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的前世今生:从历史的变迁来看台湾的未来也必将回归祖国的怀抱

 世界历史网 2022-10-20 发表于上海

台湾海峡(Taiwan Strait),简称"台海",是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连通南海、东海的海峡。

海峡属东海大陆架浅海。在古生代和中生代,还是华夏古陆的一部分。

海峡变迁

早在6亿年以前古生代晚期造山运动开始时,在台湾海峡地区出现"台湾滩",这是海峡中的最高处,深度仅20米,但两岸间许多地区依然连为一体。到1.92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之间,两岸间发生剧烈的地壳运动,此时台湾开始成为陆地。两岸分离开始于白垩纪和古新世时期,也就是在约5400万年以前,台湾中部地区开始被水淹,中间成为浅海,开始成为海峡。但在4500至2000年以前,因出现海退,台湾海峡变浅易于渡海。

根据台湾地区考古记载,早在三万年前,台湾就已经有了原始居民,根据其检测骨骼化石得出的结论是台湾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记录,都是由中国大陆的原始人种传播过去的,在台湾岛进行生活。

考古学和人类学认为,早在数万年前,台湾海峡就有古人类生活着,台湾古人类是从福建长途跋涉迁徙到台湾的。

台湾的历史变迁

海峡两岸,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夏商时期《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中的扬州管辖范围北至淮河,东面至海。书中的“岛夷卉服”就是指台湾。台湾已经在中国的管辖范围之内。

禹贡九州图

《三国志》中记载公元230年,当时孙权孙权派大将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一万去开发夷洲(现台湾),是中国大陆利用先进文化和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当时的台湾并不叫台湾,三国时期称之为“夷洲”)

《隋书·东夷传》所载,隋炀帝曾于大业6年(610年)发动远征琉球之战,琉球即当今台湾。

三国到九至十世纪的唐末宋初,开始有汉族人定居澎湖。

宋元时期,汉族人在澎湖也有相当数量,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其实,在宋朝历史上,已经确立了对澎湖的有效统治。南宋在澎湖设立了官府,派驻了军队驻守。1292年,忽必烈派军队征讨琉球,并且在澎湖列岛上设立澎湖巡检司,并对台湾岛进行全面的封锁。台湾岛上的土著部落向来与大陆交往密切,一旦封锁,则朝不保夕,所以开始向元朝进贡求和,元朝利用澎湖巡检司利用进贡贸易控制台湾岛。

明朝灭元后,由大明王朝开始建立对台湾的统治,期间出现过几次叛乱,不过都被明军剿灭。明朝继续对台湾进行实质性统治管理。

1593年,日本窥窃台湾岛已久,向台湾发起进攻,被驻守台湾的明军击退,之后在20多年里陆续向台湾发兵,但都未得逞。

直到16世纪后,荷兰侵略者入侵台湾岛,那时的台湾岛由于明朝正在经历灭国危机,没有能力保护,便被荷兰侵略者占领了长达38年。

直到南明王朝(明朝政权被清朝击溃后在中国南方建立的王朝政权)大将 郑成功,率领2万多军队,经过一年多的激烈战斗,才得以收复台湾,赶走了荷兰殖民者,再一次将台湾收复。

明朝最终被清所灭,清政府消灭了台湾岛上最后一支明朝军队后,实行了对台湾的统治。

至于清朝就更不用说了,南明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后康熙帝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两万大军、两百三十余艘战舰击败郑军。台湾纳入清朝版图,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台湾设置了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

直到甲午中日海战爆发,腐败的清政府战败,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划分为日本管辖,就此,台湾再次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时间长达50年。

直至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性抗日运动浪潮爆发,1894年,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推翻清政府政权,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相继国共政府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战斗,1945年,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台湾再次回归祖国怀抱。

1945年后,爆发国共内战,国民党反动派战败,蒋介石率部逃至台湾,占领台湾岛,相继发生几次战斗,最近一次是金门炮战,由于美国不断的插手影响,至如今局面。

如今的中国台湾省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就与香港地区、新加坡、韩国并称“亚洲四小龙”,而中国大陆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开始改革开放。1991年台湾的GDP超过了1800亿美元,而当时大陆的GDP只有4000亿美元。换句话说台湾以一个省的体量创造了相当于中国大陆45%的GDP规模。显然那时台湾的人均收入水平要高出大陆很多倍。台湾当时的富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如今台湾还是当年的台湾,而大陆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大陆。

如今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湖北这七个省的GDP都超过了台湾省。现在台湾一些所谓的“专家名嘴”还拿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更早以前的经济困难时期那种老眼光说什么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榨菜当然会贻笑大方了。与此同时有些大陆人为了回应这样一些明显不属实的说法就说大陆的发展水平早已超过了台湾。如今大陆沿海省份的确在有些方面已超过了台湾,可大家不要忘了大陆还有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要知道祖国大陆是在2021年才实现全面脱贫。即使在消灭绝对的赤贫状态相对的贫困状态也依然客观存在。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也必须看到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边远山村。实事求是地讲大陆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可谓是天翻地覆。如今海峡两岸的差距早已大大缩小,但从整体上看还很难说大陆发展水平已全面超过台湾。即使是在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也不能说在方方面面都超过了台湾。

