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黄庭坚真身墓葬的史考

 厚德创新 2022-10-19 发布于浙江

北宋黄庭坚真身墓葬的史考

作者 黄德华

刊登在《江西地方志》2022年第4期

北宋黄庭坚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龙图阁学士,谥号文节,江西省修水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大孝子(《二十四孝》里“涤亲溺器”的主人翁),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忠国爱民的清廉循吏,他还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大文豪,他的诗、词、散文和书法,均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他在1105年病逝后,全国各地纷纷为他建祠修墓。九百多年后的今天还保留有一个真身墓(本文简称为真墓),三个衣冠冢。真墓在黄庭坚的故里修水双井村,衣冠冢等纪念性的墓在宜州、彭水和怀宁等地。本文就黄庭坚的真墓维缮历史做回顾性综述探究。

认证一个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本人在《浙江家族文化》第11期提到用“考古文物>考古著作>考古文章>官方史料>名人著作>名人注释>名人文章>名人谱文>自家谱载”权威递减顺序法。这个顺序法的权威性共分五级,第一级:谱载内容;第二级:名人谱文、名人文章、名人注释;第三级:名人公开著作、地方史志;第四级:全国性官方史料;第五级:考古文章、考古著作、考古文物。本文用五级九顺序法来稽考黄庭坚的墓葬史料。由于黄庭坚的墓一直保存完好,其墓志铭等考古级别无法展开论述。只能从第四级开始。

一:黄庭坚病逝于广西宜州南楼

黄庭坚生于1045年,1105年9月30日(按:本文的月份均为农历)逝世于广西省宜州市南楼,享年61岁。这不仅在官方正史、地方志、名人公开文章和书籍都有记载,而且双井黄氏后裔的族谱都有记载。

《宋史·黄庭坚传》记载: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译文:(黄庭坚)送到宜州管制。三年(被羁管的第三年,即崇宁四年1105年)(诏令黄庭坚)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逝世了,终年61岁。

北宋范寥(范中信)在黄庭坚的《乙酉家乘》(中国古代传世的第一部私人日记)序文中说:崇宁乙酉(1105年)……至九月,(黄庭坚)先生忽以疾不起……盖棺于南楼之上。

南宋进士黄子耕(黄庭坚的堂孙黄㽦、双井九世)在《太史山谷公年谱》云:公六十一岁,在宜州馆于戌楼(即宜州南楼),九月三十日公卒。即1105年9月30日(农历)。

南宋杨万里的《山谷祠记》云:崇宁甲申(1104年)……(黄庭坚)明年(1105年)卒焉。后人思之,即其地庙祀之。

元朝翰林院学士欧阳玄在《山谷先生祠堂志》云:(黄庭坚)先生于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晦日,殁于宜州贬所(宜州南楼)。

明朝《江西通志》云:黄庭坚墓,在宁州西,庭坚卒于宜州归焉。清朝的《江西通志》,沿用了这一说法:黄文节庭坚墓在宁州双井,卒宜州归葬于此。

现存的明嘉靖22年(1543年)版、清朝康熙19年(1737年)版、道光4年(1824年)版、同治12年(1873年)版、新中国1991年版、2008年版等修水县志,均记载了黄庭坚病逝宜州、双井黄庭坚墓等信息。

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庆远府署知府查礼在《宜州重修黄文节公祠记》云:将徙永州,未闻命卒。

清朝道光《庆远府志》和清朝金鉷《广西通志》以及民国七年修的《宜山县志》等都记载,黄庭坚卒于宜州。1998版《宜州市志》有黄庭坚传云:宋黄庭坚于崇宁三年(1104年)被羁管宜州,次年(1105年)病逝于州城南楼。

当代郑永晓的《黄庭坚年谱新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云:(黄庭坚)病逝于崇宁四年九月三十日,享年61岁。

当代徐无闻书法家1991年在《黄庭坚卒年可以无疑》云:山谷逝世于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三十日。

