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鹿洞书院游记

 清风更俗 2022-10-20 发布于湖北

(一)誌  

    9月24日,阴转晴。今日游程为白鹿洞书院。

借录紫震真人《游白鹿洞歌》,以誌此行: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云重。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

驾苍龙,骑白鹿,泉堪饮,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黄庭石上读。

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应天书院、河南嵩阳书院中国四大书院”。多年前拜之心,苦于生活之累,时机不可,未有实现;今耳顺之年随古稀众友由性拜游,更可溯育之本源,确为吾晚年之大幸也。

                 (二)车  

上午8:00,十六座的“丰田”商务车载着老友们早餐后的抖擞精神和对书院的拜游渴望,离开安徽屯溪旅店驻地奔驰在去往江西庐山的路上

沿途峰峦叠翠、逶迤起伏云雾缭绕、千山争丽,宛如一幅幅流动而又深层的水墨山水掠影而过;沿途原野广阔,麦浪滚滚,水绿空碧,万物朝气,又似一篇篇壮丽而又厚实的油彩影幕闪眼而逝;

......

“一路走来,黄山以自己的秀丽赢得了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ˊ的美誉。

峰峦叠翠、云雾缭绕。今日阴晴之际这雾缭的山峦犹如峰高雪洁;水绿空碧,麦浪滚滚,这广阔的原野正现水绿灵动。美极。

晏兄的山水画需要这种景境,中国山水画需要这种景境。

“这山的高洁,水的灵动足可使晏兄的山水画更上一层楼。

众老友们兴致盎然地谈论着,伯晏兄却忙于拍照未有答语。

伯晏兄已迈古稀两年,沉染数十年的山水国画,臻熟黄宾鸿画技画法,得心应手,与我自同事教书至今已是四十余年故交。

......

沿途自然景观美不胜收。车上一行七人赞赏着山河大地的壮美,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眷爱,仿佛青春重回,全然没了古稀龙态。

这是一群现代社会中沉淀的中国知识分子60年代先后分别毕业于北大清华同济华师大。

从政治斗争到经济建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闭关自守到改革开放,从旱涝保收到竞争生存,......;多少年的沧桑岁月,多少次的冲击磨难,......,

社会在变,环境在变,人们的思想在变,人们的生活在变,而这些经历沧桑变化的知识分子的情怀没有,他们追求的正是水的灵动,雪的高洁”。

中途休息后,车辆继续前行。

“唐代李渤在庐山读书,自养了一只白鹿娱玩,人称白鹿先生,白鹿洞书院因此而得名。”

“白鹿洞书院是南宋理学家朱熹讲学的地方,他制定的《学规》对中华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

听到他们的高谈阔论,看到他们的盎然兴致,我深切地体会到以这般耳顺古稀之年游览至此,远超出了游山玩水之意,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中华教育之本源的追溯”仍是这代知识分子的不灭心愿。

车行之中有人戏言道。“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家一问,啥也不知道

这是用来调侃旅游的。今天车上可没有一个人睡觉哟!”。

“确实,欣赏旅行沿途的风景,追寻传统文化的启迪,享受大自然的眷爱这才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目的。”言语者感慨深切。

......。

    四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进入江西境内。

收费站边等候的导游郭小姐上车后向我们介绍了九江庐山景区概况:

九江,简称 “浔”,为江西省地级市,古称柴桑、江州、浔阳,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素“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之美称

九江源称有三种说法,一因九条江注入鄱阳湖而称;因大禹治水时开凿了九条江而称;是因此地江多,且汉字中“九”为至尊,得名

到了九江市,正值午餐时间。

导游给我们安排的是品尝武宁菜”,传说古时军队行至武宁,本地山多,加之战时需要,不适宜部队集中造饭,故小土炉子的形式士兵单体或个别自由组合自行解决饮食问题武宁菜馆内,首入眼幂的是入门左侧菜架上下四层摆放着盛满各色菜肴的炖钵,迎面铁架三层均排放着大小一致的小炭炉;环视四周餐桌,炖钵架在小炉上热气腾腾,食客们熙嚷喧哔,斟酒猜拳,好不热闹。