1991年台湾一个省的GDP就相当于大陆30个省GDP的45%左右,到了2021年台湾省的GDP已退居全国第八位。从数据上不难看出大陆在过去20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岸生活水平差距早已大大缩小是客观事实。可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台湾的资源、人口是远远没法和大陆比的。一个小小的台湾能创造出目前的GDP应当说是已创造了奇迹。2021年台湾省的人均GDP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仅次于澳门和香港。

2022年上海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是2590元。这还是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最高的。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多农民工的收入还没达到这个标准。台湾省的最低工资标准折算为人民币大约是5688元。请注意这是最低工资标准,而不是人均收入水平。台湾各市县中最富裕的新竹市人均月薪约为10700元,最穷的嘉义县人均月薪约为6800元。大家不妨拿来对比一下现实中自己的收入水平。当然脱离物价谈收入就是在耍流氓。

台湾作为一个只有36013.73平方公里的海岛在资源方面高度依赖进口。台湾的粮食自给率不到48%,也就是说台湾一半以上的粮食需要进口。在肉类中猪肉自给率为68%,而牛肉则百分百需进口。由于台湾的粮食、肉类大多需要进口,所以在无形中就会增加进口关税成本。一份纯素的重庆小面在台湾就可以卖到25元。除了粮食、肉类之外台湾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稀土等资源也高度依赖进口。

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台湾的油价、电费一涨再涨。有时你就是愿意承受涨价也用不上油用不上电。今年7月份台南、高雄等地就曾发生时间跨度长达2天且影响范围超过8000户的大规模停电。在台湾无论公务员、企业家、清洁工、服务员、农民还是其它职业都可以拿到退休金。台湾人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老板就得给他们劳保。大多数台湾人的退休工资在2300~4500元之间,4500~7000元的只有少部分人,而7000元以上的就更少了。

台湾农民在65岁退休后除了可以每月按时领取退休金之外还享受一项老农福利津贴。这笔钱加起来最低可以每月领取5500元、最高的可以每月领取8300元。台湾家庭凡有0~6岁孩子者一胎每月补助1125元,二胎每月补助1350元,三胎每月补助1577元。台湾在医疗方面实行全民健保:台湾人去医院看病主要就是缴纳一下挂号费,至于看病使用的仪器、药物几乎都是可以报销的。2007年以来台湾开始启动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

台湾一共有10家企业入围世界五百强。台积电已完全具备生产7NM芯片的技术,如今正在向5NM级别的芯片领域进军。这甚至比三星科技的工艺都要先进。台积电一年的营业额就能达到400亿美元以上。2017年台湾的半导体产业链总产值达810亿美元。这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韩国。在全球前50大电子制造服务业厂商所创造的营业收入中台湾就占了75%的份额。全球前十大电子制造服务业厂家就有4家来自台湾。

很多人提起精密仪器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日本或德国。其实台湾的精密机械制造技术同样十分先进。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台湾就与德国、日本、意大利并称为“四大机床”制造基地。2014年台湾的机床产品出口额位居全球第四位。台湾还拥有全球最完整的TFT-LCD面板技术:包含oled、LTPS、IGZO、ALCD、IPS、MVA、量子点广色域、曲面屏,4K面板、8K面板、柔性显示器等技术一应俱全。

目前台湾在半导体、电子制造、电子商务、精密仪器、面板技术、农业、医疗、新能源等方面均拥有领先世界的水平。当然台湾也存在自己的现实问题:就拿台湾引以为豪的半导体产业来说其实高度依赖于美国的设备技术支持。台湾半导体企业的致命伤就在于没能掌握核心技术。说到底台湾半导体企业在国际上发展得再怎么厉害也终究也只是代工厂而已。近年来台独势力的搅动造成两岸关系的紧张。

一方面祖国大陆为惩治台独势力减少了与台湾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国际资本鉴于两岸紧张关系纷纷开始考虑撤出台湾。美国也对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虎视眈眈。在各方面的封锁控制下台湾经济就此蒙上了阴影。台湾的2000多万人口拥挤在一个面积并不大的岛上,而且岛上三分之一的面积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山区。在地狭人稠的环境中台湾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8.3平米。

台湾的房价也并不便宜:台北目前的平均房价大约是78000元/平方米。台湾年轻人毕业出来工作后通常要攒钱到40岁左右才能买到一个“老破小”。台湾地狭人稠的环境也限制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多去过台湾的人可能都觉得台湾的街道显得有些老旧。这也是一部分认为台湾如今已衰落的原因。实事求是地讲台湾省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仍高于大陆,而且各种社会福利也相对比较完善。

