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30岁了,还再吃这种苦?

 毛毛虫_Claire 2022-10-20 发布于宁夏

图文编辑:毛毛虫Claire

定时推文:小助理

有些人到了30岁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很特别,每天不是在服从社会规则,就是在生活琐事中烦恼,于是开始随波逐流。

有些人到了30岁才发现,优秀的同龄人已经绝尘而去,而自己被生活与工作的压力压的喘不过气来,拼不了资历,还要与新人竞争,于是常常哀叹梦想与现实落差巨大。

有些人到了30岁才发现,疼痛的肩膀、脱落的头发、日益增大的肚腩,身体已经没有一块地方完好,于是感叹身不由已。

都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但是,有些苦,都30岁了,我劝你还是别吃了。

被外界影响的苦

现在网络平台上不乏20+就创业成功身家上亿的年轻人,早婚早育左手抱几娃右手事业顺风顺水的精英夫妇,还有年纪轻轻就头衔满身的高学历博士。

而对照自己,却是生活上的各种不如意、工作上的各种不顺心,焦虑扑面而来。

有人说,到什么年纪就该干什么事情,不要创业了,赶紧找个稳定的工作;

有人说,女孩子拼事业不如嫁个好老公;

有人说,大城市有什么好,这么多大龄单身青年;

有人说,你再不结婚/生娃,就过了最佳生育期了;

有人说,年轻人后来居上,中年危机提前了。

听了别人的话,我们惶恐沮丧,惴惴不安。

都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被周围的人或者事情影响很难,但是,人这一辈子终究是要自己过坎,所以我建议“大事问自己,小事不焦虑,要做的事就是专注当下,不问结果"

上学、工作、结婚,在很多人生大事上,我们习惯于求助外界,希望别人能帮我们做出选择,毕竟有些经验是可以借鉴的。

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人在别人帮他选择后,怨天怨地怨父母怨社会,抱怨遇人不淑,抱怨怀才不遇,抱怨时事不济,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往往忘记了“自己”。

我们想要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如果一个人想清楚了这一点,以此拥有了自己的志向,那么,他就会知道该如何选择,因此停止抱怨,停止焦虑。 

面对父母选择的我不喜欢的专业,我可以努力考研去进修自己喜欢的专业;

找工作时,我不会只考虑薪资,而会更多考虑我将来可以学到什么;

谁结婚,什么时候结婚,我当然也会有我的坚持与选择。

习惯了凡事问问自己的内心,也会少了很多与外界的攀比,你成功我祝福,但是不要用你的尺子来度量我的人生。

知道了想要怎样的人生,也会忽略不相关人士的评价,我们都有自己的关要闯,闲言碎语评价他人不如多在入冬前备好一担柴火。

有人说,生活中99%以上的事儿都是小事儿,但生活中99%的苦恼也是因为这些小事。

博主粥左罗就说,引发我们焦虑的绝大部分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能够做到不为小事儿焦虑,我们大部分的焦虑情绪就会化解了。 

他就说了自己的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周末开车去上一节健身课,结果突发堵车,看到导航里提示到达时间越来越推迟,他愈发烦躁焦虑,一天的好心情都没了。

突然,他意识到,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就是迟到,最多就是浪费一节课白跑一趟嘛,不值得如此坏心情。

是啊,既然是小事,其实做砸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好心态却难得。

因此,若能不被小事纠结,那我们的人生将会可幸福很多。

我们更多人做出了选择,在行动上却容易心态失衡、踌躇不前。

明知道这是重要的事情,要好好对待,而另一个心却总是在想,如果我失败了怎么办?如果失去这次机会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因此焦虑不安,甚至不能做好当下事,最后结果也大不如意。

其实,我们害怕的不是这件事情,而是这件事发生的不良后果,一但过多关注结果,必会放大自己的消极情绪。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瓦伦达效应”,像很多冠军运动员错失金牌,大爆冷门,就是因为这样。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拥有成长性思维,并且只和自己比,那么就会轻松很多。所谓成长应该是与自己比,只要我们比昨天的自己好,比前一秒的自己好,我们就是成功。