大家包间落坐,食欲大涨;落座不多时,菜肴陆续上齐,众人体味着武宁菜”的风味;餐后共同感觉:武宁炖钵留存了“鼎食文化”的古朴遗风,但这无菜不炖,千篇一律,却满足不了现代食者对菜肴的基本要求,只能偶尔品尝

                  (三)院  

下午2时左右,我们来到白鹿洞书院。

有《白鹿洞志》揭示其史:“白鹿洞者,唐李渤读书处也。贞元中,渤与涉隐庐山,蓄一白鹿甚驯,尝随之,人称白鹿先生。宝历中,渤为江州刺史,就今书院地创台榭,引流植花,·遂以白鹿名洞。......南唐升元中,即其地聚徒建学,……号曰庐山国学。宋初置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三书院并名天下。"

相传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下,唐李渤兄弟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一白鹿自娱,因鹿通人性,随入,有主人将生活用品购物单及银两挂在白鹿脖上,白鹿自行集镇物品交予主人,人称白鹿为“神鹿”称主人为白鹿先生;这里本没有洞,由于其因地势低凹,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

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时,旧地重游,为张其青年时代读书于此,广植花木,疏引山泉,修建亭台楼阁,使之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

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亦称“庐山国学”,后扩为书院;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当时除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外,亦与当时的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应天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合称为我国“四大书院”,且为四院之首。

白鹿洞书院史上因战乱曾几经兴废。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理学家朱熹出任南康太守(今九江星子县地),率百官造访书院,书院残垣断壁,杂草丛生非常惋惜道:“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即责令官员,划拨田产,修复书院,使白鹿洞书院得以重建;在任三年,朱熹自任洞主,亲订洞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志,亲临讲学,质疑问难,充实图书,置田建屋,为兴复白鹿洞书院苦心经营殚精竭虑,不遗余力;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著名哲学家陆象山来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有了朱熹、陆象山“白鹿洞之会”,自此书院闻名天下,其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誉享海外日、韩及东南亚尤甚

    步入白鹿洞书院,映入眼幂的是一处以明、清建筑特色为主的古修建群,五个汉族传统院屋之间布局考究,几进几出的院屋各有门楼,又能彼此联通,进出便利,房屋建筑、门楼和院墙等多为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尽显中华传统文化,颇具清雅淡泊之气息。

先贤书院是进出的第一个院落,院门、二门、丹桂亭、碑廊、朱子祠、报功祠等是该院落的主要景观。

朱子祠前驻足观望,得知该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而祠后石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据《白鹿洞志》记载:“初,鹿洞有名无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知府何岩凿石鹿于洞中。”则知晓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环合似洞而得名,现有的石洞和石鹿,则是明代嘉靖年间修凿的。

进入的第二个院落是先贤书院东向的棂星门院,主要景观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礼圣门和礼圣殿。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宋徽宗又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者;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师孔子行教立像,原为唐代吴道子摹绘,上悬清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像下有石龛、石香炉、石花瓶等,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殿中左右神龛有线雕“四圣”即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于、亚圣孟子石像;殿旁两侧神龛还有十二贤(又称十二哲)线雕小石像;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

    止步于孔子行教立像前,沉思片刻,蒲垫之上我虔诚地三跪拜,作为受教者心目中更是崇尚孔子“礼”“义”“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以及“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作为施教者思想上更是深切地体会到注重童蒙、启蒙教育的重大意义以及教育学生要有老实的学习态度,谦虚好学的学习精神,“温故而知新”、“举一而反三”的学习方法等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继棂星门院再向东的第三个院落则谓之白鹿书院。缓步行过的院门、明伦堂、御书阁、鹿洞、思贤台等嵌座在古树浓荫、阳光斑驳的庭院中,随着地面上穿过树隙的阳光圈点,连着风吹枝动,光影摇晃,有如微波荡漾的湖水,显得环境清幽,风景宜人。细观白鹿书院:门楼重檐灰瓦,檐下“白鹿书院”四字由赵朴初题写,嵌镶花岗岩石额上;门内小院东西各辟一排厢房,西廊柱联为,“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东廊柱联为,“傍百年树,读万卷书”;院中六边形石桌,围有六个青石鼓座,狮子滚绣球、猛虎下山、奔马以及狼嚎图案的精致浮雕刻于桌下石柱之上,豪显中华石雕浮刻之艺。

