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科学家揭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子细胞机制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22-10-20 发布于黑龙江

来源:科技部生物中心 2022-10-19 17:51

该研究利用斑马鱼模型模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程,揭示该类疾病发病起源于视锥细胞损伤而非传统认为血管病变,并揭示了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视锥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继发于糖尿病的视网膜血管及神经元变性类疾病,眼底微血管改变是其临床主要诊断标准,因此传统上该疾病被认为起源于血管病变。越来越多证据显示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伴随着视网膜神经元损伤,而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中,视网膜神经元病变与血管病变间的发展关系尚不明确。

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题为“Progressively decreased HCN1 channels results in cone morphological defects in diabetic retinopathy”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研究人员利用斑马鱼模型结合高糖处理,造就高血糖背景下视网膜神经元与血管进行性病变。研究发现,在视网膜血管结构病变之前,视锥细胞结构损伤独立出现,其内外节长度随血糖升高显著缩短。单细胞测序分析发现,高血糖状态下光感受器细胞是最易受累的视网膜神经元类型。

该研究利用斑马鱼模型模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程,揭示该类疾病发病起源于视锥细胞损伤而非传统认为血管病变,并揭示了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视锥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为探索该疾病发病机理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快速找到人体的各个穴位 <wbr>365篇

快速找到人体的各个穴位 <wbr>365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