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科普·贝言】悄悄来到京城的贝壳——淡水贻贝!

 新用户1810K7NH 2022-10-20 发布于北京

不知大家近几年有没有发现,北京一些水系中突然出现了很多附着在石头上的贻贝。提到贻贝,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它就是我们偶尔会吃到的“海虹”,煮熟后加工成干品也叫做“淡菜”。它们有黑褐色的外壳,生活在海滨的岩石上。那么,海洋生物怎么会来到北京的水系中呢?

北京出现的淡水贻贝 苏亮摄

其实,在淡水中确实有贻贝的身影。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一些生活在南方地区的生物偶尔也在北京见到。比如咱们今天说的淡水贻贝 Limnoperna fortunei !这种原本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生物如今也出现在了帝都。淡水贻贝从外形上和咱们吃的海虹没有太多区别,几乎一样的颜色、一样的外壳,连附着方式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把它剖开,会看到从一个孔中伸出很多“根”,这个孔叫做足丝孔,里面伸出来的当然不是根,而是它的足丝。足丝的末端可以分泌粘性的蛋白,这些蛋白几乎可以和任何材质表面进行粘合,把自己牢牢的固定住,再大的波涛也不会把它冲走。不久的将来,也许可以通过研究它们的粘性蛋白而合成出来一种胶水,在水下粘贴任何物体。

从丝足孔中伸出来的丝足 苏亮摄

淡水贻贝对水质还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为了生长繁殖并且延续种群,它们每天都要通过过滤水体中的微生物让自己更加强壮,这样就能让咱们的水系更加清澈。甚至有人把它们养在鱼缸中用于观赏和净化水质。

从石头上拽下来的淡水贻贝 苏亮摄

这些有趣的小家伙总是一簇簇地生长,而群体生长方式曾经也让它们成为了对生活有害的物种。20世纪70年代,甚至有很多如何消灭淡水贻贝的文章,因为它们会大量地附着在引水的管道中,造成管道阻塞,影响供水。对于淡水贻贝来说,北方的冬天太冷了,它们甚至没有长到成年就被冻死在了厚厚的冰层之下。留下那一丛丛已经张口的外壳,便证明了自己是曾经拥有过这里的“主权”生物。

牢牢固定在石头上的淡水贻贝 苏亮摄

作为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贻贝,其生存之路艰辛坎坷,加上现在环境的污染以及人类的捕捉,已经让它们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少了。下次,如果我们偶然间在清澈的淡水中发现了它们,切记不要进行捕捉哦!

“地球记忆工作室”创建于2014年7月。秉承“延续地球记忆,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与国内多家博物馆、学校及企业广泛开展自然博物教育。着重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的兴趣,启迪科学智慧。工作室常年系统收集各类标本万余件;以及几万幅动植物生态图片服务于典藏研究及教学活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