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宁愿背下千古罪名,也要杀掉这5000俘虏 ”

 退休老头吴工 2022-10-20 发布于山东


1927年,宋哲元被任命第二集团军北路军总司令,同时兼任陕西省主席,负责陕甘边境以及陕西境内的剿匪,而当他在剿匪时,则是杀气森然地说出了这句话。

自古降者不杀,那么宋哲元为什么宁愿背负骂名,也要杀掉俘虏呢?

1927年,宋哲元被任命为陕西省剿匪总司令,彼时正值北伐,国民革命军占据了陕西。

由于当时各地军阀混战,土匪也是层出不穷,特别是像陕西这样的西北地区,匪徒更加猖狂,其中还不乏一些曾经的军人。

在这些匪贼中,最嚣张的大头目当属党玉琨,党玉琨曾经当过兵,也打过仗,有些底子在身上。

打仗败给冯玉祥后,就带着愿意与他同流合污的散兵,一起逃到了陕西,他们在这一带仗着武力优势,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当地的百姓苦不堪言。

党玉琨甚至还把附近的墓穴盗光了,倒卖各种文物,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流落在各地,政府也曾出兵制止过,没想到这帮匪贼也有些实力,根本难以攻破。

同年11月16日,宋哲元任是陕西省主席,陕西境内的剿匪任务,自然而然落在了他的手上。

宋哲元认为和党玉琨硬碰硬并不是个办法,于是想到个折中的方法,先派一部分人在明面上与他们对抗,背地里派人前去挖地道,想要从地下突破。

有了计划,宋哲元便开始行动,他找到一处距离土匪200米的地方,令人开始挖掘,整整挖了半个月,并在此存放了4000公斤的炸药,同时城外用野炮和山炮轰炸,相互应和,最终才将这些匪贼拿下。

除去当场被击毙的人,还俘虏了5000余人,宋哲元的部下询问这些人该怎么处理,宋哲元当即说道:“全杀了。”

部下劝他:“自古降者不杀,而且军中不允许杀俘,否则容易落人口舌。”

但宋哲元却态度坚决地回道:“我宁愿背下千古罪名,也要杀掉这5000俘虏”。

一般来说,战俘会集中关押,得到教化,主要以对其进行教育为主,教化成功后方能遣返,因此这样大规模坑杀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或许在外人看来这过于残忍,但宋哲元这样处理,只是怕留有后患,要知道土匪可没有人性,一旦放走了他们,对百姓依旧是个大的威胁,于是打算清空这些人,不得不说这样杀伐果断的作风,果然是从军队里出来的人。

随后宋哲元便找了50多名刽子手,定于凤翔城东面的一口枯井边行刑,当时的场面异常残忍,刽子手们一边砍下他们的头颅,一面用脚将头踢下井中。

刽子手手起刀落,大刀摩擦的声音伴随着骨头碎裂,战俘们痛到哀嚎,呼救声此起彼伏,有些新手甚至不忍动手。

但不得不说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宋哲元的这招杀鸡儆猴,让其余的不少匪贼安稳不少,不敢再为非作歹,虽然宋哲元在战场上非常有手段,但他年少时也是非常善良的。

1885年,宋哲元出生在山东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非常的有学识,在这样的熏陶之下,他读书也非常用功。

因为自身条件优越,再加上他读过不少书,因此非常体恤那些没有机会读书的人,于是在成年不久,就在家乡办了书塾。

因为深知穷苦的人没有办法接受教育,于是对那些家庭贫困的人,免收费用。并且他不仅教授书上的知识,还教同村的小孩一些简单的武术招式,和一些书上的阵法,用以防身。

他所带领的儿童队俨然像一个小小军队,而他就是小长官,可见这时他的军事才能已经开始冒头了,这也为他后来的参军提供了经验和基础。

宋哲元对孩子们仁慈,对匪徒狠心,对待敌人同样也是绝不心慈手软。

九一八事变前,宋哲元所带领的部队刚被编为第29军,1933年,他带领整个队伍前去喜峰口防守,经过数日的搏杀,不断击退日军的进攻,终于杀进了日军的驻地,在和守军的配合下,成功歼敌数千人。

在抗战时期,宋哲元和他的部队咬紧牙关,奋勇向前,是不折不扣的抗日英雄,这份保家卫国的决心后生可畏。

同时他也并没有浪费自己的军事才能,该果断则果断,对土匪的肃清,为百姓带来了更安生的日子。

在那个满是战事的年代,能够平安已是最大的诉求,他的一句话,保障了一个一个地区的安稳,这样的心系百姓的人属实可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