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夷风|从书院文化看当代高校装饰文化建设

 魏维 2022-10-20 发布于中国澳门

从书院文化看当代高校装饰文化建设

——以武夷学院为例

文/高妍

摘要:校园环境作为校园内涵文化的一部分,在师生日常的教与学活动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近年来,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大学校园城建设却逐步丧失文化传承与环境育人的功能,沦为一般性的教学空间。观今宜鉴古,同为教育场所,中国古代书院建筑在环境育人方面却极具代表性,尤其体现在装饰文化方面。文章以武夷学院的环境装饰文化现状为例,通过与中国古代书院环境建设的类比,提出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对策,试图实现当代大学校园装饰文化的革新,提高大学校园环境育人的成效。

关键词:朱熹;书院;装饰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作为大学扩招和校园扩建的产物,“大学城”式的校园环境集成已然成为潮流,这使当代高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面积、扩散式的新址搬迁不同于以往小范围、生长式的原址发展,部分高校环境文化的断层;共处一地的均质性校园环境失去自身基于学科和专业体系的环境文化特色;同时,现代化的校园设施及装修效果仅以满足课堂教学功能为主,忽视了课堂之外的教育环境体验,缺乏人文外延……这些林林总总的校园环境现象昭示着当代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丧失。

装饰文化作为校园环境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也丰富了师生对校园环境的情感体验,在环境育人方面独树一帜。但当代大学校园环境建设者对装饰文化的构建甚少关注,隐藏于装饰文化背后的无形教化也少有人提及,这让校园装饰文化建设陷入困境。观今宜鉴古,我国古代朱熹创建修整的书院在装饰文化的环境育人方面独具代表性,其呈现的状态促成了书院内部深厚的文学气息与底蕴,对当代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以小而见大,文章通过对武夷学院的抽样走访调查:包括7个不同院系的教学楼,合计136间教室、70处楼梯拐角;图书馆;宋明理学中心;朱子学研究中心等场所,对武夷学院装饰文化的现状作以分析,试图以武夷学院的情况统观当代大学院校环境文化建设的特点。

一、武夷学院装饰文化现状

坐落于武夷山脚下唯一的一所地方性应用型综合本科高校——武夷学院,秉承着近千年来朱熹集大成的学术思想研究和独特成熟的书院建设理念。但即使如此,栖居于传统书院文化氛围中的武夷学院,在当代大学校园装饰文化的创设上仍显得单薄。

武夷学院在校园装饰文化的创设上并非是毫无意识的。如在装饰文化的形式上,部分院系包括教室的对联和照片墙、走廊的名人壁画、楼道的名言贴纸、草地中的文化石,雕塑等等,多彩多样;又如武夷学院建筑文以命名的特点:“仁智”取自《武夷精舍杂咏并序·仁智堂》中的“我惭仁智心,偶自爱山水.苍崖无古今, 碧涧日千里.”、“天心湖”映衬朱熹开拓的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青松”鼓励学子学松柏之坚贞不移……这种方式传承了书院内各结构的命名方式,如岳麓书院的“明伦堂”,取自孟子所言“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射也。夏为校,殷为序,周为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种形式传达着人文精神的价值,能够激起师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简单知识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作用,形成文以载道的德育氛围[3]。但是,在校园装饰文化上,武夷学院像大多高校一样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装饰文化数量较少

通过走访,在抽样的136间教室之中,对联数量约为12副,接近教室数量的1/10;在抽样的7栋教学楼楼梯拐角,名言贴纸不超过30张,甚至包括损坏的在内;在学院1000余亩的教学用地中,较为显眼的雕塑碑训仅存4座,有内容的文化石不到10块……这不单单是武夷学院的情况,相信大多数高校亦是如此:将装饰文化看作校园稀疏的点缀,而非折现高校环境育人状态的文化因素。

但纵观古代书院:白鹿洞书院出名楹联15处、雕刻碑训呈百家诸子众态,书院入口更是以朱熹塑像迎莘莘学子;紫阳书院出名楹联10处、雕刻碑训因武夷山400多处的摩崖石刻显得异常出彩;建阳考亭书院出名楹联7处,雕刻碑训延展进村落之中,模刻生活百态,更是妙趣横生。由此可见;书院将装饰文化作为书院师生专于学业、乐于生活的体现,而当代高校校园略显不足。

(二)装饰文化的质量较低

从古至今,装饰文化一直作为校园建设的标配而存在,任何校园在建设初期,都纳入了装饰文化的设计,这点毋庸置疑。但因为建设后期的漠视,当代高校装饰文化表现出稍逊于古代书院的的状态。

