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之窗|原来他是这样的赵孟頫

 茂林之家 2022-10-19 发布于湖南

赵孟頫是元代“荣际五朝、名满四海”的书画名家,也是中国艺术史上闪耀的巨星之一。山东人似乎对赵孟頫更感亲切。他曾以妙笔绘泉城,所作《鹊华秋色图》清旷恬淡,成千古名画;他的七律诗中那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一作“澜”)声震大明湖”更被广为传颂。人们眼中的赵孟頫,是风流儒雅、冠绝一时的文化巨擘,是生活美满、书画皆长的典范人物。现实果真如此?在赵孟頫逝世700周年这个特别的纪念年份,作家周文翰新作《不浪漫:赵孟頫传》从元代的基本史料出发,以全新的角度揭秘这位艺术大师充满戏剧性的人生,带领读者一同探知这位前朝王孙的荣辱纠结、书画巨擘的无奈隐衷。“希望这本传记可以帮助读者认识赵孟頫的多个侧面,也能对元代文化生态有更加丰富的理解。”周文翰说。

颠覆以前的认知

周文翰,艺术和建筑评论家、作家,2011年至今从事文化研究和写作,已经出版《中国艺术收藏史》《文徵明传:苏州的风雅传奇》《艺术家的永恒花园》《时光的倒影:艺术史中的伟大园林》等多部著作。

《不浪漫:赵孟頫传》的创作缘起可以追溯到周文翰十多年前的撰写经历。“我写《中国艺术收藏史》时,惊讶地发现虽然吴道子、赵孟頫、倪瓒、黄公望、文徵明等艺术家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伟大人物,可是关于他们的传记却没有几本,而且有些明显是传记小说,虚构了许多戏剧化的故事,而非严肃可靠的传记,于是有了给这些艺术家写传记的想法”,他觉得这些艺术家在今天似乎都是“有名的空心人”——虽然著名,但是人们对他们的性格、经历并没有详细而可靠的了解,只有模糊的印象,“他们创造了一些新的作品或者艺术形式,关联到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议题,对后人的影响也比一般的书画家更大,值得今天的人一再回味”。

基于这样的考量,周文翰决定以21世纪的写作观念为指导,以严谨的史学研究为基础,为这些古代艺术大师写人物传记,呈现这些“有名的空心人”的灵与肉、泪与血,让一个个古代艺术大师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活和立体。

周文翰习惯“多人并进”的写作,把自己写作、阅读过程中的想法都记录下来,慢慢再形成更为成熟、系统的书稿,所以经常是今天在写文徵明,明天就写起了赵孟頫,后天又随手记下了关于吴道子的趣事。这个系列他最先开始写的是《文徵明传》。其间,周文翰发现,赵孟頫的观念和话语不时出现在文徵明的笔下、口头,文徵明和儿子也是多件赵孟頫作品的收藏者、题跋者。他们还把自己收藏的赵孟頫致明本信札十一通的一部分请刻工温恕、章简甫刻石,列入《停云馆法帖》卷八。文徵明以“神仙中人”称呼自己的老师沈周,其他人又以此称呼文徵明,这恰好也是元代对赵孟頫的一个关键性“称呼”。“发现自己写的几个历史人物彼此有许多关联,这算是写作的乐趣之一。”周文翰说。

在写作的过程中,周文翰常在临睡前翻《赵孟頫文集》。赵孟頫的文字大多温雅平淡,可个别的诗文字句却让人有“惊心动魄”之感,流露不易觉察的隐痛。他进一步研读《元史》《癸辛杂识》《南村辍耕录》《析津志》等文献,对元代初中期的政局、社会生活有了大概的认知,再回头看赵孟頫的诗文,看赵的亲友撰写的赵孟頫行状、墓志铭,发现其中隐藏了不少暗语,还有许多不愿、不敢言说的空白……“赵孟頫的一生涉及北士与南士、艺术与权谋、家族与皇朝、道德与律令、官场与文坛的重重冲突和考验,他的生命体验要比碑铭上记载的那个光辉形象更复杂。”周文翰感叹,“如果把这些一一揭示出来,足以颠覆我以前认知的那个赵孟頫。”

发掘平顺平淡深处的无奈隐衷

周文翰将目光集中于赵孟頫,以充满视觉性的文字追溯了赵孟頫从一介白衣文士成为从一品高官的官场起伏,着力描摹这个不太浪漫的才子于平顺平淡深处真实而残酷的命运。在周文翰看来,赵孟頫是“被动的成功者”,他是从一品的翰林学士承旨,是元代中期最著名的文人艺术家,却无法明言自己的诸多苦衷,只能在给佛教师父的信札中不断忏悔。对此,今人或许可以有“了解之同情”。他和家人都对他的前期经历、家族、婚姻等有所遮掩,不管是为了个人前途、家族名声还是避免政治祸患,都在人性可以理解的尺度之内。

