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犹不及

 白云abc123 2022-10-20 发布于河北

       今天的气温是3——17度,天气有点阴,太阳泛着白光。近处的视野还好,往远看就迷迷瞪瞪的了。
  几天在家不在户外活动,对气温没什么感觉了,家里永远是四季如春,如一吞温水。按说安稳的日子好过,四平八稳的,可以从容镇静地做一切事情。可人有社会的属性,一个脱离社会的的,便不能成其为一个人。
  比如语言,如果人不是群居生活,不需要交流,自然也不会产生语言。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概念、逻辑、推理、思想。不是因为直立行走,有了大容量的大脑才能成为人。而是有了语言、文字、思想才能成为人。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社会的因素。
  语言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物质的交换,互相合作,继承和发扬,社会和个人由此得到不断发展。
  和自然一样,生生不息,繁衍进化。人的本能中由于生命力的驱动,会生发许多动机和欲望。并推动人去行动,这些行动是有结果的,结果就是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再有十七天就立冬了,这几天的温度还可以。以前在户外的时候对每天的气温相当敏感,早晚凉中午热,每天的作息时间都跟着温度走,避开太凉和太热的时段。
  户外作业的最大群体要属农牧业。晁错在给汉景帝上的《论贵粟疏》说:“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因此,气温预报和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的出发点是为农牧业服务的。可以说气温的变化,年成的好坏,只有这些人冷暖自知。
  闭门不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活动量大小。生命在于运动,这句世人皆知的列夫·托尔斯名言告诉我们,不活动会影响健康。
  好的生活习惯和的身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在力尽所能的情况下尽可能为自己的健康创造条件。生命只有一次,健康失而不能复得。
  在微博上看到胡大一和冯周琴两位医学家教授的对话。对话的主题是对待疾病的态度,尤其是怎么看待慢性病。结论是,不要与慢性病为敌,要与慢性病为伴。
  人的衰老和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任何人都不能阻挡和避免。认清了这一点后,要随时准备疾病的光临,并接受不断的衰老事实。虽然不情愿,但还得正视。理解身体的绝对健康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相对的,一定程度的健康,不能用完美主义求全责备。
  未雨绸缪和积极预防是很好的,但不能过头。
  冯周琴说:“你身体再棒,也经不住B超、CT、磁共振、MRI、DSA等各种检查或化验的考证。如果按照正常标准,可以证明人人都有疾病,特别是中老年人。”
  胡大一说:“一个人,与慢性病为敌,它一定也会以你为敌,更加伤害你的健康。”
  他讲到一个案例:“我遇到一个59岁的女干部,没有任何症状,却强烈要求在体检中增加一个脑血管检查项目。MRA检查发现她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她又强烈要求放支架。支架手术中,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昏迷,一周后告别人世。他爱人后悔的悲痛欲绝。”
  过犹不及,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要走极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