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被骂了数千年的“盗王之王”,“盗亦有道”的盗跖才是正人君子?也是深明天道,活得最通透的人

 易飞扬 2022-10-20 发布于河南

01·天道无善恶,世间怎抉择

我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姓墨脱氏。长子伯夷名允,字公信。三子叔齐名致,字公达。父亲有意立叔齐,可是在其死后,叔齐却以王位让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于是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走。孤竹国人只好立其中子为君。

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为贤人,尊老优养,于是赴周归之。刚到不久,西伯就去世了。

武王姬发继位,开始准备东伐商纣王。伯夷、叔齐叩马而谏:"父死不葬,而动干戈,可以称为孝吗?以臣弑君,可以称作仁吗?"武王左右立刻要对他们动用兵刑,太公说:"这是义人。"上前扶起并让他们离开。

既而,武王灭商,天下很快以周为主,而伯夷、叔齐则深以之为耻,抱定不食周粟之心,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作《采薇》之歌,后竟饿死于首阳山,而终无所怨。孔子说他们:"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东周孤竹国

伯夷叔齐

采薇首阳山

02·行善未必福,作恶何尝祸

古人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伯夷、叔齐可谓善人中的善人,常施仁德,行为高洁,最后竟然饿死!并且孔子七十二个徒弟,独荐颜渊为好学之人。而颜渊常常囊空如洗,箪食瓢饮,糟糠不饱,最终早夭。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上天之道,善有善报”吗?

天道玄远,圣人也有想不通的地方。就拿春秋时期为例,那些操行不轨,专犯忌讳的人,也不乏终身逸乐者。比如卫宣公娶庶母(夷姜),霸儿媳(宣姜),不影响其寿终正寝;楚灵王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东掠西夺,不妨碍其后宫三千;晋献公恃强凌弱,征伐不息,既宠骊姬姐妹,又广纳天下女子;齐襄公罔顾人伦,私通妹妹文姜,擅杀妹夫鲁桓公,欺辱弱小,竟也称霸数十年。这些人真说得上是坏事做绝,可是他们生前还都顺风顺水的,享尽人间清福。至于那些忠尽人臣之节,敢为公正之事发声,而最终遭遇祸灾的人,则不可胜数,比如关龙逄、比干、屈原、伍子胥等。天道是非,还真不一定由做什么事来决定,行善未必福,作恶未必祸。

善恶天秤

更让孔子想不通的是盗跖(zhí),他愤然说:"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还有没有天理了,为什么像盗跖这样的强盗,不但生活豪横,还能寿终?不是说好的“恶有恶报”吗?

天道无形,人道无影,生者命也,时者运也。

03·白驹疾过隙,人生几快意

盗跖的快意人生,显然不被历代统治者及仁人志士们认可,人家原名柳下跖,非要诬称为"盗跖",还说什么"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可谓极尽污蔑之能事。

孔子觉得自己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就不顾盗跖的哥哥柳下惠(对,就是那位坐怀不乱的真君子,也称柳下季)的劝阻,非要去劝说盗跖改邪归正,弃恶向善。是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圣人之教,一切皆为善。

他对柳下惠说:"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现在先生您作为当世之才士,弟为盗跖,天下所害,而您不能教,我私下里为您感到羞愧。"柳下惠说:"老师您说的是这个理儿,可是就算有先生这样的辩才,又能奈其何呢?我弟弟的为人,心如涌泉,意如飙风,强足以拒敌,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羞辱人的话张口就来。先生您可千万不能前往!"孔子不听,带上得意门生颜回、子贡就出发了。

盗跖

盗跖绝对称得上是活在当下之人,能享受的决不错过。孔子来时,盗跖正与一帮哥们在大山之阳休闲,晒晒太阳,唠唠嗑儿,再脍点儿人肝来打打牙祭。孔子下车上前,见守门的人说:"鲁人孔丘,听闻将军高义,特来敬拜,还请通融。"守门者进去通报。

