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鱼饲料有必要添加胆汁酸吗?来,这篇文章告诉你!

 养殖振兴乡村 2022-10-20 发布于山东

草鱼是我国淡水养殖总量最大的品种,养殖模式成熟,终端消费稳定。近两年随着湖泊、水库和河道网箱的拆除,草鱼养殖量逐步减少。尤其是近两年,草鱼流通价格遏制住持续低迷,出鱼流通加快、鱼价整体上升,体现出后劲十足的态势。

草鱼养殖盈利的关键点

1、饲料的斤鱼成本控制。

2、养殖模式和出鱼规划。但同时受到饲料营养代谢方面和出鱼机体健康问题的困扰。

饲料方面的制约

1、草鱼养殖模式成熟,饲料配方也相应成熟和稳定。目前主体的大配方的蛋白部分是由豆粕、菜粕搭配,但由于抗营养因子和价格因素,以及对草鱼肝肠和适口性的影响,豆菜粕比例一般控制在1:1.15左右,实际比例根据豆菜粕采购差价决定。豆粕和菜粕的采购价格确定下来后,为保证产品的配销差和市场竞争性,各厂家在填充料的选择和使用是必不可少。目前市场上使用多的是玉米副产物,麦芽根,啤酒糟,酱油渣,白酒糟,椰子粕,棕榈粕等,存在问题是各批次的质量不稳定以及霉菌毒素和抗营养因子。

在草鱼原料实际使用中,根据消化率,氨基酸比例,抗营养因子等因素,一般按下表大致评估蛋白类原料使用性价比关系:

2、能量部分除淀粉类和内含油脂饲料外,大部分由外添油脂提供,考虑成本因素,除大豆油外,很多厂家使用磷脂油和动物混合油提高性价比,达到颗粒料粗脂肪在5-6%之间,膨化料在6-8%之间。而草鱼对提供大部分能量油脂的利用需要靠胆汁来乳化并吸收。

综上所述,市场竞争激烈,追求低饵料系数,为保证市场口碑,配方走向高能高蛋。为保证配销差,但由于抗营养因子存在,导致非常规原料的使用,油脂的大量添加,使得草鱼肝胆、肠道压力越来越严重,草鱼机体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导致抵抗力下降。肝胆综合征,草鱼新、老三病越来越难治,严重影响终端养殖信心和养殖效益。

胆汁酸通过肠-肝循环促进肝细胞分泌大量稀薄的胆汁,将霉菌毒素、重金属和药物等其它有害物质随胆汁排出肝脏,从而减少有毒物质对肝脏的损害,维护鱼体的肝脏健康;提高饲料脂肪消化吸收利用率及机体生产性能,降低饵料系数。饲料中添加胆汁酸既能够帮助高油脂下的吸收问题,又能够保护肝胆,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饵料系数。

出鱼时的难点

1、养的好不如卖的好,是很多老渔民的经验之谈。草鱼每年的价格波动规律大致为:每年的3-5月份由于消费力回落,鱼价下跌后平稳;6-8月份成鱼少加上出的是热水鱼,价格持续上升至平稳,这段时间也是一年当中草鱼价格最高的时段;9-12月份随着卖鱼高峰期的到来鱼价下跌后会维持平稳,临近春节期间再出现一个小高峰。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选择热水鱼养殖模式。为赶上好价格,很多选择使用膨化料来快速增长,膨化料的生产工艺决定了草鱼消化吸收好,浪费少。但由于生长过快,肝胆超负荷运转,导致体质急剧下降,再加上高温天气出鱼的因素,导致出热水鱼时体表发红,掉鳞,不耐长途运输等。

2、常规模式下一般是年初放苗,过年前后出鱼。而全国大部分区域11月下旬-2月份水温低于15度以下,草鱼养殖不得不面对以下几个问题:

(1)冬季鱼类不摄食,掉膘比例达10%以上:鱼类维持正常生长代谢需要消耗大量蛋白质、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这些营养物质主要由饲料提供。冬季不投喂,鱼类将消耗自身脂肪储备,甚至消耗体蛋白,出现严重掉膘现象。掉膘比例在5%-20%不等。

(2)肝胆肠道负荷大,鱼体免疫力下降:冬季长时间不投喂,鱼类机体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肝脏是机体新陈代谢的核心部位。因此,越冬鱼常常会出现花肝、白肝、绿肝、肝脏萎缩等症状。此外,肠道因长期不消化食物会导致肠道黏膜脱落,使得肠壁变薄,极易造成肠炎的发生。

(3)泛塘,特别是存塘量大,又疏于管理的池塘。

添加胆汁酸在草鱼越冬及出鱼方面的作用

1、促进肝脏健康,分泌更多的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清除过多的自由基,减少出鱼应激带来的危害。

2、可以促进鳞片基部胶原蛋白合成,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柔韧性,增加肝脏的储血能力,从而减少出鱼掉鳞、出血的问题。

3、抑制肝脂和腹脂的蓄积,改善体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