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万别读诺贝尔文学奖《悠悠岁月》:你的无知会被曝光

 芳酱说 2022-10-21 发布于浙江

从此刻起,我们一起酱汁啃读吧

让我们读的每一本书都有用

《悠悠岁月》

☆ 安妮·埃尔诺 (法)著

吴岳添  译

文 / 芳 酱 · 摄 影  / 芳 酱

全文184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导读

你好,我是芳酱,欢迎来到酱汁啃书吧。

在这个寂静的夜晚,我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捧着获得诺尔贝文学奖的作品《悠悠岁月》开始认真地啃读起来。

这真是一本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的读者,才能读懂她的字词句之间的有趣的故事,或与之密切关联的存在。

而我,看了几页就羞红了脸。

书中内容的丰富性在于,意识流不是天马行空的,而是有着某种让人不易察觉的、或者需要深思熟虑的、又或是需要记忆再现的某种真实存在。

这一点与我近期在学习的中西方美学的差异似乎不谋而合,“西方重再现,中国重表现。”

就拿书中最前面的十页内容来说,文字虽然简短,但是如果不看书中贴心的注释,想要看出乐趣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或许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我这个中国读者在看这本书时,常常满脸的问号吧。

但有一点原因,我更加心知肚明,那就是我的无知。

苏格拉底这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再一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它无懈可击的哲理性。

看了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悠悠岁月》,我最想感慨的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书中第一句话,给人的印象就尤为深刻,“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

很开门见山式的表达方式。

全书就是围绕“印象”这个主题写就的。就像译者前言里所透露的:

正如埃尔诺在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个世界留给她和她同代人的印象,她要用来重建一个共同的时代,从很久以前逐渐转变到今天的时代一以便在个人记忆里发现集体记忆的部分的同时,恢复历史的真实意义。

所以她将“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印象通过文字串联起来,再现给我读者。

《悠悠岁月》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自传,而是通过作者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时代和世界的进程,实际上写出了法国人的“集体记忆”。

而我们,作为“围观者”,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没有真正参与过,所以注定了我们在读它的时候,有阅读障碍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但是,我在阅读的时候,依然会产生一种对自己的无知有一种很懊恼的感觉。

文字都很简单,没有多少生僻字,但是真正的“内涵”就是让人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比如,“矮子丕平”这个有趣的词语,如果不看注释,我真的不知道她说的是法兰克人的国王。

再比如,“马斯托克”,你能准确地发散思维联想到福楼拜致路易丝·科雷的信,并意识到它隐含着“粗俗”的意思吗?

“天啊,救救我的无知吧!”

兴许有很多读者和我一样,看着看着,心里就发出了这样的呼唤吧。

这本书恰好拯救了我们的无知,可以狠狠地恶补我们的知识空白,她会让我们读一段话,长十个知识点!

就像作者安妮·埃尔诺在书中说的:

然而他们只谈他们见过的、能够在吃饭和喝酒时说得馥活现的事情。他们没有足够的才华或信念来谈论他们知道但以未见过的事情。

我们不能因为阅读有难度,就放弃阅读。正是因为她有挑战性,所以读起来会更加饶有趣味。

如果我们只看自己轻易能读懂的,能够一目十行并将行文主旨大意了然于胸的简单内容,那我们如何谈突破呢?

接受新鲜事物必然要经过一段痛苦的琢磨、吸收消化较慢的过程。阅读《悠悠岁月》也是如此。

她本就是文学上的一股新风尚,“意识流的”、“无人称自传的”,哪个不是需要好好咀嚼才能消化的词呢?

安妮·埃尔诺说,“语言会继续把世界变成词汇。”这些看似简单的词组,却经得起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推敲。

还有作者安妮·埃尔诺写给我们中国读者的信里说的,“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历史不一样,但是我们在同一个世界上。”就同样深深地打动了我。

《悠悠岁月》不同于我往日阅读的书籍,但确实是一本好书。

她给我最大感触就是: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点亮“在看”,我们一起啃读《悠悠岁月》,一起来填补我们的知识空白,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

夜已深,晚安。

作者介绍

芳酱,90后写作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曾从事日语翻译多年,现汉语言文学在读。在最深的夜写最真的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