1、缺失与破损

校园装饰文化并非一劳永逸,在时间的推移下,装饰文化的载体因为其材质原因,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高校对于这种情况,大多采取忽视的态度,这让装饰文化的修缮工作陷入困境。

在武夷学院的走访中,装饰文化破损、缺失仍旧较为严重:在为数不多的对联和名言贴纸中,字体、画像已出现褪色,模糊不清的情况,还有一些被棕色的污垢所覆盖,甚至少数产生褶皱、缺角情况,已然影响阅读;在彰显班级特色的照片墙、展示栏中,只留下了照片背后的胶痕和残缺不全的手工作品。装饰文化不是形式,而是内涵,其完整性是它发挥作用的基础,古代书院在装饰文化的构建上采用木雕、石刻,就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点。然而,时代科技的发展,带给高校的不是优越,反是落后。

2、教育意义浅薄

装饰文化的存在就是为了发挥高校校园环境的教化作用,但由于批量、便捷生产的高校环境建设,却使装饰文化的教育意义大打折扣。在这点上,武夷学院内的部分院系也表现出大多高校的状态:

第一,装饰文化与专业特色不符。如机电工程学院的挂图全数尽是诸如“智勇”、“舍得”等词的深解;数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仍为孔孟大道的宣解,如“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也许这些是重于对学生人性的培养,但千篇一律的内容,有何意义?专业院校完全可以采用具有专业特色的装饰文化。通过走访发现,茶学院系就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点。茶学以茶为重,因此在文化装饰上多取与茶相关、或改编与茶相关的言论,如“茶逢知己千杯少,壶中共抛一片心”、“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这不就兼顾了专业特色与人性培养,新奇的内容也能促使师生关注。

第二,装饰文化偏向口号化。装饰文化的作用大多在学生对其深入的探究思考中实现, 但高校内所呈现的装饰文化内容却并不能引导学生如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等耳熟能详的名言在装饰对联上屡见不鲜,而这类名言因为学生烂熟于心,已极少再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缺乏学生的教化作用。

在此,以岳麓书院讲堂中梁启超题联为例,“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涉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住,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1]这幅题联不仅表现了岳麓书院的地域特色和环境特色,以及“讲堂”区别于其他书院机构的独特作用;同时,也蕴含着他对学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指导之意。既是对书院的认可和赞赏,又是对学生的指导和期望,寓意深厚,引人深思。

(三)特色装饰文化影响较浅

任何地域都有令其为傲的,适用于装饰文化建设的传统文化精髓。这些文化特色融入高校的装饰文化中,既能传播继承地方优秀文化,又无疑会为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增色,但是众多高校却并未完全发挥地方文化特色对于环境育人的效用。武夷学院一直以来都以朱熹学术装点校园文化,如设立朱熹雕塑4尊、设立朱熹理学研究场所2处,但这些装饰文化却极少能带动起学校学生感悟朱子理学的热潮。

朱熹雕塑本是为创设教学情景而立,但大多雕塑并未放置在学生常往之处,而是放置于学院较为偏僻的艺术院系,让其雕塑只作为艺术品而存在,雕像的教育意义因此大打折扣。

朱熹理学研究场所的设立是试图创造武夷学院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最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涵。二者本都是极佳的学术研究场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位于明月湖内畔,“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循迹著书之所”[1];朱子研究中心位于学院后山高地,亲近茶山,放眼碧色。前者现已成为钢琴、舞蹈、模特的培训中心;后者向来专门为教师学术研究服务,学生鲜少踏足。学院对场所的使用界定,无疑使二者的教化意义同雕塑一样为人惋惜。

高校是学术研究之地,但也是育人之所,校园环境装饰文化资源应能更多地为学生所享用。像白鹿洞书院楹联设置,“二李读书看白鹿,书中得几分,白鹿中得几分;三贤讲道对青山,道外无一事,青山外无一事”;“前贤筑室,岂但木石与居,鹿豕与游;后学入门,要识宗庙之美,百宫之富”[2],即贴合了书院之名和书院环境,又对学子进行指导。又如武夷精舍正门上的楹联“致广大而尽精微综罗百代;尊德性而道问学体用兼赅”与讲堂楹联“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即有区别场所功用的特色,又结合了书院思想的主流。

二、高校校园装饰文化建议

发展迅速的当代大学校园,在扩招与扩建的同时,如何延续古代书院环境文化育人的优势,装饰文化建设便是具有可行性的措施。武夷学院虽只是当代大学校园中的渺小一个,但它所表现出的装饰文化的缺漏,却是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样,武夷学院装饰文化建设的应对措施,对其他高校也将适用。

