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神农到秦始皇的一万年(11)四大诸侯争霸的春秋乱世

 陈德龙k60ofaux 2022-10-21 发布于安徽

周王室东迁洛阳以后,中央权威也就基本上名存实亡了。各大诸侯国扩张的步伐随之大大加快,填补王室权威消亡留下的权力真空。

受益最大的是秦国。犬戎攻陷镐京后,秦庄公的儿子秦襄公带兵护送周平王至洛阳。周平王封襄公为伯爵,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才算是正式成为了诸侯国——以前他们的封地只能算是采邑,不算封国。周平王还说:“戎人侵夺我岐山、丰水的土地,秦国如果能赶走戎人,这些土地就归秦国。”秦国历代国君不断与犬戎作战,逐步夺取了关中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根据周平王的承诺将其自动归为己有,成为了西方强国。

受益第二大的是晋国。晋国国君也积极派兵勤王,护送周平王东迁。犬戎攻占镐京以后,还拥立了一个傀儡周王,然后才撤退。晋文侯发兵杀掉了这个傀儡周王,周平王对此尤为赞赏。

晋国应该也从周平王口中得到了从犬戎手里抢地盘的承诺。秦国是从西往东夺取关中,晋国是从东往西夺取关中,两国最后以黄河及其支流洛水为界,洛水以西归秦国、黄河以东归晋国,黄河以西洛水以东的“河西之地”就成了双方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是春秋时期秦晋争霸的主战场。

护送周平王东迁的有四国诸侯,除了秦国和晋国外,还有郑武公和卫武公。卫武公没什么野心,没怎么从勤王之功中给自己捞好处。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之弟,幽王的时候在朝中担任大臣,负责推行幽王的改革政策。但他一直有二心,老想着给自己留后路,知道改革得罪的人太多,巨大的祸乱随时可能发生,于是提前谋划,请求周幽王允许他把封地和人民迁往河洛地区,得到批准。犬戎入镐京,郑桓公和周幽王一起被杀,郑武公凭借勤王护驾的功劳,得到了河洛地区的大块封地,同时还继续在朝廷担任高官。他利用这个优势,打着中央的旗号扩张领土,吞并了河洛地区、郑国周边的一串小封国,将领土扩张了卫国和宋国旁边,又跟这两个大诸侯国发生武装冲突。

等周平王去世,他的孙子周恒王继位。周恒王年轻气盛,还没搞明白周王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认为郑国过于强大,决定不再让郑武公的儿子郑庄公继承在朝中担任高官。郑庄公很生气,从此拒绝朝拜周恒王。周恒王发兵讨伐,被郑庄公击败,恒王本人还中了一箭,差点被俘虏。各大诸侯国对郑国这种以下犯上的行动毫无反应,纷纷按兵不动看周平王的笑话。这一仗也让其它小国明白,依靠周王主持公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要么自己强大,要么就只能投靠其它强大的诸侯国寻求保护。

国王权威消失,大国诸侯之间互相征伐,大量吞并小国和谋求国际霸权的混战时代开始。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从共和71年(公元前771年),周王迁都洛阳开始,到共和661年(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结束,总共历时长达五百九十年,也就是中国的分裂状态持续了接近六个世纪。这个时间长的吓人。

