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衣节将至,十月初一日你会给先人上坟添衣吗?

 衡东诗勤 2022-10-20 发布于湖南

今年的夏季有点长,长得一百多天未下雨,到了最近十多天气温才降下来一点,让我们也缓了过来,迎来了我们梦寐以求的秋天,不冷不热,阳光正好,正是人间好时节!农历十月初一日的寒衣节五天后就到了,你会给先人上坟添衣吗?

我们知道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三大鬼节: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上巳节(夏历三月初三)和中元节(夏历七月十五),其实还有一个鬼节:寒衣节,就是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日,为了给先亡之人送寒衣。民间有着“十月一,送寒衣”的说法。

在古代,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是怀念、祭奠祖先的日子,也是回忆家庭历史的日子。当代社会,人们可以选择的祭祀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送鲜花、植树、写祭文、开家庭追思会等多种方式缅怀祖先,表达孝思。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服徭役的亲人,在送去寒衣的同时,逐渐发展为祖先、为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十月初一的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

《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民间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寒衣节到了,标志着严冬到来了,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到北宋时期,寒衣节的习俗包括两个方面:授衣和烧衣。所谓授衣,即是皇帝向文武官员赏赐棉衣,以示关怀。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十月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锦袄三日。”《东京梦华录》中也说:“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

吕希哲的《岁时杂记》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烧衣即为逝者备好御寒的衣物,拿到坟前烧掉。可见当时人们对送寒衣一事十分重视,在寒衣节到来前,冥衣店便备好祭祀用的衣服鞋帽。

到了南宋时期,民间兴起在十月朔日扫墓,并焚烧衣物。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至元代,将十月一日祭先上坟称之为送寒衣节。《析津志辑佚·岁纪》:“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

到了明代,寒衣丰富多彩了。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当时送寒衣也十分讲究,衣服有一定的规定尺寸,并要在上面写上故人的名字辈分;送的时侯还有规矩:亡故较久的寒衣用五色纸剪成,新亡的寒衣则用白纸裁剪。给新亡者送寒衣时,还要大哭一场,女人哭十九声,男人哭十一声。寒衣必须烧得干干净净,没烧尽,亡者无法取走。

到了清代,寒衣节基本上是沿用明代的旧俗,如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说:“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但在规模和所送物品上,却较前更为讲究,不但送衣服,还送钞票。如在北京地区,每年十月一以前人们就到冥纸店去买寒衣纸,买回家后再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然后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种颜色的图案,有的还把寒衣纸剪成衣裤状。

寒衣做好后,再装进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然后拿到墓前焚烧。但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由此可见,清代人送寒衣,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

到了现在,人们都提倡文明祭祀。人们即便是沿袭了寒衣节上坟祭祀的风俗,却也很少有烧寒衣的行为了。其实,孝与不孝,不在于烧不烧寒衣。上坟祭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怀念逝去的亲人。

人们常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祭祀最主要的,还是让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来处!寒衣节将至,十月初一日你会给先人上坟添衣吗?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2.10.20.10:3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