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到两个新闻,一个是陪诊员遇白血病家庭不忍收钱。 说的是陪诊员张文伟和表弟小晋,做职业陪诊这些年遇到的事。据兄弟俩称,这些年两人陪着各个病人跑遍了北京所有三甲医院。遇到重病家庭,就义务帮忙,碰到那个男友跑路的女孩,不仅陪她看病,还陪女孩回家开导了一个多小时。医院的治疗占80%,自己的“话疗”占20%,病人心态好了,病也好得快。 陪诊员,简单概括就是陪人看病、帮忙在医院跑腿的人。细分的话,去医院跑腿、陪诊、代问诊还是要各自分开的。这个也很好理解,我们都去过医院,有时候去外地看病或者家里亲人不在身边的,一个人跑上跑下脑子都乱了。而且大部分人做检查还都是赶在节假日的档口,时间就显得很宝贵了。有数据统计,2019年,北京医疗机构的就诊人次数超过2.6亿,其中外地来京患者约占三分之一。但是北京的医院我们都知道,来一趟不容易,去了跟迷宫一样。其中“一个人去医院看病” 就被列为最孤独的事情Top3。要是做那种麻醉手术,身边没有一个人陪着,真的是很不踏实啊。而代问诊,主要是因为患者想去外地大医院看病的时候,就要面临着一些问题:那么患者如果能提供资料,帮忙找人先看看就很省心了。所以有人说,陪诊员这个职业非常人性化,而且是刚需。“一次在门诊排队等叫号,就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一个人一只手提着尿袋,一只手拿着病例卡和一堆检验单,却不会扫码用手机,当时我就觉得我们确实需要陪诊员这样的角色来帮助他们。” “几年前我肺炎住院的时候,发着烧一个人挂号,一个人排队交费、抽血、取化验单,又一个人办住院……那时就特别希望有人能陪着我看病”。“今天朋友还在发愁,人在外地,家里妈妈走不动路了,没人带去医院。”我住院时,也曾看到过医院有几个老人都是找陪诊员做检查。老人只要坐着,陪诊员就都帮他跑好了,等待检查的时候还陪聊,开导老人。不过用老人的话说:也不能一直麻烦子女,不如花钱买服务。也有人持质疑态度,毕竟怎么看,陪护排队都跟黄牛医托倒票一样。再加上很多机构宣称可以进行培训话术,保证月入过万.......听着就很不靠谱。另外,所谓服务除了体验,还讲一个效率,比如排队太慢。这不是陪诊员能解决的,反而到时候可能又会衍生出插队、抢客户这样的问题。而且医学是很严谨的,有一些流程不能简单让别人代替,想省劲就省劲。先不说陪诊员都是别的行业转型过来,能提供的专业医疗知识很有限。就像上面新闻里提到的那个做人流的女孩,就那样轻易和陌生人说话,泄露自己的信息,感觉一阵后怕。就像黑护工一样,刚入行的人都是真心愿意服务的,但往后就有很多昧着良心赚钱的人来钻漏子了。不过,陪诊员这个职业本身,目前来看,是经受住了市场考验的。往前追溯,早在2015年的时候,这个职业就兴起了,而且是非常火热的那种。当时有很多著名的平台,比如e陪诊、贴心小护、安心陪诊等等。它们跟黄牛也是有本质区别的,更像是一个收费的志愿者。至于专业的医疗知识,本身就是去医院看病,相比之下显得不太重要了。记得新闻就报道过西安一个叫Henry的人拉了同事组建了专门的陪诊团队。还有一个做职业陪诊员的西安女孩,她26岁,2两年时间陪诊了200多人,一单200-300块。就像多年前春晚的那个小品,赵本山雇了宋丹丹陪他唠嗑。现在人人都忙着工作、忙着赚钱,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没有过去那么亲近。年轻人已经彻底断了社交,老年人有儿有女,却也饱尝孤独。人们常常关注患者、关注新药、关注医生,但很少有人会提及病人的心理。年轻人还可以多渠道了解信息,也可以在各平台发声宣泄求助。一旦生病可能本身不是什么大病,但孤独和“麻烦子女的负罪感”会让他们面对死亡的恐惧更强烈。即使是那些有治愈可能的人,也会选择放弃。 越是这样,越觉得无力。 
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王兴就写过一本书名为《病人家属,请来一下》。 里面说,对于病人来说,“病人家属” 或者说陪伴的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你知道吗?有很多癌症患者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是泣不成声的,好像他们找到了我就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其实我不是,医生才是。 而陪诊则弥补了这种缺失,扮演了他们在大城市里“陌生的亲人”。毕竟很多人都是想独自承担痛苦,不让父母孩子操心,这是中国式的温柔。一家人的苦涩与幸福,莫过于互相的知情和善意的隐瞒。又或者有时候说方言,或者说得模糊的时候,也需要一个翻译向医生做解释。这几年,就诊陪诊的人越来越多,医院越来越拥挤,说明我们的疾病越来越多。再加上人与人之间的长时间隔离,我清晰地感觉到,我们真的需要一个依赖和寄托。也许有人说,比起什么都习惯花钱办事,自己内心坚强一点,亲生子女平时多陪伴老人比什么都强。我也相信如果再让我们陪父母看病,每个人都一定会牵着他们的手,挽着胳膊走完全程。但也有句话说:有时候做道德评判的时候,我总觉得有点心虚,你知道吗,因为人的处境真的很不一样。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2.64亿人。推算一下,他们的子女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子女的子女也将组建新的家庭。所以生而为人,父母好好地养你长大,我们也应该要好好地养他们到老。有人用“一文不值”的时间,换来了你最需要的安全感。而当你在困难的时候,能看到一个人,然后这个人像家人一样帮到了你。而对陪诊员,重症的轻症的都接触过,看透了人生无常,越发明白要珍惜当下。当然,很多人说自己也想去做这个神圣的工作,想去购买服务,就要劝你考虑考虑,一定要擦亮双眼。实话实话,这一行目前还是有不少乱象的,收费也没个普遍标准。而做陪诊这个职业,说到底主要也是服务得做好,甚至得提前预约排队一些热门检查项目。这是很耗费精力的体力活,要有爱心和耐心以及能抗压。毕竟客户看病的那种难受一定程度上会转移到从业人员身上。总之,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就看弱势群体的处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