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玉器的图纹装饰,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像身上,多以结构奇特的几何形纹勾连组合而成。 ![]() 商代的年份纪年表 它完全不去考虑具象物体的真实性,而是采用了几乎较为统一的构件和技法,去刻画,去描绘。 人物的眼睛也可用于动物的眼睛,各种器物的表面装饰也都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 布局规范,构图严谨,商周的物象艺术,保存了上古图画记事之遗迹,它是介于图画与文字之间的产物,其构成与其说是图画不如说是一种观念符号。 ![]() 商代是从阶级层次出现后体现在玉器制作的表现 而这种观念符号的形成,应具有一定的社 会性,也许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或社会的某种理想有着密切关系。 也就是说,商周先民在琢制玉器的造型和图纹时,并不是在模仿自然,而是要通过这一客观物体,表现内心深处的- 种信仰和理想。 他们把图画性的文字,或观念符号,铭刻在具有象征意义的雕琢对象上,从而使每一件器物,更富有文化与宗教意义。 ![]() 商代的玉器是多种纹饰和工艺结合的产物 若仔细观察,商周玉器特有的这些图纹装饰,在各类造型中,又各有其自身的装饰规律。 如兽类身上多用变形云纹和斑条纹,禽鸟类多用卷曲长条形表示羽毛,龙的身躯则多饰云纹和菱形纹。 奇妙的重环纹大多装饰在龙、虎和带冠凤鸟的肋部、颈部,少数出现在牛的身上。 而简化的重环纹,一般琢饰在虎的尾部或脊骨等处。 可见,它们在当时均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意义 ,并具有某种相对的规范。 这一点,似与当时的青铜器的使用有些相像,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玉器享有者的器物造型和图纹也就不能相同,它反映了商周时代的等级差别和权力意识。 实际上,商周时代权力意识已成了社会意识中的主宰。 ![]() 妇好墓出土的商代龙纹 它伴随着文明的到来,打破了以往为自然生存意识支配观念的一统天下,同时权力和财产又塑造了 人们的等级观念。 因此,为了强化这种权力意识,巩固已经取得的地位和政权,此时的玉器,也逐渐由新石器时代为原始巫术服务的祀神,发展到为奴隶社会制度服务的祀礼,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礼仪用器。 商代代玉雕中有一些特有的典型装饰方法,这些是人们识别商代玉器的重要依据,主要有下列几种: ![]() 商代有齿形的环形龙 第一,同新石器时代相比较,商代玉器的装饰也有了很大发展,在玉鸟、玉钱、玉戚、璇玑等器物上出现了“凹形凸齿装饰。 “凹”形边齿。最初出现于龙山文化玉器,商早期的玉钺、玉戚、玉梯形刀上也使用,商晚期玉璇玑、玉刀、玉龙和玉鸟的鸟冠也有。 第二,兽角。兽角主要有三种:龙角,下部如粗柱,顶端有一圆锤,似未开的蘑菇。 ![]() 带有龙角的龙 牛角,较短,下端较宽,上端极锐,弯度较大,两侧为弧形,角上饰成排的双连弧纹。 羊角,一端粗,另一端锐,弯成“了”形或“门”形。 第三,片状玉兽之嘴,镂空呈多角星,或为一钻孔。 ![]() 商代的龙型嘴是有特色的 第四,片状玉兽之足,商代兽足极有特色,外形为方形,其上有数道阴刻直线或折线呈“尸”形。 第五,鸟兽之眼,臣字眼,“回”“回”“台”形。平行四边形眼“口”,眼角略呈弧状,圆形切线眼,圆形、四周减地,留下切割痕,呈螺旋纹状。 ![]() 臣字眼也有多种的表现形式 这是商代玉器独有的装饰,也是识别玉器时代的标志。 玉器表面的装饰纹样多为直线纹或折线纹,也有弧线纹,线条有单阴刻线,勾撇法雕出的面坡阴刻线,凸线及线条两侧凹雕面留出的凸线(挤压法线条)。 纹样本身较新石器时代更为丰富。 ![]() 商代的造型特点 有鸟纹、兽纹、兽面纹等来源于动物的纹样,还有折线纹、重环纹、涡纹和瓣状纹等,使玉器的装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常见装饰纹样有以下几种: 对角方格纹 前面发过的两个龙纹身上都是对角的方格纹饰,还有很多代表性的纹饰风格。 ![]() 商代各种纹饰说明 ![]() 用双阴线琢出的方格,相邻两格以角部对接,二方连续排列或等距排列,多见于玉龙、龙形璜等动物。 ![]() 方格对角纹饰 双连弧纹 用单阴线雕出的两个相连短弧,似人字,纵向排列,装饰于龙身、兽角及玉角形器。 ![]() 青铜器上面可以看到许多纹饰与玉器相同 三角形纹 用阴线琢出三角,又分为小三角纹与大三角纹。 小三角纹接近于等边三角,饰于龙身或玉琐上;大三角纹一般由多层直线组成,呈等腰三角形,装饰于器物柄部。 ![]() 青铜器的线条与玉器也有相同的纹饰 重环纹 双阴线琢出,形如盾,饰于龙及动物之身。 ![]() 折线纹 双阴刻长线,顶端折回似框,中部歧出分线,分线折呈勾状,作为动物身上的装饰。 ![]() 阴刻长直线 线条笔直,略宽,成组饰于器物上。 ![]() ![]() 商代的线条转折 兽面纹 商代玉器上出现兽面纹较多,与铜器纹饰类似。 这些兽面,有的源于龙,有的源于牛、羊,还有的源于未知的动物。 兽角、兽眼及兽面上的装饰纹都有明显特征。装饰纹多用挤压法琢出的直线、折线构成。 ![]() 特别说明:为了各位收藏爱好者系统和准确的了解中国玉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特点,我所有的结论和数据、图片均从国家已经确定并出版的考古资料中整理和归纳,收藏爱好者可以作为系统学习资料进行收藏和查阅,不用担心数据的来源和结论,并不是我个人的总结,我只是针对玉器的收藏做了整理和编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