春秋战国又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春秋,一个是战国。春秋的名字来源于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整理了一部历史书,叫做《春秋》。《春秋》其实只是鲁国一个国家的史书,它记录的起止时间是共和120年(公元前722年)到共和361年(公元前481年),并不是从周王迁都开始记录的。不过因为后来权威的春秋时间的史书只有这一本保存了下来,大家就习惯性的把从东周开始之后大约三百年的这段时间叫做春秋时期。从春秋时期结束到秦朝统一中国这段时间,又有一本历史书叫做《战国策》对它做了记录,这段时期就被称为战国时期。二者合称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的历史,主要是几个主要的强国彼此争雄的历史。一直以来就有所谓“春秋五霸”的说法,指五个实现了霸权的君主,但具体是哪五霸,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春秋时期第一个出来称霸的是郑庄公。郑国开了一个头,兼并了不少小国,又公然击败了周天子派来干预的军队,搅动了春秋争霸的乱局。不过郑国很快就衰落了,一个主要原因是郑国位于中原地区,四面受敌,易攻难守,强大的时候可以很强大,一旦出现内乱或者饥荒之类的问题就会被周边国家抓住弱点群殴。一个国家要长期强大,就不能在国家安全上有明显的短板,郑国就是优点和短板都很突出的国家,所以只能短期强大。

真正能长期称雄的诸侯是四个非中原国家:齐桓公代表的齐国、晋文公代表的晋国、秦穆公代表的秦国和楚庄王代表的楚国。齐、晋、秦、楚,这是春秋时期的四大强国,所以春秋五霸的说法其实不太准确,更准备的说法应该是春秋四强。四强正分别位于中原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东边是齐国,在山东,利用周公给的征讨权四处开疆拓土,早就成了东方第一强国;北边是晋国,地盘主要在山西;南边是楚国,自称黄帝后裔,是黄帝派来管理南方的,靠着兼并淮夷发展壮大,在长江淮河流域,为南方第一强国;西边是秦国,在关中平原。它们能长期称霸关键都在于后方比较安全,不像中原地区的郑国一样四面受敌。古语所谓“逐鹿中原”,就是东南西北的四大强国围绕着中原之地争雄争霸。中原土地很肥沃,但中原国家当不了霸主,只能当一只肥鹿,被猎手追逐。

这四大强国经常打来打去,争夺国际社会的霸权。齐国和秦国一个在山东一个在陕西,隔得比较远,没法直接开打。其它各种组合就都有,秦国打晋国、晋国打楚国、楚国打齐国、齐国打晋国,捉对厮杀。一部春秋历史,主要就是四国演义。四大强国争霸,谁实力比较强,谁就可以成为霸主,可以召开诸侯会议,建立一个对自己比较有利的国际体系。但是四大强国之间,谁也无法消灭谁,霸主只是地位相对较高而已,对其它几个强国,也没办法发号施令。

四大强国中,首先称霸的是齐国。齐桓公姜小白和宰相管仲密切配合,国力迅速强大,率先将齐国周边的小诸侯召集起来会盟,宣示霸权。但齐桓公死后,齐国就衰落了,仅能维持大国地位而无力称霸。

真正的长期霸主是晋国。当时整个华夏文明世界的范围,周天子和郑国占据了最中心的位置上,也就是中原河洛之地。晋国在北边,经过多年的扩张,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小国,最终占据了河南许昌一直到山西大同的这么一大片地区,从南向北控制了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太原盆地这几个的平原型盆地。这几个盆地都是有大河流过的平原,尧舜时代这里就是北方中国的统治中心,土地开发成熟,农耕经济非常发达,是晋国的基本盘。这三个盆地今天都属于山西,位于黄河以东、吕梁山和太行山中间,被大山大河环绕,号称“表里山河”,安全性很高,东边、西边、北边的敌人都很难攻击它的核心区域。只有南边交通相对比较方便,面向中原地区,反而有利于它南下控制中原地区的郑国等一系列诸侯国,典型的易守难攻。四大强国之中,晋国的地理位置可谓最好,面对秦国这种又穷又横的邻国,有大山大河隔离,面对中原地区又富又弱的小国,则交通方便,随时可以派兵过去敲诈勒索。尧舜就曾定都于此,认为这是统治北方中国以至江汉地区的最佳位置。这种地缘政治上的优势,让晋国成了春秋时期实力最强的国家,担任霸主的时间持续了一百多年,占了整个春秋时期的一半。

