶刻印、油印乃至手抄调查报告一一收集、整理、校勘,完成了《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人口资料汇编》和《西南联大云南地理调查资料汇编》,总计120余万字,也将随即出版。海挺优秀博士论文和皇皇百余万字的西南联大国情普查原始资料,相互印证、相得益彰,联大之学风得以传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中国人民大学夏明方教授、云南省图书馆的钱秉毅博士和云南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的硕士生魏万平、刘园、曹洪刚等的无私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今天云南大学新校区所在的呈贡大学城,正是让80岁高龄的戴世光教授魂牵梦萦的国情普查研究所人口普查勘踏的呈贡百余个村落之地, 他们携一管毛笔、一个小墨盒、一袋普字签、一洋火盒的浆糊、一束调查表入户普查的身影,陈达、李景汉、戴世光等教授在苍松翠柏掩映下的呈贡文庙与日本敌机隆隆声中夜以继日工作的场景,是这些“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 对匹夫有责的国家情怀、严谨务实的学风以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精神的践行与体现,这种精神必将在这片热土上得到继承和传扬。

2021年11月7日

于昆明呈贡大学城天水嘉园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杨海挺,历史学博士,副编审,《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民国学术史、编辑出版学。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一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三项。邮箱:yanght@chd.edu.cn,欢迎研讨。

图片
内容简介
图片
地理与人口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本文对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地理学组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师生在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实验的实证研究,目的在于补充学术界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现代科学研究关注的不足,对西南联大现代学术贡献解析的缺失,以及云南在近现代学术发展重要地位的忽视,实现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云南进行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的综合研究。
上编以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地理学组师生为中心,对学者们的学术背景,及师生们在滇西经济地理与环滇池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查的起因、经过与成果进行细致的梳理分析,得出以下重要观点:第一,民国时期的地理国情调查方法,在地理学组师生的地理调查实践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近代国际前沿的经济地理与土地利用调查方法在地理国情研究中开始运用和推广。第二,中国地理学学科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显著发展,张印堂滇西经济地理的调查使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关注边疆地理问题,出现注重小范围、精细化研究发展趋势,鲍觉民组织的环滇池区域土地利用调查是地区性土地利用调查系统研究的范例,是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研究的经典。第三,云南近代地理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西南联大地理学组师生为代表的学术界对云南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奠定了云南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第四,中国当代著名的一大批地理学家张景哲、孙承烈、黄秉成等,其学术生涯便是在云南的地理调查中奠基。第五,西南联大地理学组师生的实验研究中,为中国近代的地理国情研究提供了科学又丰富的地理资料。
下编是对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的论述,从陈达、李景汉、戴世光三位负责人的学术背景出发,对呈贡县人口普查、呈贡县昆阳县户籍及人事登记、环滇池三县一市(昆明县、昆阳县、晋宁县、昆明市)户籍示范等诸项工作进行完整解析。历史以来的人口国情研究,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实现重大突破:第一,国情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主要是实验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口普查、户籍及人事登记,在内容与步骤、统计方法等方面,成为1940年代民国政府拟订1950年全国人口普查方案与制订普查法规的标准。第二,国情研究数据的科学化,民国时期中国国情研究中曾出现社会调查运动,尽管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亦不乏泛泛而谈的空洞叙述,国情普查研究所在环滇池区域的人口国情调查研究,不仅把因抗战中断的社会调查活动传承下来,更倡导了科学的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风气,为近代中国国情研究提供了诸多科学的资料。国情普查研究所以环滇池区域作为对象,在这些国情研究的实验中,推动了社会学、人口学、统计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相关领域专家,在师承、学术组织与研究理念和成果等方面形成稳定的“文庙学派”,为抗战时期社会学中国化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在民国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政府机关与学术界人士在抗战救国的感召下,对中国国情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但学术界长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情调查研究缺乏关注,对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学术领域内国情调查实验的工作与贡献亦缺乏深入全面的探索。鉴于地理与人口调查在国情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时代背景,全面论证西南联大学者所做的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实验在国情研究与现代学术发展中的成就和地位。