当然台湾也存在物价水平相对偏高、居住面积偏小、基础设施老旧等客观问题。现在笼统说大陆生活水平优于台湾或说台湾生活水平优于大陆其实都不准确。客观来讲大陆和台湾都有各自的优势。当然如果没这么多年祖国对台湾的帮助扶持,那么台湾也未必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近年来台湾的几大支柱产业或多或少都遭遇了一些挫折。2016年民进党上台以来两岸关系的波折导致大陆游客赴台人数明显减少。

台湾最近三年人均GDP激增7000美元,幅度之大令人咂舌。究其原因,首先应归功于高科技产业突飞猛进,其次是新台币近年来升值速度加快。但对于普通市井百姓来说,受惠不是很明显,甚至受疫情影响,很多传统行业收入大幅度缩水。家住台南的一位统派人士前不久出席活动时曾表示,他家工厂25年前招工开出的薪水是28000新台币,如今台南很多职场新人的薪水也不过是28000新台币,而这25年来台湾的物价却不知涨了多少,所以算起来,台湾民众的实际所得是下降的。

针对台湾人均GDP大跃进,一般老百姓是无感的,因为自己收入并没有增长多少,还要承受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有学者分析称,岛内人均GDP和实际收入不匹配应该两个原因:第一、高科技、航运等少数行业受惠,分配出了问题;第二、高科技大厂多有外商参股,大量利润被美国人赚走了。

一直以来,台湾各行业收入相差不是很悬殊,是一个相对均富的社会。以大台北地区来说,即便是保洁、保安、收银员等行业,员工的收入也能达到3万元新台币以上。在台北请钟点工打扫卫生,三个小时的薪水可以拿到1400元新台币,只是这种活不是天天有。

不过近些年来台湾贫富差距也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去年岛内一些半导体和航运巨头普通员工的年终奖可达三四百万新台币,让其他行业“羡慕嫉妒恨”,人家单单年终奖都够一般劳工赚好几年了。

此外岛内还有一个绵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富豪阶层,他们将触角伸到各行各业,通过垄断获得超额利润,普通老百姓想靠奋斗实现阶层跨越几乎成为不可能。像是鹿港辜家一百年前巨富,现在仍是巨富,一百年后大概率还是巨富,阶层已经固化了。

在30年前,台湾人均GDP一度是大陆的几十倍,经过长期的追赶,两岸之间的差距已大幅拉近,但台湾目前仍是大陆近3倍。

不过如果长期在台湾生活,会觉得两岸民众生活水平其实相差不算大。岛内民众月薪的中位数为4万元新台币出头,比大陆一二线城市高出不多,再扣除物价因素,几乎处于同一水平。若从年轻人购房、购车比例上看,台湾甚至比不上大陆。

此外,从购买力来说,岛内商品价格普遍较高,可以选择的品种也有限,不像大陆各类商品都有,可以满足各种消费层次的需要。近些年台湾虾皮等网购平台方兴未艾,大量引进大陆商品,以弥补自己的短板。

宝岛台湾的现状是经济衰退,整个省的GDP排名落后,还不如周边的厦门市,很多人失业,很多人为生活发愁,经常会停电,停天然气等。说它像小县城,是因为房屋很破败,经济衰退,很多出租车司机拉不到生意,到处是机车,充话费需要排长队等待。

之前看过网上的一些短视频,一些从宝岛来到大陆的人,他们都是因为在宝岛失业了,所以才来大陆找工作,谋求生计。这些在宝岛需要领救济金的人,来到大陆以后每个月都能拿到1万元左右的工资,而且还享受了很多福利待遇,他们也讲述了真实的宝岛情况。宝岛的经济曾经被列为亚洲四小龙,可是随着疫情的到来,因为管理不到位等多种原因,所以导致宝岛的经济衰退了,宝岛的失业率上升。很多人的生活条件非常不好,有人长期失业在家,有人即使工作了,也只能拿很少的钱。

我们可以从网上看到一些消息,岛内的居民对当局的执政非常有意见,可以说是怨言四起,因为岛内物价飞涨,鸡蛋的价钱非常贵。在宝岛经常会发生突然停电,停天然气的情况,有关部门除了道歉,似乎做不了其他什么事情。因为岛内的失业率上升,又加之物价飞涨,所以很多家庭都入不敷出,生活非常困难,很多在街上开出租的人都接不到生意,很多宝岛人只能骑机车上下班。

我们可以从短视频上看到宝岛当地人的生活和工作现状,和我们之前去旅游看过的宝岛完全不一样,没了以前繁华热闹的景象。很多房屋都破败不堪,路上有很多机车,有人吐槽说,充话费需要等待半个小时,很多年轻人都对宝岛的现状很不满。因为当地的管理不善,所以导致岛内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2019年末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台湾的旅游业更是大受打击。从2021年3月1日中国大陆方面宣布禁止输入台湾省的凤梨。2022年8月2日佩洛西窜访台湾后大陆方面宣布暂停从台湾输入百余项农产品、水产品。继旅游服务业之后台湾农业也因此受到冲击。事实上与祖国大陆加深合作才是台湾产业摆脱目前困局的最佳办法,而大陆方面也能通过引入台湾的先进技术使国家得到更快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