晋国的西边,是占据了大半个关中地区的秦国。关中本来是西周政治经济中心,最为繁华的地区,犬戎入侵以后,镐京被毁、生灵涂炭,文明几乎毁灭,一夜之间回到了蛮荒时代。秦人最早的封地就靠近犬戎,为了保卫领地,经常跟犬戎打仗,养成了尚武的风俗。秦人的特点就是勇敢,有强烈的保家卫国精神。共和66年(公元前776年),秦庄公去世,庄公的大儿子世父说:“西戎杀死我祖父秦仲,我不杀死戎王,就不敢进城安居。”于是率军攻打西戎,就把国君的位置让给了弟弟秦襄公,自己担任将军,亲自去守卫边境,与犬戎作战。这种精神十分可贵,是秦人血性。等到犬戎攻破镐京的时候,关中地区的诸侯都望风而逃,只有秦襄公带领人民奋起抵抗,成功保卫了自己的封地,而且亲自带兵护送周王安全逃走,东迁进入洛阳。

当时关中地区已经被犬戎完全占领,周王干脆也做个顺水人情,把关中全部封给秦国作为赏赐——反正这些地方都归你了,你自己去打吧。打下来就是你的,打不下来就当我没说。秦襄公接到周王的封赏,二话不说就带兵回头去跟犬戎作战去了,最后也是死于征途。他的儿子秦文公继位,接着打。秦文公死了秦宪公继位,秦宪公死了秦武公继位。经过祖孙几代人的经营和征战,到共和154年(公元前688年),长达九十多年,终于彻底把犬戎赶出了关中地区。

此时的关中,经过犬戎的长期占领和战乱,地广人稀、文明程度很低,秦人被当时的中原各国视为野蛮人。但其实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很好,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秦国逐渐的从战乱中恢复过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开垦,实力也就越来越强大。等秦武公死了以后,他的继承人秦德公就宣布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饮马黄河、称霸中原,还找了一帮巫师来占卜,论证这个梦肯定能成真。这就相当于宣布秦国在收复关中地区以后,开始改变西进战略,掉头往东,参与中原争霸。

秦国东边跟晋国接壤,东南边跟楚国接壤,要称霸中原,就得跟这两个国家打仗。刚开始主要是晋国,因为它控制着秦国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秦国要称霸中国,必须翻过崤山、通过河洛平原。河洛平原被周天子占着,可当它不存在,军队直接通过就行,周天子也没脾气干预。通过周天子的领地,就可以去打郑国、宋国、陈国、卫国这一些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小国弱国。这些国家地势平坦不易守卫、军队战斗力也比较弱,但商业农业十分发达,比较有钱,非常适合被霸主们敲诈勒索。秦国走这条通道称霸中原,最大的威胁就是河洛平原北边的晋国。它的军队进入中原之后,如果晋国军队南下切断它的退路,就会面临十分危险的境地。

秦国的国力当时打不过晋国,为了获得晋国的默许进军中原,就拼命讨好晋国。晋国也有自己的弱点,主要就是国政被几个大家族把持,国君的位置很不稳当,内斗很厉害,不具备消灭秦国的实力。谁也干不掉谁,但对方又都是对自己有威慑的大国,所以只好联姻。这就搞出来一个著名的成语“秦晋之好”,就是两家联姻、两人结婚的意思。

秦晋之好主要是发生在秦国第九代君主秦穆公时期,秦穆公娶了晋献公的女儿。她当了秦穆公的老婆,就被称为“穆姬”。这个事情就标志着“秦晋之好”正式开始。秦穆公成了晋献公的女婿。

晋献公有好多个儿子,但他最喜欢的是妃子骊姬所生的小儿子奚齐,想把这个小儿子立为太子。为了达到目的,把自己的大儿子给逼死了。二公子姬重耳和三公子姬夷吾一看父亲已经丧心病狂,便赶紧流亡外国。晋献公如愿以偿的把小儿子立为太子。

