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阴抗清八十一日

 A松毛岭634高地 2022-10-19 发布于山东


江阴81天,是中华民族最硬的骨头。

1645年夏,清朝的皇父摄政王下达了“剃发令”。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训导冯厚敦等人带领下进行的抗清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所以通常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城破之后,无一人投降,全部殉国。清兵先后增兵至二十四万大军,二百多门大炮攻城,先后损失三个王爷,十八名将领。

抗清三公

需要先提一下的是,在剃发令下达之前,江阴在名义上已经归顺清朝了。

归顺的过程很诡异,完全就是官员个人的行为。

公元1645年,清豫亲王多铎带兵南下,一路打到南京。弘光帝从通济门逃往芜湖,而来不及逃跑的文武官员在勋贵忻城伯赵之龙、魏国公徐允爵、大学士王铎、嫌“水太冷”的礼部尚书钱谦益等人带领下,冒雨跪在道旁迎接清军入城,南京陷落。

南京被豫亲王多铎拿下以后,江阴县令林之骥于崇祯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挂印辞职而去。此时投降清朝的明朝监察御史刘光斗奉命到江阴劝降,江阴参将张宿不愿意投降,可是又觉得大势已去,于是大骂刘光斗后,毅然辞官。同时江阴海防程某、县丞胡廷栋也相继辞官。而学使朱国富、兵备马鸣霆也偷偷的走了,不知所踪。看着空荡荡的官署和人去楼空的县学,想到国事如此不堪,江阴的士子乡绅们抱头痛哭。

到了崇祯十七年六月份,由于江阴县中的主事官员走的走,逃的逃,乡绅士子们就推选江阴县原主簿莫士英暂代知县的职务。这个莫士英是个官迷,暂代县令之后,他偷偷和刘光斗联系,把江阴县城的各个文件,比如户口,田地,赋税情况等各个印册交给了刘光斗,并且拿县库里的财务和宝马贿赂他,千方百计的讨好刘光斗,极尽谄媚之能事。而对老百姓就是一副官老爷的样子。但是天不遂人愿,清廷特派一个叫方亨的的人来做江阴知县,这个方亨是河北人,但是在河北买没有被清军攻占的时候,他就带着家财去投靠了清军,所以清廷就排他来当江阴县官。

至此,江阴县在名义上归顺了清朝。

事情出现变化,是清廷下的“剃发令”。在汉家文化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忠孝的体现,而清廷的金钱鼠尾的发型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蛮夷的装扮。

多铎下令,江阴城限三天之内全部剃发,还派了四个满洲士兵前来监督。六月二十八日的时候,清廷特授知县方亨贴出告示,说剃发令是清廷的法令,不能违背。

润六月初一,常州府的布告发到了江阴县署,布告中明确写上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方亨命令县衙书吏抄写多分张贴于城中,可是没想到的是就连书吏都不愿意做,直接将笔扔到地上说:“死就死吧。”

消息传出去,江阴人民群情激奋,大家都到县衙门请愿,而刚好方亨的老师在里面给方亨道贺当了县令,狐假虎威的大骂前来请愿的百姓,说“你们这些奴才,个个该砍头!”人们回骂道:“你们这些才是降贼的奴才!”群情激奋之下,大家把这个家伙乱拳打死。方亨害怕了,假意和百姓说我来写文书请求不要剃发,实际他偷偷写信报告说江阴反叛了,但是这一次没有成功。

初二,江阴百姓在明伦堂祭祀了朱元璋的像,誓师守城,方亨也假意一同守城,但是暗地里又再次派人送信给常州府宗太守,称江阴已反,急需派兵来剿灭。但是在出城之时被把守的军士搜了出来。于是义军把方亨、莫士英抓了起来,去杀那四个满洲士兵,结果发现那四个满洲士兵居然也是江苏人。六月初三发放兵器准备守城。并在城内抓出间谍六十余人,六月初五派兵剿灭前来江阴偷袭的清军300余人,随后也把方亨和莫士英杀了祭旗。

初六,清军陆续发兵江阴,由于初期人数不多,一直在江阴外围不断扫荡,烧杀抢掠,到了二十一日,由于清兵连日不能攻克,也请求支援,于是七王、八王、十王等率一千多名将领,骑兵步兵十多万向江阴进发。

二十四日,清军招降江阴义军,得到的回复是“虽经易代,尚不改衣冠文物之旧。岂意薙发一令,大拂人心。是以乡城老幼,誓死不从,坚持不二。......纵百万临城,江阴死守之志已决,断不苟且求生也。谨与诸公约,总以苏、杭为率,从否唯命,馀无所言。”

七月初一,降将刘良佐就正式开始攻城。

阎应元守城

七月初九,江阴典史阎应元入城主持抗清大局。当时江阴城中有火药三百瓮,铅弹子千石,大炮百座,鸟枪千张,钱千万贯,絮帛千万端,酒千坛,水果万钟,豆千缸,料草千万束,盐万斤,铜铁器万枚,牛千头,猪羊千只乾鱼千包,蔬菜千畦。

武举人王公略镇守东门,把总汪某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己守北门。他和明遇总督四门,日夜巡历。