行至院内明伦堂(又名彝伦堂)、“御书阁”(又名圣经阁、圣旨楼),堂内存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写的《御书阁碑记》,阁中先后藏有宋高宗御赐《九经注疏》、《论语》、《孟子》及康熙御赐《十三经注疏》、《廿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集》等书,而阁前两株桂树虽传为朱熹手植,与整座建筑和学院氛围入之柔和却更彰显着书院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清幽宜人的白鹿书院加深了我“移步难返”的不舍情怀,反复观览、深层思慕之际,无奈伯晏兄之催促携伴进入了第四个院落。

第四个院落名为紫阳书院,位于白鹿书院东向,主要景观有门楼、崇德祠、行台等。该组院落,因朱熹别号为紫阳,故名为紫阳书院。全院由中门分为二进,前院两侧有碑廊,总称为白鹿洞书院东碑廊。碑廊中,内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余块,有修建记文、洞规教义,有诗词歌赋、游记题词等各色字碑,这些字碑虽为建国后为保存文物古迹而新建,却真实地记录了书院的历史兴衰,体现了书院文化的特色,充实和丰富了书院的文化内涵;而历代文人寄情题咏在白鹿洞山水间的摩崖所留下的题刻、朱烹的手书真迹、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手书《游白鹿洞歌》等名迹,集文学、书法于一体,笔锋庄重遒劲,运笔娇若游龙,深感弥足珍贵之余,更为书院的带来了隆厚的人文气息。

延宾馆是白鹿洞书院的最后一个院落,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江西提学佥事李龄出资建馆。原主要建筑有延宾馆门、憩斋、逸园、贯道门、春风楼等。《延宾馆记》中记述白鹿洞书院盛况为:“好古学义之士,自公卿以至岩穴之贤,来游是洞者接武联镳”。

游步于书院功用完全的各个院落之间,我深切地体韵到这是一处包含礼制性修建和实用性修建的千年传统文化遗存,驻足于书院历史悠久的各个文化遗迹之前,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些古老的中华文化遗风彰显的魄力及给后人的思想文化启迪。

我沉浸在这种静美雅泊而又厚重深隆的学院氛围里,思绪万千,一种追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灵感应油然而生。

......

阵阵手机铃声鸣断了我的思绪,返程集结令催促着我迈出了不舍的脚步。

                      (四)溯  

随着汽车的鸣笛声,我们离开了白鹿洞书院,返回九江市內。

途中老友们虽尊为古稀之年却没有丝毫累迹,仍是畅论纷纷,热闹异常。畅论主题除书院的建筑及办学思想外,主要集中议论的是书院的千年传统文化遗存及书院传统文化积淀给后人的遗训和启迪。

我偶尔插言,参入议论,整个思想却仍在书院之中游拜。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儒学教育理念之大成。”伯晏道。

“这种儒学教育理念延绵至今,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华文化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伯晏兄的语句把我从书院游忆之中完完全全地拉回到了畅论的现实,我不由随声回应,随即翻开手机攝像图片,朱子白鹿洞教条展现眼前: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宋淳熙七年朱熹

我默声诵读着白鹿洞书院揭示,随着大家的议论进入到重温“朱子白鹿洞教条”的学习和感悟中:

朱熹,别称紫阳先生,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为宋宁宗皇帝讲学,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更是毕生所为,《白鹿洞书院揭示》便是其饱读经书,提取精髓所撰写。

   《揭示》中朱熹首先并明确地提出“明人伦,守礼义”为“五教之目”亦即为教育之唯一目的。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提出的就是礼义之举,倡导的就是人伦之道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倡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学、问、思、辨既是学习方法也是学习的过程,而笃行则是学习的实践阶段,通过四大学习方法或环节的学习,掌握知识而进入实践,这是对教学方法的完整揭示。

明确了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后,朱熹在揭示中以“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明确了学生的人格之道德,即教育学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这种教书育人的道德观则是“明人伦、守礼义”所必须具备的。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以健全人格为本,以教学的本质认识为基础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人格道德要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理念和系统的学院教学理论,并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是他作为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华文化教育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实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细细地体味着院游的感悟,时时地插言着老友们的谈论,仿佛更加增长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车到九江市內,夜灯初上,住店进餐,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思趣却并没有完结。

                                        2015.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