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辉知府兼任卫辉一中校长期间的私密往事

 laoxuesheng 2022-10-20 发布于天津

【摘要】正因如此,在河南任职30年,他被誉为“中州第一干员”,还被慈禧与光绪帝面授“御赐荣禄大夫 、钦嘉一品衔。”比起老家平度,于沧澜在河南的名气更大,现在的河南省卫辉市第一中学就是他创立的,当时的名字叫“卫辉府官立中学堂”,于沧澜自任监督(校长)。

于沧澜于沧澜故居

现在知道于沧澜的人不多了,他在河南省为官30余年,被誉为晚清“中州第一干员”(中州是河南省的古称)。

于沧澜,山东平度古庄北村(原来叫古庄村,1959年分为古庄北村和古庄南村)人,自光绪三年考中进士,他就被分去河南任职,什么地方难管、什么地方麻烦就有他的身影。辛亥革命爆发 ,他两袖清风回了家乡 ,之后双目失明、家境困难,却始终保持乐观心态,一直活到76岁。

  一头小马驹感动了教书先生

古庄北村距离平度市区40公里,属于相对偏远的村子,但在古时这里可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是胶东地区去济南或进京的必经之地。每到乡试或会试时,马路旁就会搭起几个棚子,里面备好茶汤,专门款待赶考的学子。做这事的是于沧澜的父亲于镒。而我们的主人公于沧澜是这家的二公子,他兄弟五人,当地人尊称“二大人”。

于沧澜小时候很调皮,其他兄弟认真听、认真写,只有他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又摸摸身上的衣服,偶尔还会去碰碰正在认真学习的兄弟。教书先生对他很失望,将他列为“坏孩子”名单,不再上心教育。于沧澜的父亲于镒看在眼里,心想不能直接说教书先生,得想个法子才行。

这一天,于家刚降生了一头小马驹,孩子们都争相去看,教书先生也过去了,他无意中说:“七天的小马,肉吃起来特别嫩。”这话恰好让在旁边的于镒听到,回去后便嘱咐下人,等小马驹第七天的时候就杀掉吧。于镒一向不忍杀生,但为了孩子的前途只能狠下心,把煮好的肉给教书先生送了过去 ,而后相求:“请先生务必好好教导二子,他虽顽皮却极为聪明。”

先生一看,没想到自己随口说的一句话也被老爷子听到心里,感动不已,自此对于沧澜特别上心。有了教书先生管教,再加上于沧澜自己的努力,学业日进,终于不负众望,光绪三年(1877年)中进士。

被戏称“和尚县令”

于沧澜终于实现了父亲的心愿。他相继代理上蔡县、滑县、兰封县和固始县的知县,几年之后升为鹿邑知县。提到这几个地方,史料用四个字来形容:繁、难、冲、要。简单来说是个人员复杂、匪盗丛生、经常起冲突的地方,吏治难度非常大。

于沧澜吸取之前县令的教训,越是棘手的事情越要处理 、越是别人不敢做的事他就越得坚持做到底。所以在当地豪绅眼里,他就是个眼里容不下沙子的人。

比如代理固始县知县时,当地有位有钱人的家人犯罪被抓,要是以前送点银两就解决了,但成箱的银子送到于沧澜面前,他看都不看就端茶送客,最后还是秉公处理,严肃了衙门的风气。

他经常跟上司发表意见,如果觉得上头做法不对,一定会据理力争,不会违心奉迎,为此得罪了不少官员。曾经他得罪了专管一省财赋和人事的布政使,朝廷已经下发他升任鹿邑知县的文书,布政使却故意压下任命状迟迟不给,于沧澜得知后也没有向其低头,而是泰然应对,逼得布政使不得不自己找台阶下。

于沧澜有个特殊的称号叫“和尚”。原来,他自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平时只吃素食,从不碰肉类,也不喝酒。作为官场之人竟然两样都不沾,这事传出去后大家便给这位铁面无私的县令起了个外号“和尚”。如果有事犯到这位“和尚知县”手里那就麻烦了,只能等待处理 ,贿赂是绝对不可能的。

任职30年,成“中州第一干员”

别人不敢来的地方他来了,别人治理不了的地方他管得井井有条。这些年于沧澜先是从代理知县干到了知县,再从知县升任河南卫辉知府(卫辉府管理九县)。对他这种认真负责又没有任何背景的人来说,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往上爬,而于沧澜并不在乎这些,在哪他都一样干。

后来,河南最南部的重镇信阳也交给于沧澜管理。之所以说是重镇,是因为信阳是由北京到湖广等省份的必经之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的京汉铁路,就通过此处。所以这里也就变成了个是非之地 ,不仅朝廷大员接踵“光顾”,商贾大亨纷至沓来,而且每天车马铃声嘈杂震耳,兵民杂处恶棍嚣张。

