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旗颂》唱片首录日,走进首录地百代小楼,探访最美音乐街区丨海派城市考古

 黄之中 2022-10-19 发布于上海

图片

1972年10月19日

《红旗颂》首张唱片在百代小楼灌录

2022年10月19日

一场“心中的红旗”主题特展

正在百代小楼火热举行
图片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

中国现代音乐研究学者韩斌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一同走进乐韵悠扬的百代小楼

从《义勇军进行曲》到《红旗颂》

探寻音乐背后鲜为人知的往事

图片

扫码聆听首版《红旗颂》

图片

主讲人:韩斌

中国现代音乐研究学者,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学科规划办公室副主任、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副秘书长、副研究员,百代小楼红色文化讲师团特聘成员。


图片

图片

《红旗颂》唱片首录


图片

在百代小楼二楼的展览现场,集合了《红旗颂》几乎每一次修改之后诞生的新版本——管弦乐版、管乐版、合唱版、钢琴版……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1978年发行的首版《红旗颂》黑胶唱片

该版唱片录制于1972年10月19日,录制的地点,正是位于百代小楼东侧的大录音棚(现已拆除)。

图片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友”,《红旗颂》的作者吕其明先生曾在1959年至1965年于此进修作曲和指挥专业。

大家耳熟能详的《红旗颂》,正是1965年2月,时年35岁的吕其明,为即将举行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赶写的管弦乐作品。

灵感来源于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红旗颂》,用音乐的意象,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情景。

在《义勇军进行曲》和《红旗颂》曲谱的开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do)、3(mi)、5(so)三个主音的重复应用,但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变化,在整首曲子当中,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国歌的“影子”。

图片

在音乐专业人士看来,“只要一说到红旗这个概念,脑子里浮现出的就是《红旗颂》,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式,甚至在吕其明的《红旗颂》之后,再没有人考虑以国歌为题材来进行创作。”

谈及《红旗颂》的多个版本修改,韩斌举例道:1970年代初的版本,结尾用的是东方红,后来版本则有所修改。最新出版的钢琴版,在展览现场进行了展示。“钢琴版的《红旗颂》,在风格上受到了俄罗斯音乐的影响,通过大和弦的应用,产生一种厚重的感觉。”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家的摇篮

图片

在上海,美妙音乐与优秀建筑之间,深有渊源。如今,行走在梧桐树影掩映的徐汇,有太多的建筑,曾经或正在传出迷人的乐声。

此次讲座中,韩斌还为大家图文并茂地详细介绍了吕其明先生曾经进修过的上海音乐学院的历史,以及音乐家们的趣闻轶事。

1927年11月27日,在今天的南昌路56号,诞生了中国第一所音乐高等学府——国立音乐院,即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这里培养了中国第一代音乐学子,也奠定了中国音乐高等教育的基础。

在这里,曾经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抗敌歌曲。据不完全统计,1928-1945年间,由上音校友创作的具有影响力的爱国歌曲,多达159首。

图片


 跟随音乐,阅读建筑

图片

·原犹太俱乐部及花园住宅(汾阳路20号)

始建于1910年代的犹太俱乐部,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里成为了犹太会堂,建国后一直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办公楼,贺绿汀、丁善德、周小燕、桑桐等著名音乐家,都曾经在这里工作。

很多人可能都看到过一幅珍贵的照片,丁善德、孟波与何占豪、陈钢一起讨论《梁祝》的创演,历史场景就在这栋楼里。原来旁边建有大礼堂,2003年改建为贺绿汀音乐厅。

图片

·上海音乐学院办公楼/专家楼(汾阳路20号)

图片

在犹太俱乐部的西侧,是始建于1926年的德式花园洋房,塔斯干式双柱、三柱支撑、半圆拱券门洞等都是显著的特征,这里曾经是比利时领事馆,也曾是上海音乐学院接待外国专家的公寓,许多外国专家都在这里生活、授课,为中国培养优秀音乐人才。

门前的黄自先生铜像,见证着曾经在这个校园里响起的《旗正飘飘》《抗敌歌》铿锵有力的旋律。

图片

·上音“音乐城堡”(淮海中路近汾阳路)

图片

顺着校园的大路朝着淮海中路方向走,可以看到一栋造型别致的洋房,它拥有塔式望楼、厚重的石墙和漂亮的红瓦屋顶,朝南有一个巨大的露台,设计者是一个叫海因里希·贝克的德国建筑师。

这栋房子落成于1911年,是当时非常出名的花园住宅。这里曾经是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珍藏着名贵的乐谱、珍贵的手稿和大部头的书籍,在这里,一辈辈莘莘学子勤奋苦读,为民族音乐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不懈努力。

图片·“爱庐”(东平路9号)

东平路9号住宅始建于1916年,最早的业主是义记洋行的英国人康福特。后来,宋子文通过普益地产公司的介绍,从康福特手中购入住宅,之后送给妹妹宋美龄作为结婚礼物。蒋宋夫妇十分喜爱这所住宅,蒋介石题词“爱庐”,与其他蒋宋二人所居之庐山“美庐”、杭州“澄庐”并列。1958年,这里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培养大批音乐人才。

图片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复兴中路1380号)

光绪五年(1879年),上海工部局公共乐队成立,这支乐队是中国成立最早的交响乐队,被誉为“远东第一乐队”。时光荏苒,乐团建制始终延续,成为今天的上海交响乐团。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建筑,于2008年获批立项,2014年竣工开幕,由著名设计大师丰田泰久操刀,拥有一个可容纳1200座席的主厅和一个容纳400座席的演奏厅。

图片

·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宝庆路3号)

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以交响音乐为主题的音乐博物馆,基本陈列由三大板块构成:“乐之河”梳理了上海交响音乐发展的历史文脉;“乐之华”着重介绍中国指挥家、作曲家以及交响音乐代表作;“乐之传”则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普及交响音乐知识,传播交响音乐文化。

博物馆所在建筑是上海市中心规模最大的私人花园之一,原为上海滩染料大王周宗良私宅,毗邻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

编辑丨子申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