但晋国的特点就是国君的位置不是很稳固,国家权力掌握在几个大家族手中,谁继位国君说了不一定算,一定要得到大家族的支持才行。晋献公逼死长子、逼走次子三子这样的做法,大家族们早就看不惯了。等晋献公一死,权臣里克就联合几个实权家族直接把奚齐给杀了。

忠于晋献公的大臣、相国荀息又找了骊姬生的另外一个孩子、奚齐的弟弟悼子继位。没过多久,里克就又把悼子也给杀了,然后还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骊姬也一起杀了。

干完这些事儿以后,里克就派人去找到晋献公的二儿子姬重耳,邀请他回国继位。姬重耳不清楚国内的状况,也不信任里克,怕回去又被杀掉,不敢回去。里克没办法,只好去找重耳的弟弟姬夷吾。姬夷吾也怕,他的谋士跟他说,你这样回去肯定不行,不过你可以去找秦国,秦穆公好歹算是你妹夫还是姐夫,让他派兵带你回去继位,保证你的安全,这样就可以了。

姬夷吾觉得很有道理,就跑到秦国去跟秦穆公说,你派兵支持我继位,回头我把河西之地的五座城池送给你。秦穆公一听,大喜过望,立刻同意了。

河西之地对秦国太重要了,简直就是它国家安全的命根子。关中平原分为好几个大块,黄河以东的属于山西地区,黄河以西的属于陕西地区。陕西这边又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东南边的渭河平原,这是关中平原的核心区,但西北边还有一块位于洛水以东,也就是河西平原,因为它在黄河西边嘛。再往西北方向走就是晋国的核心控制区——运城盆地、临汾盆地了,这两个盆地也关中平原的一部分。

黄河在古代是天险,秦国要想保护自己的核心区渭河平原,就一定要占领河西平原,这样就把自己的国界线推到了黄河边上,让黄河和崤山山脉共同组成秦国的东部地理屏障,东边的敌人要想来打秦国就很困难,而秦国要越过崤山进取中原也就更加方便和安全。

所以说,河西之地是秦国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应许之地”。他们觉得周王之前是许诺把整个黄河以西的关中平原分封给了秦国的,只要秦国把犬戎赶走,整个黄河以西的土地就都归秦国所有。但晋国不厚道,趁着秦国在西边打犬戎的时候,抢先把河西之地给占领了。秦国国力比晋国弱,也不敢去抢回来,只能说是垂涎已久。一听说姬夷吾要把河西之地白送给秦国,秦穆公能不高兴的乐开了花吗?当然是立刻就同意了。

这样,姬夷吾就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继位,当上了晋惠公。继位以后,姬夷吾马上就翻脸不认账,托人跟秦穆公说:我是想把河西的城池割让给你的,但国内的大家族不同意,我也没办法。秦穆公就这样被忽悠了一把。

两年以后,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又厚着脸皮向秦国求助。秦穆公不计前嫌,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帮助晋国。想不到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就想找到晋国买点粮食——是买,还不是让免费救助。结果姬夷吾不仅拒绝了秦国的请求,还认为这是消灭秦国的天赐良机,发兵去攻打秦国。

古语所谓“哀兵必胜”啊,意思就是在道义上感到自己受了欺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军队往往会获得胜利。秦军和晋军交战,秦军这边绝对是哀兵,团结一致斗志昂扬。晋军这边自己都知道是自己的君主太不要脸了,才会引发这场战争。交战的过程中,秦穆公亲自带兵突击,晋军将领们脆就丢下姬夷吾不管逃跑了。一仗打下来,秦军直接就把姬夷吾给活捉了。