这样的地方交给别的官员自然不放心,于沧澜这些年专门啃这种“硬骨头”,这次他又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导以礼义,抚以威信”,很快治理得“四境帖然”。

到了晚晴,朝廷实行新政,他更成为巡抚的得力助手,特别是升为道员(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后,他身兼数职,什么矿物、巡警、筹款的事全得做。正因如此,在河南任职30年,他被誉为“中州第一干员”,还被慈禧与光绪帝面授“御赐荣禄大夫 、钦嘉一品衔。”

比起老家平度,于沧澜在河南的名气更大,现在的河南省卫辉市第一中学就是他创立的,当时的名字叫“卫辉府官立中学堂”,于沧澜自任监督(校长)。

两块咸鱼骨头救了官差命

这里有两则关于于沧澜的小故事与大家分享。

说于沧澜曾经被分配到南方当官,当时南方正缺盐,连做饭都非常紧张。有一封官府的文件必须紧急送到北京,于沧澜是个心细的人,他想到这项任务路途遥远,如果长期吃不到盐,身体就会受影响,更别提完成任务了,怎么办呢?他派人找来两条咸鱼,这在那个时期可是非常珍贵的。给官差说,你带上这两条咸鱼上路,实在受不了就吃一口,但记得一定要把鱼骨头带回来,这是一种药引,有大用处。官差记下这些话就出发了,果然如于沧澜所料,一路上的旅店几乎都尝不到半点咸味,幸亏有身边的两条咸鱼及时补充盐分,才能顺利将文件送到。可回来时就麻烦了,咸鱼已经都吃完了,只剩下两根鱼骨头,官差实在受不了了,就冒着回去可能被砍头的危险咬了几口鱼骨头。见到于沧澜后,官差赶紧跪下认错:“大人,您嘱咐一定要把鱼骨头带回来,可我回来的路上实在受不了了,只能啃了几口鱼骨头,请大人处分。”

于沧澜一听反而笑了:“我要是不刻意交代你把咸鱼骨头带回来,你去的时候就把骨头丢了,回来的路上没有盐吃,你能回来吗?”原来这就是他想的办法,两块咸鱼骨头保住了官差的性命。

还有一则是说于沧澜娶了个南方大户小姐,他带着家人回平度探亲。快到家时他问妻子,第一次回家准备的什么礼物,妻子从身边掏出一个精致的小盒子:“这是我攒了20多年的宝贝,想先给公公婆婆。”于沧澜一看,里面是块盐砖,转手就扔了,“这东西,老家有的是,就不用了。”

两袖清风回老家,双目失明

十年寒窗苦读让他满腹经纶,三十多年在朝为官,他恪尽职守,勤于政事。因为在文学上的造诣,曾先后五次被聘为河南省乡试同考官,经他举荐的不少读书人都考中举人和进士。

只可惜,这位一心想为朝廷效力的忠诚官员生不逢时。辛亥革命后,于沧澜对当朝政府日渐心灰意冷,看不到希望的他两袖清风回到古庄北村。因在政时过度劳累、退休后又对朝廷的事挂念不已导致双目失明,之后老于家接连遭到土匪劫掠,于沧澜的家境日渐艰难。

这时的于沧澜反而安之若素,每天与乡里的读书人谈论诗文,仿佛又回到了自己读书时,一直到1920年冬天去世,享年76岁。

卫辉一中历史沿革

1729——1732源泉书院 清朝雍正年间

(地址在西盐店無量庵,今已无存)

1733——1747源泉书院 清朝雍正、乾隆年间

(地址在顺城关南朝阳寺,今已无存)

1748——1753源泉书院 清朝乾隆年间(地址在西盐店無量庵,今已无存)

1754——1885崇本书院 清朝乾隆、光绪年间

(地址在今卫辉一中)

1886——1901淇泉书院 清朝光绪年间(地址在今卫辉一中)

1902——1912 卫辉府官立中学堂 清末、民初

1913——1920 省立汲县中学校 中华民国

1921——1932 省立第十二中学 中华民国

1933——1938 省立汲县初级中学 中华民国

1939——1948 河南省立汲县中学 中华民国

1948、11——1949 太行公立卫辉中学

1949、12——1952 平原省卫辉中学

1952——1956 河南省汲县中学

1956——1988、12 河南省汲县第一中学

1988至今 河南省卫辉市第一中学

2003年卫辉市高考补习学校创办

(地址在市教师进修学校,2009年7月迁张武店卫辉一中分校

2006年卫辉一中分校创办

(地址在张武店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