专家推荐

01

本书将尘封多年的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国情调查实验发掘出来,通过潜心探寻,钩沉稽考,发微抉隐,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认真整理,细致分析、深入考究,展现西南联大师生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心怀天下的民族情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贴合的社会意义。本书令人深切地感受到:新一代学人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奋力创新的风骨,西南联大的学风不会成为遥远的绝响。——云南大学 林超民

02

西南联大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精神符号和学术共同体,一直以来颇受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书独辟蹊径,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充分发掘一手档案文献,聚焦西南联大的学者群体,通过对他们在环滇池地区和滇西地区地理调查和人口调查的梳理,着重探讨西南联大在抗日战争时期加强国情调查研究,推动近代学术发展和学科建构等方面的重大贡献。作者无论在资料的使用、论述的深度、观点的创新,还是结论的突破等方面,都较前人的研究有很大的推进。这不仅是对西南联大研究的深化和拓展,也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开拓性成果。——广西师范大学 陈国保

03

西南联大一直是现代学术史关注的热点,然而,多数目光投注在学术掌故、机构设置或学术人物之上。该著述突破了读史怡情的叙事模式,以西南联大学人“国情调查”及其实践为研究中心,并将之置入近代社会发展洪流之中,为读者展示了现代学术成长的关键时刻和关键作用,充分彰显了西南联大学人在现代学科体系建设上的科学贡献,以及服务现实、胸怀国家、科学报国的学术自觉和国家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云南大学 张轲风

目录


导 论
第一节 国情调查是认识国情的根本方法
第二节 相关问题学术综述
第三节 研究范围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上编  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地理国情调查实验

第一章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和地理学组总论

第一节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的组成
第二节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地理学组的教师构成
第三节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的学生
第四节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地理学组的教学与科研活动

第二章 西南联大环滇池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查实验

第一节 银汁河区的土地利用调查实验
第二节 洛龙河区的土地利用调查
第三节 滇池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查实验

第三章 西南联大的滇西经济地理调查实验

第一节 张印堂主持的滇西经济地理调查
第二节 对滇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认识的深化
第三节 张印堂对滇西经济的调查与规划
第四节 张印堂滇西经济地理调查的贡献

第四章 西南联大地理国情调查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 西南联大为云南近代地理学的贡献
第二节 西南联大土地利用调查实验的贡献
第三节 西南联大对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学的贡献
第四节 西南联大对区域地理国情研究的贡献
第五节 西南联大对地理学人才的培养

下编 西南联大在云南的人口国情调查实验

第五章 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总论

第一节 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的建立
第二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的人员构成
第三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驻所呈贡文庙
第四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的主要工作

第六章 国情普查研究所在呈贡县的人口普查实验

第一节 有中国化特征的云南呈贡县人口普查方法设计
第二节 呈贡县人口普查的实施步骤
第三节 呈贡县人口普查成就

第七章 国情普查研究所呈贡县、昆阳县人事登记实验

第一节 呈贡县、昆阳县人事登记的缘起
第二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对呈贡县、昆阳县人事登记的设计
第三节 呈贡县、昆阳县人事登记与统计
第四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呈贡县、昆阳县人事登记的成果

第八章 国情普查研究所在环滇池区域的户籍示范工作

第一节 民国政府与学术机构共同推动的户籍示范工作
第二节 环滇池市县举办户籍示范的过程
第三节 环滇池市县户籍示范的贡献

第九章 人口国情认识深化与学术发展

第一节 人口国情调查与社会学中国化
第二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统计所得科学的中国国情数据
第三节 适合中国国情研究方法的示范
第四节 环滇池区域国情研究与中国现代学术

结语

一、中国国情调查研究实验
二、地理学与社会学学术发展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术研究
四、西南联大与云南近代学术
五、西南联大学者群体与中国近代学术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