我们每次都在做重要的事情,并且全力以赴,我们比上一次的自己更好,那我们的每一天都在成功,那结果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因此,“瓦伦达效应”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少一点对结果的担忧,那么就可以避免更多的失败。

关注当下,不问结果,是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应该追求的。

停止成长的苦 

人到了30岁,基本就知道自己职业生涯的上限在哪里了,多是害怕自己能一眼望到头的职业生涯,害怕平庸无为,更恐惧走下坡路。

有人说“跌到谷底,你不能往下,只能往上”,面对事业瓶颈,我建议你多做有成长性的事情,并且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像《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在某一天看到自己的两位朋友,因为意外,命运轨迹发生了巨变,于是开始正视自己的人生,放弃了摆烂,选择重启,看书提高认知,写作影响他人,于是看到了新的人生风景。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改变,你可以学习一门新的技能,如果你不知道学什么,可以看看招聘网上需要什么,你也可以培养一个新习惯,比如记账,以此更好的规划自己的金钱。

30岁之后,忍受一点寂寞与无聊,多做“长期主义”的事情,回报给你的必将丰盛。

很多人到30岁才发现,自己会的技能刚毕业两年的新人也能做的很好,自己面临职场危机。其实,这是我们的一个误区,以为工作时间等于工作经验,殊不知有些人,是一年的工作经验重复了十年。

有个段子,“打败康师傅的不是统一,而是美团”,你不知道自己那一天会被谁替代,一个行业如此,个人也是如此,况且现在机器代替人工的工作越来越多了。

有个公司因为考勤制度复杂无比,于是聘用了一人专门做考勤资料。

有一天,主管部门找到了做程序的同事,不到一天的时间,一个考勤程序就做好了,然后半个月人工才能做完的事情,程序三小时就能算好,于是,主管部门果断辞退了专门做考勤的人。

因此,积累工作经验的重点是要打造我们职场上的不可替代性。

你的不可替代性,或在专业技能,或在人脉资源,或在沟通协调,如果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属于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力,那你的职场生涯就有一丢丢危险了。 

郑渊洁在《我是钱》说到,“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你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你的铁饭碗,自带”铁饭碗“,那还有什么中年危机呢? 

👆 这套课程会手把手教你如何提高职场核心竞争力,感兴趣的可以扫描二维码试听,课程详情请戳 🔗:职场核心竞争力课程介绍

精力不足的苦

畅销书作家张萌说“在我看来,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喻为电池,那么精力就相当于电池的能量”。

到了30岁,你会发现,自己这个身体的耗电量特别快,加班你加不动了,熬夜也是熬不动了。体力不足,精力不济,是你的身体提醒你要注意休养了。

像张萌也曾经出现过严重的健康问题,甲状腺结节疾病让她把几乎所有时间花费在医院,特别痛苦与焦虑,后面她给自己安排了150天的系统训练康复,包括饮食、休息、运动等,甲状腺疾病竟然康复了,她还发现自己的精力和体力比20岁的时候还要好。

人到30岁,上有老下有小,我们更要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了,而这时候的我们其实身体还很年轻,很多健康问题,通过坚持锻炼或者正确的休息就能慢慢恢复。

但是很多人却说,我哪有专门的时间锻炼身体啊,是啊,所以,对于上班族的你来说,我推荐你掌握“微习惯”的方法。

《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曾经非常抗拒锻炼身体,后面他决定每天做一个俯卧撑,结果一个俯卧撑变成3个俯卧撑,3个变成3个,仅仅过去6个月,他就开始去健身房锻炼了,因为锻炼对他来说已经是生活必须了。 

其实,哪有没有意志力,只是不懂方法。

【写在最后的话】

人到三十岁,我建议你不要再吃这三种苦:

被外界影响的苦,

苦在最后随波逐流。

停止成长的苦,

苦在最后一事无成。

精力不足的苦,

苦在最后身心俱疲。

全篇看起来是篇鸡汤文是吧?其实完全是自己的亲身经验总结。

人到三十岁,如果能重新找回18岁时的身心和期望,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焦虑的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