当代李楚荣书法家1993年在《《河池学院学报》发表论文“黄庭坚卒址考”,论证了黄庭坚病逝于广西宜州南楼。得到其他学者研究引用。

黄庭坚后裔300多支的宗谱,全部记载黄庭坚在1105年病逝于广西宜州,如《冲和堂谱》、《诗祖堂谱》、《山谷堂谱》等。文献权威的四级到一级,均证实了,黄庭坚病逝时间是1105年,病逝地点是广西宜州。

二:黄庭坚归葬修水双井祖茔之西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墓位于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的西南。墓地东临茶园、西临水渠、南向修河、背靠杭山,东距修水县城六千米。今为山谷陵园。黄庭坚葬双井祖茔,不仅赣浙鄂湘的双井黄氏族谱有记载,在很多公开的全国性的史料中也都有记载。双井黄氏《冲和堂》老谱记载了具体方位:双井祖茔之西的艮山坤向。

1103年12月,因元祐党案和文字狱,黄庭坚被羁管宜州。黄庭坚带着家人从鄂州出发,1104年2月,黄庭坚的长孙黄黔在路途中出生,3月初黄庭坚一家到达永州。4月底5月初,因长孙太小,雨季且炎热,他便把家眷留在永州,托付给县令李彦明、曾公卷以及蒋湋,孤身南下,溯源湘江,经全州、桂林,过柳州,5月底6月初抵达宜州。1105年正月,兄长黄大临到宜州看望黄庭坚。1105年8月,诏令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诏令,9月病逝在宜州。12月,废除元祐党人禁令,诏令黄庭坚官复原职。

黄庭坚病逝时,家人都不在身边。其灵枢由范寥等朋友打理。黄相得知父亲黄庭坚病逝后,征得母亲石氏的同意,带领妻儿等家属先归老家双井村,再择机到宜州迎葬父亲。黄相安置好了家人、选好了安葬地址和归葬时间、筹备好了钱两,于1109年2月,和家族亲人在苏伯固、蒋湋等人的帮助下,把黄庭坚迎葬在双井黄氏祖坟之西,并在黄庭坚真墓侧建“山谷先生坟祠”。

双井九世黄子耕(黄庭坚的堂孙黄㽦)在《太史山谷公年谱》云:大观三年己丑(1109年)春二月,苏伯固、蒋湋护其丧归葬于双井祖茔之西。

黄庭坚好友张耒悼念黄庭坚的诗《读黄鲁直诗》云:江南宿草一荒丘,试读遗编涕不收。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一尊华发江边客,万里黄茅岭外州。虎豹磨牙九关邃,重华可诉且南游。第一句表明,黄庭坚的真墓在江南而非岭南。张耒是1114年逝世的,这首诗创作于1109年-1114年之间。

南宋文学家杨万里的《诚斋集》卷117《蒋彦回传》记载蒋湋(即蒋伟,字彦回)为黄庭坚办理后事:……山谷亦乐为之作,实崇宁三年三月也。明年(崇宁四年,即1105年)九月,山谷病重,彦回往见山谷,大喜,握手曰,吾身后非彦回谁付,乃尽出所著书曰,惟所欲取。彦回乃不私片纸,山谷卒,为买棺以敛,以钱二十万具舟送归双井。

南宋礼部员外郎王炎(1137-1218)有《过涪翁墓二首》云:(一)水行双井陆沉沉,洗我胸中三斗尘。人物只今虽寂寞,溪山依旧自清新。(二)千古诗中老斫轮,久埋玉树去修文。野人指点青山下,此是黄家鲁直坟。他的《和何应辰过山谷墓韵》诗云:何年马鬣埋玉树,上有乔木清风寒。琳琅金薤落四海,万象顿挫随毫端。追攀前辈岂无意,偶来弛担鸣珂里。生恨与公相后先,临风三叹不能已。论诗谁解针膏肓,人间今日无黄香。经过一酹尊中碧,明月湾头山阒寂。这三首诗表明,黄庭坚的真墓在修水县双井村。