秦穆公很生气,想要直接把姬夷吾给砍了。这个时候“秦晋之好”发挥了作用:秦穆公的老婆穆姬,也就是姬夷吾的姐姐或者妹妹,哭着闹着不让杀。秦穆公就没杀掉姬夷吾,软禁了一段时间,最后就给放回去了。不过给了两个条件,第一个就是当初承诺的城池要割让,第二个就是把太子派到秦国来当人质。这两个条件姬夷吾都答应了,秦国经此一战,获得了数代人梦寐以求的河西之地,开心得不得了。不过这也在晋国君臣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阴影,一直想要夺回来,这就为后来的殽山战役埋下了伏笔。

姬夷吾把他唯一的儿子、太子圉(音:与)送到秦国当人质,秦穆公对他也挺好,把女儿怀嬴公主嫁给了他。秦穆公是晋献公的女婿,现在晋献公的孙子又娶了秦穆公的女儿。秦晋之好就算好上加上了。等太子圉当了国君,晋国国君就成了秦国国君的女婿,秦穆公觉得这样的安排很不错。

但太子圉跟他爹一样,非常贪婪而又缺乏政治头脑。他听说他爹病重,怕他爹死了之后那些大家族拥立其他人当国君,就背着秦穆公,偷偷的跑回了晋国,还把怀嬴丢在了秦国。

太子圉这个做法可以说是相当不明智:他是他爹唯一的儿子,独子的继承权是无可争议的。国内的大家族虽然强势,但彼此之间互相斗争的也很厉害,他爹死了之后,他作为秦国国君的女婿,跟他爹一样在秦国军队的保护下回国继位,那是一点问题都不会有的。这么着急,背着自己老丈人偷偷跑了还把老婆也丢在秦国,可把秦穆公给气炸了,觉得这父子两人都是背信弃义的王八蛋,一定要报仇雪恨。

为了雪恨,秦穆公就想到了在外国流亡多年的晋献公二儿子姬重耳。派人找到姬重耳,跟他说你到秦国来,我帮你夺取国君的地位。

姬重耳已经在外逃亡了十九年,他弟弟当上国君以后还派人去追杀他,让他日子过得更惨。他非常后悔当年没同意接受里克的邀请回国继位。现在秦穆公找到了他,命运给了他第二次机会,他当然不会再次放弃,马上就带着手下人去了秦国。

秦穆公一看姬重耳到了,啥也别说,先联姻,继续秦晋之好,就要把怀嬴公主再嫁给姬重耳。按照辈分,姬重耳是秦穆公的连襟,怀嬴则算是他的侄儿媳妇。这个婚一结,他的妹夫就成了他老丈人,他的侄儿媳妇就成了老婆,辈分全乱了。但这个时候姬重耳已经六十多岁了,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机会。十多年的流浪生活让他明白,他这种身份,要么就是君临天下威风凛凛,要么就是被人追杀朝不保夕,想要安安稳稳当个锦衣玉食的贵族是不可能的。他也就顾不得这些伦理问题,答应了这门婚事,给自己的妹夫当女婿。

婚结完了,秦晋之好再度达成。秦军就带着姬重耳向晋国出发。

太子圉这个时候已经继位,成了晋怀公。不过他跟他爹姬夷吾一样,搞政治的水平太低。上台之后干了一件自寻死路的事情。姬重耳出逃不是有好几个晋国的大家族成员跟着他一起逃嘛,晋怀公就命令那几个家族留在晋国做官的,去把自己家族跟随姬重耳的人叫回来。那些人说,人各有志,虽然是我们是一家人,但人家忠于姬重耳,愿意跟随姬重耳一起逃亡受苦,我们叫不回来。晋怀公就很生气,说你们叫不回来就说明有二心,跟姬重耳有勾结,全部抓起治罪。

这么一搞,就把晋国的大家族给得罪完了。等秦国的兵团带着姬重耳回国,各大家族纷纷表示欢迎,没有人愿意保卫晋怀公。他只好跟他爹一样逃亡到国外,但姬重耳和姬夷吾流亡的时候,想杀他们的只是晋国国君,大家族并不想他们死,二人就一直没事。这一回大家族不再愿意提供保护,也没有人敢保护秦国和晋国共同的敌人,晋怀公没过多久就被杀掉了。