(一)调动师生参与,体现师生风采

古代书院室内装饰常常由文人亲自执笔,都是文人贤士抒发心境的表现。书院的真意在他们的文笔下,化为楹联、匾额、雕图碑刻,与书院环境结合。这不仅阐释了书院的历史渊源和学派师承的关系,还表达出了学子独有的人生体会。这些直观的装饰文化,成为书院的点睛之笔,传达着书院的内涵意义[3]。

当代是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但是快捷地装饰文化批量生产并不是师生推卸文化建设的理由。因此,当代大学校园的装饰文化不能仅限于科技对字画的复制粘贴。校园装饰文化最终的受用者师生,那为何不利用师生的创造力呢?师生自主设计、制作装饰文化,如亲笔手写对联、合作手绘生活常态、自主查找专业特色知识制成立体挂图等等;又或是树林学习一角改造、教室课桌讲堂改造等,这些是影印技术难以涉足的文化活动。师生发挥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装饰文化才能和师生活动相关联;才能成为校园需要的装饰文化;才能是展现当代高校学生特色的装饰文化。另外,这样的形式也能让学生自主关注装饰文化,进行品味、慎思,从而避免口号化的无意义字符拼凑。

(二)适时修补更新,避免留白落后

古代书院敬重贤能之士,为文人、官员所倚重,为教导学生胸怀天下、不拘于书,圣贤、官员常常游历于此,进行学术的指导与游说。书院为留其谆谆教导,于是对书院的装饰文化内容进行不定期的改造与完善,这让书院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不同时期的特色和风采。

当代校园更应如此,时代飞速变迁的今天,人才培养内涵日新月异,学生对文化的需要也随之变化。校园装饰固守传统,只会产生索然无味、毫无深意的文化环境。因此,学院的装饰文化应该应运时代的发展而革新。首先,应用必要的科技手段,如3D打印技术。制作惟妙惟肖的人物原型、还原场景教学或制作精细机械,供学生研究参观;其次,符合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如当下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那么学院内部的原始挂图和标语就要合理更换,以创新和实践为主题制作挂图、手抄报、作品展等,能让时代宣扬的意识通过装饰时刻警醒学生、指导学生;最后,也是最基本的,及时对缺损陈旧的装饰文化进行更换或修整。校园装饰文化不是一劳永逸的结果,面对陈旧破损的装饰,高校成员不应坐视不管,及时作以补充和完善,才能合理发挥装饰空间的功效。

(三)紧抓特色文化底蕴,创设校园独特环境

现代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场所,但也是地方特色文化研究与传承的重心。大学校园的建筑装饰文化不可仅仅着重于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尽量多的物质便利,而是要创建一个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底蕴的,帮助学生品德养成和气质提升的文化氛围。基于这点,我们在校园的装饰文化建设中要追求传统特色文化与环境育人的融合[5]。

未名湖畔的北大之所以备受赞誉,是因为其装饰文化所表现出的历史的厚重感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湘水孕育的湖南大学之所以广为传颂,是因为其久经时代变迁,却仍旧保持着的文化育人的连续性;武夷学院得天独厚,拥有朱熹思想研究的最直接、最全面的物质资料和学术基础,在装饰文化建设上也使用了传统文化的特色,用以人文意境的创立。

可见,特色的地方文化底蕴,或者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沉淀的文化内涵,对学校环境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于大面积、扩张式的大学城建设,当代高校更要注重的是高校文化涵养的夯实。高校的质量从不以高校的面积、装备、建筑等而论,而在于高校环境所传达文化底蕴,在于促成这种文化底蕴的装饰环境的育人效果。

三、结语

“寓意于物,虽物微足以为乐”,“凡物皆有可观。如有可观,皆有可乐……”[2]物的育人功能从古代书院一直延续至今,从未改变。虽然在当下,高校的环境建设仍停滞在“大学城”的无限扩建状态,但这并不能成为高校忽略环境育人功能的理由。装饰文化作为校园环境文化的主要部分,对学校的发展建设,对师生的教学活动,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可见,寓教于物是当代大学装饰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只有将装饰文化纳入环境教育的一部分,才能最有效地发挥校园建筑装饰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邓洪波.彭爱学.中国书院揽胜[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2000:68-85

[2]吴国富,黎华.中国书院文化丛书 白鹿洞书院[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164-149

[3]李盛幸.岳麓书院建筑的隐性德育价值及启示[J].求索,2016(11):177-180.

[4]刘玉红,宋士华.中国书院文化及其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J].九江学院学报,2012(4):10-36.

[5]朱晓雯,李畅.书院建筑之“礼”与我国传统教学环境的教化功能[J].西南大学学报,2016(4):55-59.


作者作品简介:高妍,武夷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班学生,此论文获得武夷学院2017年“光明奖”二等奖,武夷风2017年“朱子文化”主题征文大赛一等奖。

(指导教师:陈平)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并标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