南宋右丞相章鉴回乡时,深感愧对黄庭坚的大节,写下了“半夜过双井,不敢见先生”的诗句。因为黄庭坚就安葬在修河边,黄庭坚虽然被追赠三品龙图阁学士,但章鉴出于对他人品的敬佩,不愿白天从他坟前路过,生怕惊醒熟睡的先生

元朝翰林院学士欧阳玄在《山谷先生祠堂志》云:大观三年,门人苏伯固、蒋湋护其灵枢归葬于双井祖茔之西。

明朝进士湖广右布政司南京刑部侍郎周季凤的《山谷公别传》云:(公)及卒,(蒋)湋为棺送归,葬双井祖茔之西。

明朝名臣李贤《大明一统志·卷49》记载:黄庭坚墓在宁州西,庭坚卒于宜州归葬焉。

清朝翰林院编修宁州知事邹宏志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分宁黄氏重修谱序》一文中说:出西关,(至双井村),望之郁然而深秀者,父老告予曰:此即双井黄文节(黄庭坚)公之墓也。

清朝南昌知府张耀曾在乾隆元年(1736年)在《十龙名墓记》一文中说:山谷(黄庭坚)敕葬双井祖茔之西。

清朝和坤《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三十八》记载:宋黄庭坚墓在宁州西二十五里双井。

清朝诗人熊为霖《访山谷先生双井故居有感》:一月分宁客,载访涪翁居。……先辈一抔土,枫叶吹蘧庐。

2018年3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西名人墓》图书,记载了黄庭坚墓在今双井村西南处的山谷墓园。

自宋以来的修水地方志、宜州地方志、广西通志和江西通志记载的黄庭坚信息,均证实了黄庭坚归葬修水双井。黄庭坚后裔300多支的宗谱,全部记载黄庭坚葬在双井。如《冲和堂谱》、《诗祖堂谱》、《山谷堂谱》等。文献权威的四级到一级,均证实了,黄庭坚真身归葬修水双井,黄庭坚真墓在修水双井村。

三:黄庭坚真身墓的大维缮史料回顾

作为千古大贤人,黄庭坚的真身墓,历代都得到了很好的维缮和保护。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第135卷》记载:南宋宋宁宗嘉定间(1208-1225年)分宁知县李仁方修整黄庭坚墓,重建墓祠。南宋兵部尚书黄畴若(双井族裔)在1219年作《山谷公莹祠重建记》记述了这次重建过程,他在文中明确地说:修水逶迤于汉,东汇于双井,是为山谷先生故居,而墓道在焉。……党禁既息,(黄庭坚)归葬故乡。

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都御史林俊不仅主持重建黄庭坚祠堂,还重修黄庭坚墓,并置祀田21.5亩。清朝谢旻等主编的《江西通志》记载:修水有三处黄文节祠祭祀宋黄庭坚:一、在分宁学右,宋朝时建;二、在双井,明朝巡抚林俊重建置祭田;三、在马洲,元朝尹吴观建。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南昌府宁州颁布《颁禁双井等处祖茔以及护坟山场告示》云:黄山谷置有山场(黄庭坚墓),坐落在高乡38都(今杭口镇双井村)。

清朝康熙45年(1706年),南昌府宁州颁布《颁禁双井坟茔山场告示》,严格保护黄庭坚及其家族的坟墓。乾隆19年(1754年)重申了保护黄庭坚坟墓的禁令。

民国四年(1915年),由修水县知事尹鎜主持重修,黄庭坚二十九世孙黄绍鲁(字菊阶,时任东乡县知事)撰《重修文节公墓志》。民国时期的黄庭坚墓,墓前为草坪,墓体坐北朝南,呈圆球状,高1.93米, 直径2.76米。 墓前竖四柱三碑,碑柱雕饰有紫藤花纹,嵌有青石板碑刻三通。中碑为“宋谥黄文节公之墓”,两边碑刻其传略。墓前有一照壁,照壁中刻黄庭坚自画像一幅,翁方钢所题像赞“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做梦中梦,见身外身”。两边为一副黄体对联:”看黄庭有味,笑白发无闲”。墓左右为石块垒砌弧形护坟墙,有墓道四环。黄庭坚真墓的维缮,从南宋到民国均有官方行为,其史料的权威性均在第三级。