七王之死

十一日,清兵开始进攻北门,城墙上箭石如雨下,清兵死伤惨重。清军主将命令九名将领亲自蚁附攻城。但是义军奋勇抵抗,九名将领,死了四了,伤了五个。眼见进攻不奏效,清军主帅迫于压力,亲自带兵进攻,而城墙上的守军一样的气势如虹。有一个绰号为“霸王”,名叫刘耐的人,力大无穷,平时就好拳脚,与清军主帅捉对格斗。他一枪刺向清军主帅,被挡住之后,清军主帅拔刀就要砍去。这是另一人趁这个机会挺枪击中了清军主帅的咽喉。然后把清军主帅的尸体扔下了城墙,这时才听见清兵大喊“七王死了”

二都督勃然大怒道:“我得北京,得南京都还没有这么害怕过,这般费力。怎么江阴拳大的地方,就会如此费力呢?”于是传令十营内选了几员猛将,步军三万扎了云梯十张,准备第二天分十处上城,如果有人退却,立即斩首。

二都督之死

第二天清晨,清军再次进攻,清军二都督穿了三层甲,腰里悬了两把刀,肩上插了两把利刃,手上还拿了一把刀一马当先的冲上城墙,城上的人用棺木防御,枪刺在他身上,由于他穿的甲太厚,刺不穿,于是义军就拿长矛刺他的脸,双拳难敌四手,清军二都督被义军斩首,尸体扔下了城墙,头颅挂在城墙上示威。

薛王之死

七月十四日,清军薛王又来劝降,阎应元将计就计,选了四名死士抬着银箱去薛王营帐诈降,但是银箱最底下里面装有很多火砖,到了薛王营帐之后,趁薛王的人在清点银子的时候,死士点燃了火砖,轰天巨响,营帐内的人全灭,薛王只被找到一个残缺的头颅。

由于久攻不下,清廷派了贝勒博洛前来指挥,又命令刘良佐来招降。阎应元回应“有降将军,无降典史”

二十日至二十七日,清军用大炮一直猛轰江阴城墙。

十王之死

二十九日,清军改攻南门。清军十王对薛王中计而亡十分懊恼,命令大将抢掠城外居民的大箱千余只,在十方奄的后面叠成将台,和城墙一样高。十王坐在上面,上将四人、亲军二百四十人围在台旁。那些亲军都拿着狼烟喷筒,将从南京、镇江缴获的大炮五、六步排一座,共计有百座,命令他们听到号令一齐发射,猛烈攻击城的东南角。应元匍匐在城上,观察到十王在台上指挥,就命令军士背了一座大炮登城,对准十王安放好。然后亲自点火发射。只见一声巨响,十王、四将二百四十人一齐被炸死了。

此战一直打到八月二十一日,江阴沦陷。

沦陷时,阎应元坐在东城敌楼,要了一枝笔,在门上写道: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陈明遇关闭衙门,亲自点火,烧死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自己持刀到兵备道前下马与清兵肉博,身负重伤,握刀僵立在墙壁上,没有倒下。

训导冯厚敦,穿着公服在明伦堂自缢,他的妻子和姐姐投井而死。中书戚勋,儒生许用,把门关上,自焚。

战役中有一江阴无名女子,在殉节前题诗:

“露胔白骨满疆场,万里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八月二十二日,屠城

老百姓慷慨赴死,都以先死为幸,没有一人投降。清军下令从东门出去的不杀,又下令十三岁以下的童子不杀。男女老少,投水、蹈火、自刎、自缢的不计其数。内外城河、绊河、孙郎中池、玉带河、通塔奄河、裹教场河处处填满了尸体,叠了有好几重,光投四眼井的就在二百多人。

这场战役,守城八十一天,城里死了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了七万五千余人。满清“七王”、“薛王”、“十王”都死于城下,折损大将十八名;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清端重亲王)和尼堪(清敬谨亲王)、清恭顺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万大军携二百多门大炮围城,死者六万七千余人,巷战死者又七千,一共损失的士兵有七万五千余人。

阎应元殉国192年后,清廷为安抚江阴百姓,下诏在江阴和其故乡通州为其修祠各一座,皆命名为“阎公祠”。

道光二十二年,知县金咸在修建城墙时,将“忠义之邦”四字刻成砖匾,砌嵌在南门的城门之上,光前裕后。此后100多年,过往的行人仰头看时,无不以先祖的英烈之举而顿生自豪之情。“人心齐,民性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代表了江阴人的性格特点。

到了抗战时期,帝国主义者最怕中国人民讲忠义,在江阴保卫战时,1937年日寇入侵江阴,城楼被炮火袭击,砖匾碎裂,仅存“忠邦”二字(现存于江阴忠邦亭),被人捡回藏匿。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党部书记长(相当于现代的县委书记),赴南京请来了蒋总裁的亲笔手书,落款为“中正书”,苍劲端庄、力透纸背,又制成一“忠义之邦”碑,高挂城头。最初的 “忠邦”二字残片,则被存放在中山公园内妥善保管。

本文主要参考清朝韩菼编著的《江阴城守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