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佩荣:怎样才能看透人生真相?这个寓言说,其实你早就知道了

 傅佩荣 2022-10-20 发布于北京

你所依靠不是现实中的一个人,而是不同时空里的一群人,从他们的生命里,提炼出丰富的智慧。
——傅佩荣

我们身处的时代信息过于发达,犹如艾略特(T.S. Eliot)的诗所形容:

“信息里面不一定有知识,知识里面不一定有智慧。”

信息、知识与智慧,这三者截然不同。

信息太多,每天都能听到各式各样的说法,人们将莫衷一是。

我们必须学会认识真相,但是它会随着每个人的角度、立场,以及本身的观念而有所不同;

最后就容易演变成“罗生门”,大家各说各话,一件事充满各种版本。

历史研究领域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

过去历史的事实并非不重要,而是不可能再还原;

即使能够还原,也不见得能让所有的人都同意。

历史著述,每个时代的写法都不大一样,都是现代人对过去历史的重新解释,所以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那么,我们难免生出这样的疑问:

人真的能够辨别“事实”的真伪吗?

“真相”是我们所见的现象,还是我们所明白的道理?

1

浑沌为什么死了? 

《庄子》里有一则“浑沌之死”的寓故事

南海的帝王叫“儵”,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

儵和忽常相约来浑沌处游玩,浑沌对他们非常和善。

于是,他们俩决定好好回报一番。

他们看到浑沌连一窍都没有,就想帮他开窍。

一天开一窍,到了第七天,七窍都开了,浑沌居然死掉了。

人有七窍,代表我们可以看、听、说、呼吸。

七窍开了之后,人就会受到感官的控制,心灵反而不能自由活动,无法直接接触到真实或者孕生智慧。

浑沌代表没有区别,你的是我的,我的是你的,天地间的一切都可以相应,可以完全沟通互动。

浑沌的寓言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人间许多事本来就分不清楚,要在事实里面找到真相,本身就有困难。

与其如此,还不如退一步思考,如何掌握自己人生里的真相。

2

来自不同时空的力量

想了解人生,一定先从学习开始。

生活经验虽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但也仅是供我们省思的材料而已;

反省所根据的原则,还是要靠书本,好书是智慧最好的保存者。

人如果不努力求知,只能依靠个人有限的经验,这样难免经常碰到困难。

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光只是想,其实不脱日常接触的经验,这种经验极为有限;

而打开书本,马上出现不一样的新世界,人类的智慧都涵盖其中。

一个人拥有某种知识的基础,经常地接触新知,他的心胸及眼界,与只靠生活经验的人必然不同,差别也会愈来愈明显。

建立求知的心态,还需制定求知的计划。

让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或在这一年里,或在这一段时期内,选择一些好书来读;

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有所依靠。

你所依靠不是现实中的一个人,而是不同时空里的一群人,从他们的生命里,提炼出丰富的智慧。

3

早就知道自己要什么

求知以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设法建立对自我的基本认识。

我们该如何了解自己?

可以从三个角度——身心定位、社会定位、自我定位进行反省。

身心定位,代表一个人具体的生命,包括年龄、相貌、健康、聪明程度等。

社会定位,代表人在社会上发展所得到的具体成果,包括家庭、工作、社团与名声等。

自我定位,则指向一个人的内在,包括志趣、专长、知己与信仰等。

我们可以透过上面三个角度、十二项价值,找出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排列出来。

由此,就可以找到自己生命的重心,面对任何情况需要做选择时,不必犹豫不决,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因为你早就知道自己要什么。

每个人早晚都会明白,人生不能什么都要,什么都要,可能什么都要不到。

4

尽量不要太主观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实是完全在我们之外的。

我们只要一接触,它就跟我们有了某种关系。

不过,这种关系是动态的,今天的想法可以决定明天见到什么样的事实。

人生本是一个整体,没有切入的角度,什么都看不清楚;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有些人喜欢说:“我对人或事最客观了,不带有任何成见。”

其实,光是这句话就不太客观。

不如说:“我有点主观,但是我尽量不要太主观。”

知道自己主观,说话时就会自我限制,语带保留,对于别人的不同说法也会有所尊重。

从求知的意念,到自我的了解,再到与别人的互动,由此得以明辨人间的许多事实,更容易接近事实的真相。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活出自己的生命特色,安顿自我的内心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