四:黄庭坚真身墓在新中国时期扩大为墓园

黄庭坚的真身墓地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确定和维缮。双井村的黄庭坚真身墓,在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拨款予以全面维修,在民国黄庭坚墓的基础上,增加了墓刻传略(提到宋高宗追赠龙图阁),增筑围墙及一批附属物,墓园占地面积600平方米。黄庭坚的墓,从此变成黄庭坚墓园(陵园),墓园东临茶园、西临水渠、南向修河、背靠杭山。文汇报 1983年1月23日以“修水县诗人黄庭坚墓整修一新”作了报道。

2005年再次修缮,增高门字,拆除照壁,改为黄庭坚石雕立像,修建大理石牌坊,大门为牌坊式门楼,进门为碑刻式屏风,双重飞檐,上书“山谷园”匾额,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所题。两边门柱对联“杭山拥翠碧水扬波此处诗魂称鼻祖,左左史垂名右军揽胜先生笔法耀千秋”。两旁刻其传略。墓园的四周是水泥围墙,墙外是一圈挺拔的白杨。

墓园的迎面是一尊黄庭坚的石雕,石雕四周用南京的雨花石铺地。碑像后是半球形的墓冢,黄庭坚墓前四柱三碑,两边的石碑上刻有诗人的生平,中碑则书刻“宋谥黄文节公之墓”,此碑为民国六年(1917年)修水知事所立,陵园墓道回环,置有石椅,植有花木。

黄庭坚墓园由黄庭坚真墓墓体、墓碑、塑像、陵园等组成,已经成为江西省名胜古迹,位于5A旅游景点(兼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景区)江西双井黄庭坚故居的西南处。

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到修水双井村黄庭坚的墓地瞻仰祭祀,并赋诗纪念。如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星汉的《拜黄庭坚墓》:银鹰下望岂徘徊,南指分宁天路开。九百年前无我在,八千里外拜君来。如南京祁寿星的《黄庭坚墓前的怀想》:冷月归时欲问天,晨风不忍唤庭坚。如江西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员胡迎建的《癸巳年清明前五日至修水双井瞻拜黄庭坚墓五律三首》:其一、幕阜抱川畴,修江宛转流。途旁桃萎谢,野外草青稠。邻近赣湘界,难分吴楚陬。我来寻胜境,斫地欲埋忧。其二、党祸竟招尤,帝廷乏远谋。贬官溯涪水,扶柩自宜州。双井泉犹洁,千年笔见遒。掬香携泪拜,恍惚梦从游。其三、苏黄卓并侔,唐宋遂分流。新变开诗派,奥莹折辈俦。散原承衍大,山谷更高幽。全集近编出,九泉庶可酬。如黄道实的《己亥年首次到双井山谷墓园祭祖》:没来墓祭洗思情,今至佳城脑眼明。千载贤坟何以在,人间正道是公清。《谒修水杭口镇双井村先祖太史庭坚公墓》:脱胎换骨诗千首,山谷园清柏参天。文节冲和齐日月,挥毫砥柱化人间。

五;结论

根据史料考证和史料权威性的四级顺序法,黄庭坚的逝世时间是1105年9月,逝世地点是广西宜州南楼;黄庭坚在1109年2月归葬在修水双井;自宋至今,黄庭坚的真身墓得到亲人、家族、人民和政府的维缮,在新中国的当代,黄庭坚真墓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古迹和文物保护单位。黄庭坚的一生,就如太华在祭文中所说:顺也努力,逆也努力。业占鳌头,品最忠厚。九百多年来,黄庭坚在双井的真身墓得到天下的瞻仰和维缮。

(作者:黄德华,浙江杭州人,北宋黄庭坚二十九世孙,浙江大学EMBA,出版有《创业搭档管理》《销售队伍管理》《二十五史与家国兴衰》《东方文化范式下的管理哲学:黄氏国学及其运用》等著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