姬重耳当了晋国国君,这个人算是比较忠厚的君主,也很照顾国内各大家族的势力,内部团结搞得不错,晋国很快就强大了起来。他对秦穆公也比较感激,愿意与秦国和平相处。秦晋两国这回才算是真的有了“秦晋之好”。

秦穆公和晋文公一起干了两件事儿。一件是周天子辖区内部出现叛乱,周襄王被叛军赶走了,跑来找晋文公求救。秦晋两国就联合发兵,帮周襄王平定了叛乱,这件事共同增进了两国的威望。第二件是晋联合秦国、齐国对楚国作战。这是北方三大强国第一次联合起来对抗南方新兴强国楚国,史称“城濮之战”。战争的地点在河洛平原与华北平原交界处,主要是卫国的地盘,不在四大强国的土地上。这是一次典型的四大强国“逐鹿中原”之战。结果楚军惨败,争霸中原的野心遭到了重挫 。这两件事情都对秦国和晋国有好处,但主要是晋国收益。晋国通过城濮之战,奠定了春秋最强霸主的地位,风头大大的盖过了秦国、齐国和楚国。

城濮之战中,郑国站在了楚国这边。这样,晋文公击败了楚国之后,接下来就发兵惩罚郑国,想要一举把郑国给吞并了。他又找了秦穆公联合出兵。秦晋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

这个时候,发生了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的传奇故事。烛之武就是一个低级官员,很有抱负很有才能,但是在郑国这种老牌封国里边,高级职位都被大家族长期占领,没有他出头的机会。现在机会来了,郑国的贵族都吓得半死一筹莫展,烛之武自告奋勇,深夜独自一人进入秦军大营,拜见秦穆公,跟他分析消灭郑国的利害得失。他告诉秦穆公,郑国距离晋国很近而距离秦国比较远,何况晋国还控制这秦国通往郑国的交通要道。这种情况下,郑国如果灭亡,大头肯定是被晋国瓜分。秦国就算能得到一点好处,因为交通要道被晋国控制,恐怕也很快就会丢掉。现在晋国这么强大,再让它吞并了郑国,对秦国其实极为不利。不如给郑国一条活路,郑国出于感激,将来秦军随时可以借用郑国的道路通往东方。

秦穆公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立刻就拍板:自己带领大部队回国,再留下了一部分兵力帮助郑国防御晋国的进攻。

晋国这边的大臣得到消息,劝晋文公继续单独消灭郑国。但被晋文公拒绝了,理由是秦穆公在自己落难的时候帮过自己,不能忘恩负义。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晋文公的政治军事头脑比他弟弟姬夷吾确实高明很多。秦军转头支持郑国,晋军单独打胜算就不大了,万一在东方被郑国军队拖住,秦军从西方偷袭,那就是非常危险的情况。更何况刚跟楚国打了城濮之战,如果楚国和秦国联合,那晋国麻烦就更大了。

晋文公的战略眼光是很不错的,他把秦晋之好视为晋国霸权的重要基础。晋国在四强中算是老大,但在实力还没有对秦国、齐国、楚国三大强国形成压倒性优势之前,绝对不能跟秦国撕破脸。所以他也决定退兵。这样,烛之武就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挽救了郑国,创造了春秋战国时期外交史上的奇迹。

在晋文公和秦穆公的维持下,秦晋之好一直搞得不错。不过等到晋文公去世,他的继承者就没他这么明智了,秦晋之好再度破裂,而且这次是彻底破裂,再也没法修复的那种。

这次是秦穆公首先犯浑。他听说晋文公去世,就动了要趁机去打郑国的小心思,觉得晋国忙着治丧接班,应该暂时顾不过来。正好他在郑国派驻的奸细杞子传来消息,说自己现在负责把手郑国首都的城门,如果派军偷袭,可以一举把郑国给灭了,进军中原。秦穆公窥视中原霸权多年,这种贪婪的心态蒙蔽了他的理智,可以说是鬼迷心窍了,就想着抓住机会吞并郑国。大臣们怎么劝也劝不住。