盗跖闻之大怒,目若朗星,发上冲冠,说:"来的莫非就是鲁国那个奸巧伪诈之人孔丘吗?替我告他一声:'尔只会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头戴枝木之冠,腰缠死牛皮带,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用以迷惑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务正业,妄作孝悌,个个侥幸于封侯富贵。你简直罪大恶极,速速走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来给正在进行的午饭加点餐。’"

满怀信心而来,连人都没见到,孔子似乎不甘心就这么离去,让人再次通报说:"我很有幸地与将军的弟弟柳下惠交好,是他介绍我来的,还望可以到帐下拜见将军。"盗跖说:"那就让他到前面来!"孔子急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盗跖余怒未息,展开两脚,案剑瞋目,声若乳虎,说:"孔丘,你往前来!接下来你所说的话,顺我意则生,逆我心则死。开始!"

盗跖斥孔丘

孔子说:"我听说,大凡天下之人有三德:生而高大,容貌美好无双,无论少长贵贱,见了都喜欢他,此为上德;智慧能够通晓天地,才能足以明辨事物,此为中德;勇猛强悍,行事果敢,信可以聚众,威足以率兵,此为下德。凡人有此一德,便足以南面称孤了。现在将军兼有三德,身高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若激丹,齿如齐贝,音中黄钟,而名曰盗跖,孔丘私下替将军感到羞耻不可取。将军如果有意听我的意见,我请求向南出使吴越,向北出使齐鲁,向东出使宋卫,向西出使晋楚。为将军造大城数百里,立数十万户之邑,尊将军为诸侯,与天下诸侯共同除旧立新,罢兵休卒,收养兄弟,共祭先祖。此乃圣人才士之行,也是天下共同的愿望。"

盗跖大怒,说:"孔丘,你往前来!凡是可以用利益来规劝,可以用言语来谏止的,都是愚陋之民。现在,我生而高大,面目美好,人们见了都喜欢,这是父母之德。就算你不赞美我,难道我自己不知道吗?并且我听说,好当面赞美人的人,也好背后毁谤人。现在你告诉我给我建大城聚民众,是想以利益来诱止我,以顺民来养我,这怎么能够长久呢!城再大,也没有大过天下的。尧帝、舜帝有天下,子孙无立锥之地;商汤、周武王立为天子,而后世灭绝。难道不是由于其利太大的原因吗?并且我听说,古时候禽兽多而人少,于是人们都住在树巢中以躲避禽兽,白天捡拾橡栗充饥,夜晚栖于树上,所以把他们叫作'有巢氏之民'。古人不知衣服,夏天多积蓄柴薪,冬天就用来烧火取暖,所以把他们叫作'知生之民'。神农之世,人们躺下时静静的,起来时缓缓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没有相害之心。这是道德的鼎盛时代。然而黄帝不能致其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致使流血百里。尧舜时代,设立群臣。商汤流放其主夏桀,周武王杀其主商纣王。自此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哪一个不是乱人之徒?

"现在你修文王、武王之道,掌控天下的舆论,用以教化后世。不过是缝衣浅带,矫言伪行,用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想要求取富贵。说起'大盗',实在没有比你更大的'盗’了,天下为什么不称你为“盗丘”,而称我为“盗跖”呢?你以甜言蜜语说服子路,使他跟随你。让子路摘其高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你。天下人都说:'孔丘能止暴禁非。'可是最终,子路想杀死卫君,而事情没能成功,身体被剁成肉酱置于卫国东门之上,这难道就是受你教诲应有的结果吗?

"你不是自称才士圣人吗?然而一再被逐出鲁国,削迹于卫国,困穷于齐国,被围于陈国、蔡国,天下几乎没有容身之处。得到这样的后果,上无以保身,下无以为人。你所修之道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呢?

