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西方人来说,俄罗斯的印象就是AK47、伏特加和鱼子酱。如果当有人询问哪个国家的人最嗜酒如命,得到的答复往往是俄罗斯,甚至在俄罗斯本国也流传着许多有关于喝酒闹出的笑话,但实际上全世界酒精消耗量最多的国家反而是英国。可以说俄罗斯人喜欢喝酒这样的刻板印象甚至已经让俄罗斯人自己都相信。 实际上伏特加在俄罗斯的历史并不长,俄罗斯人在一开始最喜欢用的还是白兰地,这用葡萄酿造的酒,但是随着一战和二战的打击,整个俄罗斯的社会无比动荡,用葡萄酿酒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因此从北欧传来的伏特加就成为了俄罗斯最好的代替,直到今天仍然在俄罗斯的餐桌上有着一席之地。俄罗斯人为什么嗜酒如命?原因很简单,整个俄罗斯处于高纬度地区,每年的冬天很长,冬天的夜晚也很长,这就让当地的俄罗斯人只能通过饮酒来驱寒,酒精也就成为了他们消遣无聊时光的最佳方式。 而俄罗斯的大规模酗酒还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崩溃以后,当时的苏联动荡不安,人们看不到希望,酒精就成为了他们躲避社会复杂问题的一种方式。当时的俄罗斯一共只有1.43亿人口,但是一年却喝掉了40亿升的高度酒,可以说是借酒消愁,这让整个社会都陷入了一种病态之中。实际上,俄罗斯人的血统和亚洲人十分接近,并没有欧洲人那么擅长于代谢酒精,这也是为什么每一年都能看到俄罗斯因为酒精丧命的人比其他欧洲国家要多得多。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俄罗斯男性的平均寿命从63岁一路猛降到了57岁,虽然社会的动荡负主要的责任,但是那些大瓶小瓶的伏特加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着俄罗斯人在之前的年代就不是就如命。实际上历代以来,俄罗斯的领导人都希望这些人能够戒掉酗酒的毛病,但是始终却未能如愿。在沙皇时期,关于俄罗斯人嗜酒如命的问题就让当时的统治者颇为头痛。沙皇尼古拉二世本人就非常的反感,圣彼得堡的大街上到处都是醉醺醺的酒鬼,于是他曾经下达过一条禁酒令,除了酒馆和餐厅之外,任何的商家都不允许销售高度酒精饮料。 但是很快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酒精这种硬通货再次走上了人们的餐桌。俄罗斯士兵的待遇在一战当中都是最差的,他们经常被戏称为沙皇的灰色牲口。在战场上的士兵如果能够适当的饮用酒类,那么他们就会在战场上悍不畏死,于是俄罗斯也不得不开放了禁令,允许士兵们在战场上饮酒,这条禁酒令也就彻底的灰飞烟灭。苏联也曾经试图禁止饮酒,但是很快他们发现酒精是重要的税收来源,如果现在就推行禁酒的话,那么对于新生的苏联财政来说将是巨大的打击。 于是苏联方面只能将禁酒令暂时延缓,说等到允许的情况下在推行。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让这条禁酒令的推行彻底成为了镜中花,水中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为了鼓舞士气,在每次上战场之前,苏联的士兵们都会得到一定量的葡萄酒,但是后来官兵发现葡萄酒的酒精根本不能麻醉他们在战场上紧绷的神经,尤其是随着后来葡萄产地的丢失,让葡萄酒的获得陷入了困难之中,于是只能将这些酒精饮料换成了使用土豆和大麦酿造的伏特加,有些士兵为了麻醉自己,甚至会选择往伏特加里添加一定量的可卡因。 这种既含酒精又含毒品的战壕鸡尾酒在整个二战当中被欧洲战场的各大国家广泛使用。可以说,战争的摧残已经让人到达了泯灭人性的地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的一切百废待兴,二战创造了一个超级大国,还创造了一大批的酒鬼。为了在战争之后更好地重建重工业,无数的战场老兵再次进入到了工厂之中,但是他们从战场上带下来的酒瘾也让整个俄罗斯社会陷入到了酒精的海洋当中。 当时的苏联工厂工销社最受欢迎的饮料永远是伏特加,而苏联为了满足这些酒鬼,也不得不开大马力生产伏特加,甚至让伏特加成为了俄罗斯出口海外的重要商品之一。这让波兰和瑞典这些伏特加的原产地都感到十分不满,直到今天,瑞典人和俄罗斯、乌克兰打官司以争夺伏特加到底是谁最先发明的,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无聊的官司之一。苏联的历代领导人当中也有许多人喜欢饮酒,就比如说斯大林就是狂热的葡萄酒粉丝,在他看来,伏特加这种上不了台面的酒精饮料是不能够当作真正的酒,而且斯大林对于饮酒非常克制,没有太多关于斯大林喝醉的故事。 赫鲁晓夫则是一名乌克兰人,由于从小的贫穷和长时间的军旅政工生涯,反而没有让他对酒精有过多的依赖。不过时间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勃列日涅夫本人就是一个大酒鬼,而且还经常酒后驾车,因为上级这样,下面难免不上行下效,所以酒精饮料的流行和泛滥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等到安德罗波夫上台之后,情况已经难以控制甚至影响苏联社会的正常工作。 在当时的苏联空军里曾经流行着这样一个段子,由于苏联空军禁止飞行员饮酒,于是这些飞行员竟然偷偷地打起了米格二五飞机的主意。由于这种飞机经常要在3万米的高空以三马赫机型作业,因此这种飞机的外表温度非常热。为了防止飞机被烧坏,在飞机当中要添加大量的冷却液,冷却液的主要构成部分自然而然的就是乙醇和甲醇。于是苏联空军的官兵们秘密地将这种飞机称作飞行酒桶。他们还会传授后来的人经验,如果想要偷喝冷却液,一定要记得带一条有卡尺的腰带,用小钟来喝酒,每喝一点就要把腰带往里嘞一个,如果感到肚子疼了,就一定要停下,因为再喝就有喝瞎的风险。可以说,这样的故事在当时比比皆是。 于是,苏联开始强行推行禁酒令,酒馆的开门时间只能从下午一点到晚上六点,宴会上也不许提供任何酒精饮料,甚至还关闭了克里米亚、格鲁吉亚的葡萄园,同时限制淀粉用于制造酒精饮料的用量,想用这些办法来控制国内的过度饮酒。但是随着苏联解体,这一系列的行动最终都化为了乌有。直到今天,俄罗斯的酒精依然深远地影响着整个社会,通过制定高昂的酒类税来限制酒精饮料的流通,同时还规定在俄罗斯流通的烈酒度数不得高于46度。 这些措施也确实让俄罗斯国内的酗酒情况得以缓解。但是俄罗斯与酒精所纠葛出的悲剧依然不少,就比如说,曾经有不少俄罗斯人饮用山楂牌沐浴露而导致酒精中毒导致死亡的事件,实际上这个沐浴露厂商在之前生产的时候使用了乙醇。但是在后来改良配方过程当中变成了甲醇,在提高了酒精税制后,有许多嗜酒如命的酒鬼选择铤而走险,购买不收税的沐浴露当酒饮用。但是这一次的配方更改反而害死了不少的人,成为了当年震惊全球的大事件。从以上种种来看,俄罗斯人想要摆脱酒精的控制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也许嗜酒如命已经刻进了这个民族的DNA当中,改也改不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