秦军长途跋涉偷偷摸摸去打郑国,以为万无一失。为了抄近路,还偷偷通过了晋国的国土也没有给晋国打招呼。结果刚走到洛阳附近,被一个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给发现了,他一边派人紧急通报郑国国君,一边假装成郑国的使者去拜见秦军将领百里孟明。秦军一看,偷袭的事情暴露,郑国那边早有准备,让奸细偷偷打开城门是没戏了。秦国到郑国首都一千多里路,要消灭郑国必须速战速决,不然后勤跟不上,而且后方随时被晋军威胁。长期攻城围城是肯定没法干的。

这个时候,如果秦军将领再偷偷摸摸的撤退,回到秦国,那也就啥事儿没有。但这个百里孟明脑子短路,觉得秦穆公派自己带领大军千里奔袭,莫名其妙走到半路就回去,啥也没捞着不太好,没法跟秦穆公交代。他就决定连夜突袭旁边的一个小国——滑国,攻破了滑国的都城,大肆劫掠,抢了一大批战利品满载而归。

这个仗一打,秦军的出兵信息就彻底暴露了。晋国马上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新国君晋襄公不像他爹晋文公那么沉得住气。晋国君臣一商议,这可是消灭秦军有生力量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呀。而且还是趁我国丧期间,偷偷的通过我的国土去偷袭其他国家,我打你也是有道理的。于是晋军就在秦军返回的路上,在殽山道路险峻的地方埋下伏兵,袭击了来回奔波差不多两千里的秦军。秦军路途疲惫、还带着大量战利品慢慢的走,突然遭到袭击,毫无还手之力,主将被擒、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秦国,秦国君臣一片哀嚎,全国上下披麻戴孝。秦国累世奋斗、多年训练形成的精锐力量,可以说是一战灰飞烟灭。这一战也就标志着秦晋之好彻底结束,两家结下了永远不可能谅解的血仇。两年之后,秦穆公再次带兵亲征晋国,发誓要报仇雪恨。

秦军主力被歼灭,两年之内重新组织起来的军队战斗力还是要差很多,这一仗又没有打赢。

又过了两年,秦军又来,摆出一副要跟晋国拼命的架势,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事儿没完。

晋军这一回没有去跟秦军拼命,采取了收缩防御战略,呆在城墙背后防守。

这一招秦军当然是毫无办法。不过秦穆公经过四年,其实已经冷静下来了,知道自己目前的实力不可能当真灭掉晋国、为殽山战役的秦军将士报仇雪恨,他需要的只是挽回一点面子。这一仗我甚至怀疑双方在暗地里已经沟通过,早就商量好了。秦穆公的战争目标就是进入殽山,把当年战死在那里的秦军将士的尸骨收拾掩埋,挽回了一些尊严,宣布取得战争的胜利,就收兵回国。晋军则全程呆在城里不出来,让秦军去殽山收拾战场然后撤退就完事儿了。双方配合的比较默契。

打完这场默契仗以后,秦国和晋国的边境才算恢复了安宁。不过,晋文公时期的那种秦晋之好是不可能再恢复了。秦国这边看清楚了,跟晋国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联盟合作,要想进军中原,只能从晋国军队的尸体上跨过去。现在他们还不具备这个能力,只能调转战略方向,继续往西发展,继续去抢一些犬戎的地盘,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同时,转身去跟楚国结盟。这一结盟就是三百年、长达十八世君主的合作。这样,秦晋齐三大北方强国联合对抗南方楚国的格局就被打破了,变成了秦楚联盟对抗晋齐联盟的“二打二”新格局,国际局势也因此趋于均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