山东博物馆藏《孔子圣迹图·子路问津》

"世上所认为的有高行大德之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黄帝尚且不能全德,而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慈,不孝,淫湎,流放其主,武王伐纣王,文王被囚禁在羑里。以上六者,都是世上所认为的行为高尚、心怀大德之人。其实仔细辨析,无非都是用利益迷惑人的本真,而强制违反人的情性去处理事情,他们的行为才是特别可耻的。

“世上所谓的贤士:伯夷叔齐辞去孤竹国君位,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尸骨得不到埋葬;鲍焦行为矫饰非议当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进谏而国君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介子推是最忠贞的,自己割下大腿上的肉,给公子重耳吃。重耳回国当上晋文公后却背弃了他,介子推怒而离去,隐于绵山,宁愿抱着树而被烧死,也不愿再去为晋文公做事;尾生和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没来,河水突然暴涨,可他就是不肯离开,抱着桥柱而死。这六个人,无异于磔犬流豕和持瓢乞食之人,都是离名轻死,不念及本该为父母惜养寿命思求报恩的人。

“世上的忠臣,莫如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被杀沉江,比干剖心而死。这两个人,是世上所谓的忠臣,然而最终只是被天下人耻笑。从这来看,伍子胥、比干,也都是不足为贵的。

“孔丘,你所用来说服我的,如果告诉我以鬼事,则我不知道;如果告诉我以人事,不过如此而已,都是我所听过知道的。你就别再枉废口舌了!"

《跖斥孔丘》连环画

盗跖滔滔不绝,自以为能言善辩的孔子完全插不上话。盗跖的人生观就是勇敢地为自己而活,他继续说:"现在我以人之情告诉你:眼睛要观色,耳朵要听声,嘴巴要察味,志气要充盈。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了疾病、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的,一月之中,不过四五天而已。天与地无穷,人死则有时,持有时的生命,而寄托于无穷的天地之间,短暂的人生无异于白驹过隙。生而不能悦其志意,养其寿命的,都不是明白天道之人。"

最后他对孔子说:"孔丘,你所说之理,都是我所弃之不用的!你所为之道,迷失本性,急于求成,净是些诈巧虚伪之事,不可以保全真性,根本不值得讨论。赶快走吧,不用再说了!"

孔子再拜急走,慌忙出门上车,手里的缰绳三次掉落,眼睛茫然不见,面色如同死灰,扶着车轼低下头,几乎喘不过气来。

回到鲁国东门之外,正好遇见柳下惠。柳下惠说:"最近几天没见到你了,而车马有行色,该不是去见我弟弟了吧?"孔子仰天而叹说:"哎,是的。"柳下惠说:"我弟不会像我以前说的那样,有违您的意愿了吧?"孔子说:"是的。我这么做真是所谓的'无病而自灸'。就像急于逃跑时,偏去撩拨虎头,编弄虎须,几乎不免于虎口啊!"

盗亦有道

04·盗亦有其道,谁谓君子何

韩非子说:“儒者以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比起那些所谓的仁人志士,盗跖能做到聚众数千人,可见其必有旁人不能到之处。古今侠义之士,最看重的莫过于“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为解他人危难,可置己之生死于度外,从不夸耀自己的本领,以向他人称颂自己的恩德为耻。

“杀一为罪,屠万为雄”,齐公子小白杀其兄入其嫂,而号称大才的管仲以臣事之,终为齐桓公雄霸天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田成子田常杀其君盗其国,而号称圣人的孔子乖乖地接受其赏币,田氏最终享有整个齐国。

对于"盗亦有道"的解释,盗跖是这样说的:能做大盗者,首先能度量猜测屋子里所藏之财物便是“圣”,进入争先便是“勇”,退出殿后便是“义”,预知事之可行与否、成败如何便是“智”,合理均分所得财物便是“仁”。不具备这五条,而能成为大盗者,天下没有这样的人。

仅凭盗亦有道这一条,盗跖难道不应该被称为正人君子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