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临城普利寺塔

 点滴斋书房 2022-10-20 发布于重庆

谈谈临城普利寺塔

临城普利寺塔

普利寺塔,又名“万佛塔”,为普利寺主体建筑之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城关东北部,是我国惟一保存至今的北宋方形密檐式仿木砖塔。

据保存下来的碑刻资料记载,普利寺与普利塔在北齐武平七年(576)就已经落成,文物保存下来的一块刻石有“肃肃大殿,巍巍宝塔”的记载,距今已经1400多年的历史。隋唐时期,普利寺与普利寺塔多次进行重修。

此塔确有纪年为北宋皇祐三年(1051),继承了唐代方塔的建筑风格,又具有宋代建筑的时代特征。后在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再次重修。1959年塔遭受雷击,塔顶稍向东斜。1981年国家拨款对塔身进行了维修。1991年,塔台东壁石墙遭暴雨冲毁,河北省文物局拨款再次进行了大修。2001年,普利寺塔作为北宋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利晚钟”是临城古八景之一。

塔居城北岗南,依坡就势,而位于普利寺内而称普利寺塔,普利寺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基以石砌筑高台,台高5.83米、南北长24.64米、东西宽22.44米,近似方形。在塔基中有地宫,所传塔成后有异僧舍利入内。塔身共七层,高27.35米。塔身首层南面辟门通塔心室,辟塔门,塔门上方中央砌一石匾额,阳刻“重修宝塔”,上款书“大明嘉靖拾柒年拾月初壹日吉日立”,下款书“直隶真定府赵州临城北盘石善人”。塔内供释迦释迦牟尼坐佛一尊。外壁各面略向内凹作弧状。四面塔壁上砌有千佛龛,每龛内浮雕坐佛一躯,一层塔身共有佛像1016尊。二层至七层,每层以青砖磨制仿木斗拱,每组斗拱的作法都有不同,其柱头、转角也施有斗拱。每层减作向上收分。二层之上有立佛16尊,转角有力士。塔刹有佛龛,供奉铁佛8尊。

此塔造型美观大方,观塔时注意细部变化,特别是每层的仿木结构斗拱等部件,都有明显的不同,细细审看可以学习到很多的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筑实例。

普利寺及塔在千年的传承中,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史书记载:宋仁宗十分尊奉佛教,与佛教关系非常密切,不仅加强了对佛教控制和管理,还表现出对佛教的崇尚,在度僧、建寺以及赐予荣誉等方面与前朝相比更加完善、严格。他写了《赞僧赋》,其中有“夫世间最贵者,莫如舍俗出家。若得为僧,便受人天供养,作如来之弟子,为先圣之宗亲,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之语,表达了对出家生活的羡慕之情。在宋仁宗时期,全国建了许多佛塔,如开封祐国寺塔、成都正觉寺塔、云居寺塔、镇国寺塔,赣州慈云塔,江苏省淮安市妙通塔,定州料敌塔等等。

史书记载: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在普利寺内修建舍利塔,塔成后有异僧奉舍利入内,因落在寺内而得名普利寺塔,元祐八年(1093)九月苏轼出任定州知州,八月后途经临城游普利寺,并赋诗《太行山·临城道中作》言志:“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未应愈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

又大观四年(1110)夏,宋徽宗赵佶皇帝北巡下晋阳时,路经临城,曾在普利寺内驻跸停留,看着此处的山景秀色,一时高兴,命宰相蔡京书写"爽亭"二字刻于碑上。

关于此事,在乾隆版《临城县志》寺观中有明确的记载:“普利寺,在县治东北郭门内,肇建于唐,宋徽宗下晋阳过此驻跸,命宰相蔡京书爽亭二字于石碣,赐额曰普利。”爽亭,在普利寺,明代隆庆版《赵州志》说:“爽亭,在临县治东北普利寺后,昔宋徽宗下晋阳过此驻跸,命宰相蔡京书爽亭二字于石碣,今废。吴清诗曰:昔闻驻跸寓行宫,勒石名亭敕上公;今日断碑无处觅,落花啼鸟几春风。

2019年,在普利寺塔南进行土地平整时,发现一通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普利寺饭僧碑记》,碑残高227厘米、宽90厘米、厚30厘米。碑文为楷书,共计748字。为明代右佥都御史乔壁星撰文,碑文介绍了普利寺僧信梅倡议为众百姓施舍粥饭,乔壁星为此善举撰文立碑永垂于后。这块石刻碑文的发现,对于研究普利寺的历史与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普利寺塔

普利寺塔院

普利院景

普利寺塔刹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