周文翰分析了赵孟頫的书画艺术与文化生态的紧密互动,也对赵可能的入赘婚姻、他的家庭、信仰的隐秘世界进行了探究,其中许多成果都是第一次披露,周文翰认为赵孟頫并不像他的诗文书画表现的那样“云淡风轻”,实际上他的生命体验中有许多沉痛、无奈的部分,“他的苦衷和快乐、屈辱与荣耀都藏在一幅幅书画流动的线条里,躲在书稿图籍的字里行间。”

这本书严谨地从元代的基本史料出发,对赵孟頫一生的重要经历、有关传言进行了分析,部分内容参考了最近三十年元史学者、考古学家、艺术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周文翰特别强调:“这本书里没有任何虚构情节。里面提及的所有人物、事件、建筑、风俗、引用的言论都有元明时期的原始文献为证,并无文学性的虚构。我仅仅是在个别场景中对人物的内心、彼此的关系从当时的情理出发进行了些许推测。”这种严谨考究在数量庞大、内容详细的注释中就可见一斑。

借由该书,我们也可以对元代的历史文化风貌了解一二。在周文翰看来,元代是一个容易被今人误解的时代,它存在的时间比较短,统治者也不太重视汉文文献的撰写和保存,没有留下太多文献让后人研究。现在看来,元代尽管受到许多文人的恶评,可在那个时代,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似乎都过得比明代舒适——元代继承了金、南宋的税收制度,农民缴纳的税负总体而言要比明代的低很多,商税堪称轻微。元代江南地区的农业、商业、手工业及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赵孟頫恰好活跃在当时经济最繁荣的太湖流域和杭州,他也和这里的社会各界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赵孟頫是太湖流域乃至江南地区第一个享誉全国的书画家,不仅对之后的“元四家”,而且对整个明清的书画艺术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考究的严谨性和叙事的视觉化

25万字,50幅图,400页内文,350条注释,200年往事,900位人物……严谨考究贯穿了《不浪漫:赵孟頫传》的成书,弥补了以往的传记中虚构性过强、戏剧化过度、严肃性不足的遗憾。周文翰从元代的基本史料出发,从繁杂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在书中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探究了元代的文化生态和官场、社会,追溯赵孟頫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悟,分析其书画创作的演变线索、书画艺术与文化生态的紧密互动,着力呈现这位前朝皇室宗亲、官场上的“被动者”如何成为一代艺术巨擘。

周文翰一直致力于打造数字时代的“视觉传记”,《不浪漫:赵孟頫传》就体现了视觉化叙事的写作特征。“在正文中,我试图以视觉线索推进叙事,详细写了赵孟頫眼中的大都、杭州、湖州,写了他三次来往大都的路途上可能的见闻,尝试让这本传记具有某种'视觉性’”,周文翰就此进一步具体举例说明,“他第一次到北京时正值大都建成不久,我以他的视角描述这座新城的建筑、风俗以及活跃的四方人士,有些是赵孟頫自己诗文中明确提及的,有些则是根据同时代的文献给予'补充性复原’。大都大圣寿万安寺是元朝皇帝极为重视的一座寺庙,白塔是当时大都第二高的建筑,赵孟頫不可能没有注意到它,可他却没有在诗文中提及,我在书中提供了一种基于史料的推测和解释。”视觉化叙事的写作带领读者从文字的“视界”与赵孟頫生活的世界交会,在充满画面感的文字中似有身临其境之感,书中还以海内外博物馆珍藏的50幅赵孟頫书画作品、元代文物为图像证据,呈现了赵孟頫生活的时代的视觉景观,图文配合延伸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赵孟頫的全面理解。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对周文翰的《不浪漫:赵孟頫传》等一系列古代艺术家人物传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求真意、有新见之作:“求'真’,是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文化生态中严肃审视,勾勒形貌,点染精神,写人物的成长、内心的挣扎、命运的遇合,紧要处间或为之心中一沉;见'新’,是以当代的历史和美学观念看待艺术家和他的时代,以视觉化的文字风格描画历史景观,探究前人容易忽视的侧面,叙述中不时让人眼前一亮。”

范迪安还将赵孟頫等艺术大师比作“中国文化的灿烂天河中闪耀的星座”,并指出创作这些艺术大师人物传记的重要意义,“我历来提倡立足'大文化’'大历史’看待文艺创作和研究。这些前贤的人生、作品对今天的艺术家、作家、读者也会有许多积极的启发。传记给一幅动人的画、一篇精彩的诗文补充了大背景,让我们得以审视艺术家的一生,看到他的家庭生活、社会关系、时代氛围的方方面面。先了解他的人生,再来看那一幅画,读那一首诗,会有更透彻的认知,更震撼的感受。”(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刘露 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